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通过后故事

feion1992024-07-24  4

我是33岁考过的注会,以前在企业工作,考过以后先去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从小职员做起。收及会计资料,盘点存货,应收账款函证,银行存款函证,以及各种审计替代程序。做销售收款、采购付款、筹资与投资、生产与存货、货币资金等循环审计,最后做了项目经理。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2年,又去税务师事务所,做税务资询、税务筹划、帮助税务局做纳税评估。工作2年。后来在一家公司做财务经理,总监,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我认为,要规划好工作方向与目标,然后去实施,不管年龄大小,都会成功。

我也是非会计专业零基础,不从事财务、会计行业,由于对会计知识感兴趣考的注会,学习已经养成了习惯,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目前没有换工作的打算,所以即使考下来没用也并不觉得可惜。

2019年报了除审计外的5科,同时还顺带报了中级经济师(那年还要求一年同时过两门)和11月考试的软考中级网络工程师。最终的结果是通过了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中级经济师、网络工程师和注会的 经济法 和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两科 。

2020年继续报了注会剩下的4科,还顺带报了相关的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税务师全科。最终顺利通过初级会计、中级会计、税务师全科和注会的 审计 、 会计 和 税法 三科,财管考了五十多分遗憾未过。

2021年继续报了注会专业阶段最后一科财管,同时对法律感兴趣,也感觉到法律对生活中有用,报名了法考。最后 财管 考了将近八十分,拿到了 注会专业阶段合格证 ,法考客观题考了222分,主观题123分,也顺利通过,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书A证。

2022年正在备考 注会综合阶段 和难度较高的勘察设计类证书注册电气工程师。

我是@无尽征程2022,考证达人、学习爱好者,分享考证经验,共享学习知识!

不是说可以挂证嘛,一年收入都好几万呢?

我这样继续下去可能最终会以失败告终的,但我心不甘呀。不,我不会放弃的,至少现在不会。我还要努力拼5年,考到35岁,若依然没有结果,我认输。”   即使那些一次成功通过五门的佼佼者,在他们的某一段生命的历程中,也只有CPA,只不过这个历程远比他人短。曾经有这样一个统计数字,即CPA考试影响每一个考生的生活平均达三年之久!生命里只有CPA的日子,不再有快乐、轻松、甚至健康,没有与家人团聚的好时光,没有享受生活的好日子。有些考生家里几年不开电视,从不叫亲戚朋友来家玩。甚至有考生买了秒表,做题看书都分秒必争,掐表做练习。每天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伏案挑灯夜战,哪个CPA考生不是在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又何尝不是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在考CPA过程里,在明知考CPA的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却一次次充满激情地去奋斗。   备考期间,无数的考生在上班工作和考CPA中间两点一线。不用工作的、可以休假的考生甚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当然,那些学习和家务一肩挑的妈妈考生、爸爸考生除外。有一位在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考生,6月份回安徽老家复习至9月份回京参加考试,整整3个月,没有迈出她家的大门,全心全意备战。最后一举攻下了两座山头———财务管理和经济法都在当年过了。她找到了好工作,进了的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   不能请假的考生好生羡慕有时间看书的人。从事会计和财务工作的考生,工作繁重,月底和年底的加班是常事。一位考生刚毕业,本来想在一年内考完剩下的三门。