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较小金额错报的累计结果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1.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2.审计的目标,包括特定报告要求。 3.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4.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同时,还应当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一)从性质方面考虑重要性。16点因素,参见教材169页。(学习要求,读懂,会运用,做题时能够注意到这些要点,不要死记硬背,同时可以联系风险评估的内容) (二)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
重要性的确定需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但不是结果,有很多方面,比如确定所需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评价以获取的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评价管理层运用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时做出的判断;根据以获取的审计证据做出结论
根据审计实务经验,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1、税前净利润的5%—10%;2、资产总额的—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1%;5、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百分比。
前四种方法统称为固定比率法,后一种方法又称为变动比率法。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定量分析时应把握如下三个原则:
①选择的判断基础要合理。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净利润为0,则不能选择净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本年利润变动较大,则不能选择本年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则不能选择资产总额或净资产作为判断基础。
②选择的判断比率要合理。大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比小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低。③如果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根据谨慎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整个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确定的允许财务报表发生最大错报的金额。
重要性水平是财务审计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概念。重要性水平越高,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少,审计风险(AR)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多,审计风险越高。
重要性水平是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只有在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对会计报表真实性、公允性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才需要确定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Materiality)是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只有在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对会计报表真实性、公允性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才需要确定重要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