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考试专业阶段分为6个科目,要想在短时间内顺利通关,在备考方面一定要注重技巧和方法,下面深空网分享一份注会备考经验给大家,希望有所帮助。1、第一轮学习可以跟着基础课程,将基础知识点学一遍,对于章节练习和讲义的例题会做即可,切记的是要一节一节的学习,学完就做,对于过程当中不懂的,建议先跳过,或者简单的咨询下相关的老师,很多东西学着学着就明白了,因为大多知识点都是相关的,可以将遇到的重难点内容记录下来,放着后轮来尝试解决。2、第二轮做题这一轮要乘胜追击,趁着脑子里的东西还在,一定要加深的巩固,这时候的重点和难点都有一通拿下,所以这个阶段也会花费较多的时间,与此同时,第一轮看过的时间,可以选择加速的在温习一遍,边看边做,同时记录的重难点笔记就比较好搞懂了,这轮就要记录自己的错题的相关知识点,拿小本本都记好了。3、第三轮错题经过以上一轮的攻坚,自己也会长进了不少,当然错题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这一轮可以将错题的本本翻出来重新做,做到查缺补漏的效果,并做跨章练习总结知识重点和解题思路,,同时结合做大量的练习题来总结知识点和对应的解题思路。将每一类知识点全部标记出来,并通过做题来总结每类知识点的解题思路,将其总结成为一个框架,并记忆下来。4、第四轮模拟这轮基本里考试基本不远了,所以开始重点做模拟题,同时也熟悉了机考系统的模式,一定要做整套习题,并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要求,模拟考试进行练习。严格按照考试要求、控制考试时间,并给自己打分。这样可以快速熟悉考试模式,找到考试方法,对自己现有的复习水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在实际考试时也会更得心应手一些。
一、本章考情分析 1.本章在考试中的地位:本章在考试中不重要,本章的题型为客观题,一般为2分左右。本章理论性较强,为后续章节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编制、调整)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掌握会计要素的内涵。 2.本章内容可能略有变化:增加利得与损失的概念。 3.本章复习方法:考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将本章所阐述的基本理论与会计六要素的核算联系起来,以恰当运用会计核算的管理工作。 2.会计通过一系列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程序,能够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各个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信息。 【考点二】会计核算的4个基本前提(理解)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2.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个法律主体可以有多个会计主体(如分公司、车间),一个会计主体也可以有多个法律主体(如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3.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如果可以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 4.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在会计分期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我国要求上市公司每个季度提供一次财务会计报告。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 5.在货币计量前提下,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考点三】会计核算的13个一般原则(掌握) 1.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有6个 (1)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3)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4)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5)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6)明晰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2.确认和计量的原则有4个 (1)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3)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期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期间(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