班上有做不完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看书。每天下班头昏沉沉的,只有每天早上早早到公司里看书,同事们都来了就不能再看了。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却没有时间看,最后他不得不放弃审计了。考前感觉经济法和税法都是一团糟,书没有看够、看透,题没有做完,最后仓促上阵,结果可想而知。在的五大会计事务所工作的考生,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上班的时候忙得头晕脑涨,下班已经筋疲力尽。很多考生每天工作10个多小时,若要学习,只能从睡眠时间中挤,睡眠不足6个小时。许多考生除了做完一本本习题集之外,还做了不下二十套模拟试题。有些考生做完了所有能找得到的习题。有一些考生,班上工作不是十分繁忙,但是单位学习风气不是很浓,如果与大家一起聊家长里短,大家相安无事。如果脱离群众埋头学习,难免会招来一些冷嘲热讽。因此各种对策也应运而生,有的把书包上书皮作掩护,有的在上班时间在电脑上看CPA资料,下班再看书。   有一位考生,看书看到虚脱,打点滴时还在痛惜时间的流逝。她这样形容她的备战实况:“我是2001年开始考的,当时报了五门。六月份辞职开始全天候地备考CPA。当时距离第一门审计开考只有107天了。在这之前我对手里的旧书已经粗粗地温习过了。拿到新书后,我从早五点到晚十二点,每天看书在百页以上,学习时间在十五个小时左右,一刻也不敢怠慢。每读一章节就做这一章节的练习题。开始做了很多习题集,后来就只剩北注协编的习题集,每一门课的反复在四次以上。记得那时候我做题时用的是铅笔,一本书做完了之后就交给母亲,由她负责把所有的笔迹擦掉。那一个夏季,我们家用了十几块橡皮。一次又一次地擦掉笔迹,书都破了,不停地反复。我针对自己的情况不停地调整复习进度和计划,增加了审计的复习次数。连旧书带新书,我把审计看了八遍,把北注协杨闻萍编的习题集做了整整五遍,前几次落笔做,后几次看到题目回顾一下。因为税法还有些基础,用的时间少些。会计因为历年考题都很灵活而且离课本知识也较远,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着重做题。经济法这门,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重复记忆,无论多么枯燥,一遍又一遍。对财务成本管理,我不遗余力地按部就班学习。   “对我来讲,那个夏天可谓不堪回首的噩梦之旅,一切为CPA让路。炎炎夏日,我闷坐在密室,蒸发汗水,升腾希望。那时候连洗头和洗澡都是奢侈,因为我只要一沾到水就会特别的困。我几乎忍到了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有一次我病了,也许是疲劳导致了病情的加重,仅仅一天时间,我就发烧得脱水了,于是输液补钾。输液补钾很费时间,我从下午七点开始输液,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才打完了这一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没有怜惜自己的身体,而是在懊恼时间的流逝。   “那段日子我是在用纳米计量时间。有一首名叫‘找一个字代替’的老歌,歌中是讲想找一个字代替爱意。不知为什么,那阵子我老想到这首歌,想到如果找一个字代替我的感觉,那个字就是‘累’;如果找两个字代替就是‘真累’;如果找三个字代替就是‘累死了’,不是没有别的词而是其他词都显得多余,就是考CPA累的。大家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映雪读书,闻鸡起舞等故事,我想我们与他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CPA低,很多考生在刚刚考完试,就马上着手准备第二年的CPA考试了。9月中旬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给自己的放松和休息时间是到9月底,10月份马上开始学习。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CPA考生没有晨,没有春,多少个三百六十天,都是从手捧CPA教材开始。天天早起晚睡,看书做题,往脑子里填、塞,看书不下十几遍,做题大大小小上万道。   回首审视考CPA的崎岖之路,艰难、寂寞同时也有欢乐的岁月,表现得清晰明朗。有一位考生,在考试的前夕扭伤了脚,都说伤筋动骨100天,可是她还是一瘸一瘸地走进了考场,于是这次考试在她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一度的CPA考试又要开始了,随着时间的流逝,2000年的那次考试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我面前,我会永远记住这次考试。