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一步步临近,考生们的心情也特别焦躁不安,为了让考生们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今天,深空网就为大家讲解一下初级会计《初级会计实务》高频考点:增值税销项税额计算。内容导航初级会计考点内容初级会计备考攻略初级会计报考条件初级会计就业前景 初级会计考点内容高频考点思维导图高频考点概述销项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1.销售额是指扣除销项税额之后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考试中,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不含税价;普通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含税价;零售价为含税价;价外费用一般为含税价。含税价需要进行价税分离。2.视同销售货物销售额的计算。按照下列顺序核定其销售额:①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②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③组成计税价格:组成计税价格=成本× ( 1+成本利润率)。3.特殊销售方式下销售额(1)存在折扣折让的销售:①商业折扣:同一张发票的“金额栏”上分别注明的:折后价;其余情况,不可减除。②销售折让:需要开具红字增值税发票(2)存在以旧换新的情况:①关注特例:金银首饰——差额计税②一般货物:不得扣减【点拨】金银首饰“回炉重造”一番即可再次出售。再次出售时,税务机关依旧可以征税,因此,税务机关不会吃亏,可以按差额征税。(3)采取还本销售方式销售:★不得从销售额中扣除还本的支出(4)采取以物易物方式销售:★双方均视为发生买、卖两项活动(5)贷款服务贷款服务,以提供贷款服务取得的全部利息及利息性质的收入为销售额(不得扣减利息支出) 。4.包装物押金。单独记账核算的,且时间在1年以内,又未过期的,不并入销售额征税;因逾期未收回包装物不再退还的押金,全额纳税。【点拨】注意区分押金和租金纳税人为销售货物而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的押金:①啤酒、黄酒、非酒类货物:区分是否逾期;区分是否超过12个月②啤酒、黄酒以外的其他酒类:收到时就计入销售额5.营改增行业销售额的规定。①金融商品转让,按照卖出价扣除买入价后的余额为销售额;②试点纳税人提供建筑服务适用简易计税方法的,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销售额。 初级会计备考攻略《初级会计事务》对于《初级会计实务》而言,在这个最后冲刺阶段,初级考生应该是以做习题为主,通过习题去总结自身的不足,查漏补缺。找到自己在过往复习阶段的不足,哪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需要及时弥补的。这种查漏补缺式的复习方法,可以通过做题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封堵知识漏洞”。对于过往复习时所发现的知识重点、难点,一定要对自己“狠”一点,务必掌握。在这个阶段,发现自己薄弱的知识点之后,可以找该知识点相关的比较简单的基础性题目入手。通过基础性的题目找到该知识点是在哪里存在理解上的不足。一步一步弄明白,弄懂知识点。抓紧时间“扫盲”,减少自身的“知识盲区”。《经济法基础》对于《经济法基础》而言,其中的知识点比较零散,很容易就会遗忘或者弄混淆。这时候需要静下心来,理清思路。可以尝试画知识结构图,记忆框架图,将知识点逐一归纳、分类、总结。同时将易错知识点进行辨析。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备考注意事项:首先学会总结。做习题的目的是掌握知识,而不是为了做题目而做题目。因此在做题目时,要注意总结和归纳知识点。其次是注重基础。基础不打牢,考试时就会“地动山摇”。在复习时要注重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虽然初级会计师考试相比起其它考试并不难,但由于知识点比较零散,还需要考生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只有不断地把知识点查漏补缺,这样才能轻松顺利通过初级会计的考试。 初级会计报考条件要想拿到初级会计证,那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这两门考试(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才可以拿到证书。那报考的条件都有哪些呢?无论是谁都能报考吗?非会计专业可以吗?那让小编来一个个回答这些问题。初级会计报考条件:⑴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⑵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⑶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⑷具备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含高中、中专、职高和技校)及以上学历。简而言之,你要是一位根正苗红、遵纪守法、高中毕业的爱国青年,那这肯定妥妥的!那非会计专业能报考吗?那必须的啊!还是像上面说的,只要你是一位根正苗红、遵纪守法、高中毕业的爱国青年,就可以报考的,不论你是哪个专业!但是,初级会计考试对于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难度是比非专业的同学小得多,如果非专业的同学真的很难理解专业词汇的含义,还是建议可以报个培训班或者买些考试辅导资料来应对考试,通过率会高一些。像经济法基础,比较全面的概括了会计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虽然没有过度细化,但对于报考同学来说记住和理解这些知识点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不要掉以轻心啊!初级会计实务较于经济法,就需要更多的理解会计专业知识,实操性比较强,比如会计科目的借贷,如何编制会计分录等等,对于非专业的同学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或许会比在经济法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要更多一些,最重要的还是要理解题目含义和知识点的把握。 初级会计就业前景(一)什么是初级会计考试?目前为止,我国会计职称有三个等级,初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职称和高级会计职称。初级会计考试作为会计行业的“最低门槛”,它就相当于会计行业入门的“通行证”。会计考生需要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2门科目考试才可取得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证书,这样才可以从事会计基础岗位,比如:出纳、会计助理、会计实习生等等。(二)考初级会计证的理由是什么?会计行业因为“门槛低”,所以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也很大。但如果想走得更高,学习到更深的知识,那就得考中级、高级、注会这些证书。拿下初级会计证大部分可在银行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私企国企等等,但大型单位除了要求资格证书的同时还要求高学历。但对于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初级证是想从事会计工作的敲门砖;对于步入社会的职场人,初级证是你升职加薪的筹码;对于考虑跳槽的职场人,初级证是你应聘财务工作的通行证。(三)初级会计证书有什么价值?除此之外,初级会计考试还能给我们带来更多价值,比如技能补贴、抵扣继续教育学分、提升职场能力等。1、初级会计证可领技能补贴山东、广西、北京等多地为了鼓励会计人员不断学习进步,特向企业职工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每个地区补贴费用不等,以济南补贴标准为例,按高级、中级和初级分别为2000元、1500元和1000元。2、初级会计已过科目可抵继续教育学分据财政部《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会计相关考试,每通过一科考试或被录取的,折算为90学分。3、提升职场能力在职场中,要想想成为综合型管理人才,就难免会跟财务方面有所交集,这时候考下初级会计证书是非常有用的。不管主营业务是哪一类的公司,都需要会计岗位的人才,如果决心在会计这条道路上走得更长远,想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会计人才,大家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先考下初级,接着考注会,考注会的同时备考中级(因为考中级需要工作年限,大家可以先考注会),慢慢的达到会计人的人生巅峰! 文章部分