2000年9月2日,雨后的秋日里有着丝丝的凉意,我飞快地骑着自行车,一溜烟来到家门前的台阶上,习惯地单脚支车,准备进家门。被雨淋过的水泥地面滑溜溜的,当我的高跟泡沫凉鞋踩上去的时候,我还没有反应过来,一下子就从自行车上坐到地上。旋即,我的左脚脚腕处起了一个碗口大的包,痛得我眼前一阵阵发黑。‘也许不要紧吧,’我暗暗地安慰自己,‘只是扭了一下而已,很快就会好的。’进了家门,只见我的脚背慢慢地肿起来了,脚趾也慢慢变成了青色。   “当我再一次下地时,脚一接触地面,就钻心地痛,脚背和脚趾肿得越来越大。在医院等待片子的结果时,我坐在医院的走廊上,无助的泪水静静地滴落在地板上,‘还有几天我就要考试了,我的腿怎么办?我为什么会这么不小心?’我懊恼地责怪自己。X报告出来了,脚拐和肱骨均裂开。每晚,钻心的疼痛几乎让我彻夜无眠,日子是在泪水中一天天度过的。考试的日子来临了,母亲劝我别去考了。可是一年的努力难道就前功尽弃了吗?我咬咬牙,心一横,非去不可。由于脚胀得实在厉害,已经穿不上自己的鞋了。我穿上了父亲特大号的球鞋去了。我一瘸一拐地进了考场的大门,此时此刻,我只觉得这是一次多么悲壮的考试。我低着头,慢慢地挪动我那疼痛的脚。平日里只需要一蹴而就的事,现在花了我近半个小时,好不容易找到我的座位,还痛得满头大汗。由于走路的时间过长,我的腿又肿了。我小心翼翼地将腿平放在另一只板凳上,答了三个小时的题。我放下笔的时候,腿已经麻木了,几乎不会行走。我吃力地站了起来,咬咬牙,慢慢地走出来,路毕竟还得靠自己慢慢地走出来。   “我想,要获得成功,总会经历磨炼与挫折,而这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人生是不断地向前看,当我们终于面带微笑地回首曾走过的路的时候,会觉得有苦有乐的人生更有意义,就犹如一顿美味佳肴总是酸甜苦辣糅合在一起。”   北京,考试期间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位在校的考生这样描述他考后的感受:“上午考完,我迎着灿烂的阳光回来,进了校门不想回寝室,一头扎进了期刊阅览室,本想好好的奢侈一下,却发现脑袋里一直萦绕的是财务管理的那道考题,总觉得自己做题时忘了考虑一个条件———残值抵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等天全部黑下来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残值跟税法规定的是一致的,根本无须考虑。于是安下心来,回到寝室,打电话回家,正好母亲也正准备打过来,一听到母亲的声音,我的泪就下来了,毫无防备的……说实话,我不是爱哭的人。”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CPA考试却“长使英雄泪满襟”。经历了生死较量之后,CPA考生在苦中作乐,他们笑里含泪。   为什么要考CPA   我曾经把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两句话改成:如果你爱一个人,让他考CPA,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让他考CPA,那是地狱。可是考生们都反对,什么天堂,这么苦,只能算炼狱。可是,我说,既然不是天堂,为什么无数人往里面挤,几年都不舍得放弃呢?是啊,为什么这么多的人要考CPA,而且乐此不疲,长达数年呢?难道说都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豪情?   相对来说,CPA考试是比较公平的。虽然边远省市的考生受辅导机会少一些,但是由于CPA网络教学辅导越来越普遍,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人民大学老师辅导的光盘随处可见。各省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均办辅导班。因此只要考生具备大专资格,无论贫富、无论是边远山区还是身处闹市,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高考的录取分数线各省不同,但是,CPA考试的分数是全国统一的,应该说比高考还公平。   但是在北京的学院路,除了漂在北京要考托福、雅思、考研的外地学生外,每年还有大量的外地CPA考生涌进北京,在北京租房子,上辅导班。来自外地的考生认为,相对而言,北京的辅导老师水平高一些,而且北京信息多,希望考前串讲时能得到一些内幕消息。事实上CPA的考试管理非常严格,十多年来没有出现泄漏题的现象,而且出题老师也不允许开辅导班。但是由于历年来北京的相对高一点,只有2002年低于上海,所以很多外地考生抛家别子,来到北京,在辅导班附近租房住,平时到附近大学的教室里“蹭”着自习。   这些外地考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操着不同的乡音。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学习格外刻苦。上辅导课时,凡是坐在前几排听课的考生,往往是来自外地的考生。他们特别珍惜在北京的学习机会,每天带着录音机,早早来到教室占前排座位,以期听课和录音的效果好一些。他们同窗共读几个月,忙得彼此叫不上名字,也无心深交。时间长了,在匆匆擦肩而过时,彼此交换一个疲倦而会心的微笑或点点头。   学院路附近的房租之贵,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赫赫有名的。以办CPA辅导为主的联信学校的上课地点在北航,北航附近便聚集着一批租房住的CPA考生。一些经济困难的考生,四个人一起合租一间地下室。前几年的新疆考生,在当地买不到好的参考资料,也没有什么辅导班,考生全凭看教材自学。考CPA,必须做大量的练习,可是乌鲁木齐的书店里有关CPA考试的复习资料很少,只好从北京邮购习题集等辅导资料。因为只是看书名订购,所以在鱼目混珠的辅导书中,邮购来的资料往往不尽如人意。那几年,新疆参加CPA考试的人很少,没人交流,也没人支持,甚至有种偷偷摸摸、不务正业的感觉。本职工作还要认真干好,不能因为考试而少干工作或耽误了工作。这几年,新疆考生逐渐多起来,书店也能买到CPA考试的辅导书了。但是新疆的学习条件毕竟与北京有差距,难怪有新疆考生克服生活上的种种不便,来北京上辅导班。有些考生原本满足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但是工作却有了变故,不得已才考CPA,然后找机会去过另外一种生活。在北航的教室自习的考生中,有一位来自新疆的大龄考生,可能由于精力不济,每次看一会儿书就开始打瞌睡。既然没有精力,为什么还要来与年轻人一样竞争呢?原来,这位已经40多岁的考生,过去在银行工作,捧着金饭碗。可是银行突然改革,他不得不买断工龄下岗。已经没有了出路,只能破釜沉舟,从遥远的新疆来到首都北京,希望通过CPA考试,另谋出路。   英子,一个来自外地的年轻母亲,在老家有好的工作,安逸的生活环境。为了考CPA,她从4月到9月份,漂在北京。英子从事会计工作。会计专业限定很多人只能从事一种单调而不起眼的会计工作,在小城镇尤其如此。在小城镇,工作清闲生活安逸,但是英子不甘心就此生活下去,总觉得应该有所追求,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从此迈上了CPA考试的漫漫之路。其实考过CPA又能怎么样,谁也不知道。对于未来,只能凭着感觉往有亮光的地方走,渴望通过努力更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沉闷的、没有长进的小城生活会把人闷死、抑死,毫无生机的工作使人变成没有活力、没有思想的活死人。所以很多人企图打破这种寂静,努力冲出枯燥无味的环境,到一个全新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畅游,而顾不上那里是否真有他们栖身的地方。只要有能力换一种生活方式,有一片发展的天地,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CPA。   英子说:当我选择考CPA的时候,我从未把它想得如何好!我想,一个做了母亲,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女人,已经有足够的成熟来面对这一切了。在这座小城市,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份还算优裕的生活,在单位已是骨干。我完全可以在下班之后与周围的人一样,在麻将声中消遣掉闲暇的时光,顺便聊一些家长里短,也许比考CPA要有趣得多了。然而我不能!当我看过了外面的世界之后,才发现,故乡原来竟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当你漂泊在外的时候,你为她想得心里发疼;当你归来,又忍不住为她的落后闭塞而懊恼!但凡做了母亲的人第一位想到的总是孩子,我也不例外,我想带孩子离开这个小城市。这两年我和丈夫都在努力着,我丈夫在评高级职称,我选择了考CPA。我不愿意像其他考生那样一拖几年,我希望速战速决。2001年,我一口气报了五门,但发现不现实,又以突破三门为目标。我的会计书都快啃烂了,每一页都发黑。因为只有多做题才可能熟练,所以做了不少题。财务管理的书都翻烂了,只好重买了一本,结果财务管理居然只差几分没有通过。