有粉丝在后台留言提问:营业利润是否需要减增值税?这里先卖个关子,不告诉你答案。继续往下看文章,一步步为你揭示答案。而且你收获的不止是这道问题的答案,还有更多在初级会计考试中关于利润计算的问题!01、利润将利润看成一张圆饼的话,它一共是由3部分组成。分别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就是收入-费用=利润;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就是营业外收入;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就是营业外支出。计算企业的净利润一共分为三个步骤。现在一个一个步骤来解析。先是解析第一个步骤:计算营业利润。02、营业利润先来看营业利润的计算公式:公式是有些长,乍一看有些让人打退堂鼓。其实,你挑些重点记忆就可以。比如费用、损失就做减法,收益就做加法。整个公式的记忆就简化了不少。下面着重梳理一下公式中的注意事项。易错点一:其他收益。公式中主要是指政府补助;易错点二:研发费用。研发费用本身就属于管理费用的一部分,但在计算时要注意题目的问法。如果题目的描述是:管理费用100万(含研发费用50万),这50万的研发费用就不用减去。如果题目的描述是:管理费用100万(不含研发费用且单独注明研发费用为50万),这50万的研发费用要从公式中减掉。易错点三: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组成了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则组成了营业成本。易错点四:所得税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是不影响营业利润的。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营业利润并不需要考虑计算增值税的。第一个计算营业利润的步骤完成后,就开始计算第二个步骤:计算利润总额。03、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考试拿分的关键是将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的各个项目准确地区分开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现在考考大家,下面哪些选项属于营业外支出?A.对外公益性捐赠的商品成本B.支付的税收滞纳金C.自然灾害导致生产线报废净损失答案是A、B、C。A项属于捐赠支出;B项属于罚款支出;C项非常损失,毕竟是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掌握第二个步骤计算利润总额之后,就要开始学习第三个步骤计算净利润。04、净利润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公式中的所得税费用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当期所得税,其二是递延所得税。当期所得税:当期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税率。会计分录: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是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会计利润和税法利润计算基础方面有所不同。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具体的会计处理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所得税费用借:所得税费用贷:递延所得税负债@初级会计咨询中心保留所有权利。
《初级会计实务》
1.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1)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2)移动加权平均法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2.材料成本差异
(1)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2)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4)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3.商品流通企业发出商品的核算
(1)毛利率法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2)售价金额核算法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4.固定资产折旧历年试题
(1)年限平均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不考虑残值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
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折旧率
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
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考虑预计净残值)。
(4)年数总和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折旧率
5.可供分配的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年初未弥补亏损)+其他转入
6.某一时段履约义务收入和成本的计算
(1)本期确认的收入=交易价格总额×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
(2)本期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成本
7.利润的构成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净敞口套期收益(-净敞口套期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8.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1)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3)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9.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2)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或(总成本-完工产品成本)
(3)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产成品产量
(4)定额比例法:
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定额+月末在产品定额)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完工产品定额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月末在产品定额
10.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
分配率=待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各部门应分配的费用=分配率×该部门耗用的劳务量
(2)交互分配法:
对内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劳务总量
对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