好在还是通过了税法和会计,2002年的目标是通过剩余的三门。在我那个生活舒适的小城,在麻将声中埋头读书的我仿佛是另类。尽管我要面对周围很多不解的目光,但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英子与一个外地的考生在北航的附近合租了一间房。这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月租金是800元。考试前夕,与英子同租一间房的外地女孩,夜晚辗转反侧,说挂在墙上的电子钟的滴答声太吵,难以入睡。善解人意的英子爬上去,把钟的电池取出来。可是,她又说屋子外的蛐蛐的叫声太吵。英子说,那我就爱莫能助了。英子说,她平时不这样,就是考前紧张,神经衰弱闹的。   当英子在北京时,有四个月不能见到心爱的儿子。凡是做母亲的都知道,离开年幼的儿女,心里是什么滋味。坚强的英子拿起电话,听到儿子的声音,眼泪就下来了,恨不能立刻回去,把心爱的儿子搂在怀里。可是英子希望通过CPA考试,改善环境,也给儿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她咬着牙,坚持下来。而她那位善解人意的丈夫,既要为评高级职称努力,又当爹又当妈地照顾家。   现在社会上,招聘人员时往往以35岁为限,所以三十多岁的考生时时感叹自己老了。可是,英子在串讲班与一位大龄考生的邂逅改变了她的人生观:“那天我在串讲班上遇到一位大姐,不,准确地说应该叫她阿姨了。我感叹自己老了,可是她说她儿子和我一般大,也三十出头了。她已经考过三门了,2002年是第五年参加考试,还剩下两门。可是如果这两门中有一门不过,她第一年考的成绩就要作废了。可见她的压力有多大。面对那些十八九岁的考友,我经常觉得自己老了,可是与那位大姐或阿姨相比,真算不了什么。”   很多考生背负沉重的压力离家来京学习。有位考生原来的专业是有关汽车方面的,他放弃以前的一切来考CPA,从头再来:“考CPA是我一生作出的最慎重,最难的选择,我将这一生的希望都压在这一次考试上。当我离开家乡的第一天,就知道自己已无路可退,我不在乎考试有多难,只知道它可以缩短我的奋斗里程。”   有一位在基层工作的考生,不甘现状又舍弃不掉:“我毕业后在机关工作,再过一年就转正了。我不喜欢这项工作,为了给自己鼓鼓劲,选择了考CPA。其实在我住的小镇里,会计事务所都很小,CPA在这里用 处不很大。若到外面闯荡吧,我又很喜欢这里的生活环境,要换工作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进退维谷,很无奈!”有一位在县城国税局工作的考生,其收入在县城里已属不薄。他单位的同事都说考CPA没用,但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这位颇有远见的考生还是毅然决然地加入了CPA考试的行列。   很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都曾在考研还是考CPA的十字路口徘徊过,甚至还有误入歧途的。有些大学应届毕业生,人云亦云地报考了CPA。报名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CPA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别人都考,也就随了大流。跨入这个行列后,才知道考CPA颇具挑战性,比高考难多了。但是他们相信“爱拼就会赢”,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位考生考CPA仅仅是由于冲动,因为不考研,所以去考CPA。过去养尊处优,这次是他有史以来第一次这样踏踏实实地投入某一件事情,体会到了全力以赴的滋味。那些处于大三的莘莘学子,尚未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喜欢有张力的生活。这些年轻、血气方刚的考生,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踌躇满志,犹如出鞘之剑,仿佛能够所向披靡。考CPA,不仅为毕业分配多条出路,而且在他们的眼里,高薪仅仅是目标之一,还有社会地位、受人尊重的程度,最重要的是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生生不息的奋斗以及永恒的追求。很多考生把考CPA当作起点而不是终点,通过了CPA考试,然后考ACCA(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并成为一名出色的注册会计师。有一位考生的目标是“做中国最年轻,秀的CPA”!还有位考生告诉别人:“如果看见一个嘴巴上叫着‘累死了,累死了’却同时作着百米冲刺的人,那一定就是我。我是个停不下来的人,有时候确实会因为学业的不顺利而牢骚满腹,但如果让我再重新选择一百次,我仍然不会放弃。”自古英雄出少年,谁敢说,未来不是他们的!   北京小明,是一位非常可爱和热心的女孩,男朋友在外地。她考CPA是为了将来有机会解决与她男朋友分处两地的窘况。她说:“有了本事,到哪里也饿不死。”她在麦当劳里打临工,却在紧张的工作、复习之余,抽出时间为考友建立了考CPA的资料库,供大家参考、查阅。她与男友分处两地,即使在男友来京公干的短暂日子里,她还让男友帮忙完善资料库,以便方便其他考友查阅。考试结束后,她成功组织了在会计论坛里结交的考友见面会,交流考试经验教训。   现在,在大学学的专业不再是一个人今后终身从事的职业,从理工科改行到经济领域的人不计其数。一个锻造专业的研究生,一次考下CPA,换了工作,日子过得比他那些学会计专业还在苦苦熬着的朋友强多了。一位理工科毕业生,他的工作是编程,他考CPA是为了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另一个考生学的是计算机专科,在证券公司工作两年了。他一直想从事投资银行方面的工作,在金融业工作的话,必须懂财务管理,考CPA其实是为自己拓宽未来的道路,于是选择了考CPA。有一位部队转业干部,有一年的时间没有落实工作,聪明而刻苦的他到人民大学学了一年,考CPA的成绩竟然超过会计专业的学生。常常被辅导老师提起的还有一位小学英语老师,在一年内通过五门课程。这位英语老师是如虎添翼,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是没有多大问题了。至于会计专业的人,是不得不考。从事会计专业,好像永远在考试,可以不去会计事务所工作,但是不考CPA,在同行面前就抬不起头来。学会计的,很多人把考CPA作为自己职业人生的起点,或为了获得一份令人尊重的职业。   由于社会上招聘动辄要本科生、研究生,自考和专科毕业的人很难有好的机会。CPA考试对学历的要求低,但是考试难度比中级会计师考试难度高,社会地位也高,所以成为一部分自考和专科毕业的考生改变现况的途径。一位中专毕业的考生,自考大专,中级会计师,最终只剩下CPA没考完。他说,尽管度过了一个个难眠的夜晚,牺牲了许多欢娱,但是为了高薪,也为了证明自己,回首往事,依然是无怨无悔。有一位考生是在朋友的鼓励下考CPA的,开始只为了多学点东西,可当她融入这个圈子后却被深深地感动和鼓舞了:“在我上的辅导班里有很多大龄考生,当然大部分为女性,还有几个准妈妈。她们很多人都是为了能进会计事务所从事注会工作,当然也为了丰厚的报酬而努力奋斗着。”   为了生存和梦想,为了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许多考生在CPA考试这条坎坷的道路上跋涉多年,矢志不渝。“生活的压力是我考CPA的理由,我目前这份工作的收入仅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而改变这种状况的可行的途径就是考取CPA,离开这里寻找更广阔的天地。我作为一个近30岁的女人,每天都在苦苦奋斗。人有所得就必有所失,我给自己订的一个目标是,不考取CPA绝不谈男朋友。因此周围的人都觉得我不正常。我没有学过会计,全凭自学,不知道这条路还要走多久。有时,我也想找个人把自己嫁了算了,人一辈子不就是这么回事,有口饭吃就很不错了。生活中好像没有支持我的人,包括我父母也认为女人年纪大了就应该嫁人,而且嫁过人也能考试。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女人一旦嫁人就会陷在生活的琐事中,届时什么目标都落空了。我就是怕这样慢慢消磨掉我的意志。我太了解自己了,如果这样,我用不了多久就会后悔。我从来就喜欢独立,从不想把自己命运寄托于他人身上,失去自己的生活目标只会使我更痛苦。我认为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目标,既然我对目前生活不满,就应该趁自己还没有负担再奋斗几年。安逸的生活会使我丧失斗志,消磨意志,这样几年以后我会对生活更加失望。我去年报考经济法和审计都只考了40多分,我一度十分消沉,觉得我是在走一条死胡同,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在考CPA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同一条战壕的战友,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将鼓励我这一路走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35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