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会计?答: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什么?它包括哪几个方面?答: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 3、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哪几个方面?答: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即,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以及作为对以上原则加以修正的一般原则。 4、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具体包括哪些?答:包括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月、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 5、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具体包括哪些?答: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6、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具体包括哪些?答:包括谨镇原则、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 #会计职称考试# 导语】把工作当事业,把备考当工作考核,认真,是一种态度,这样便不愁拿证了。 会计职称考试频道。祝大家备考顺利! 【主要内容】 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 【所属章节】 《初级会计实务》第一章会计概述 【知识详解】 知识点1: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 1.概念:简称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是进行会计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的基础。 2.分类:会计科目可以按反映的经济内容、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进行分类。 【回忆】 (1)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经济内容(六要素) (2)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 (二)账户 1.概念: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核算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小新点】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关系 科目:名称 账户:载体 设置会计科目——开设对应账户 2.分类:(与科目分类一致) (1)根据核算的经济内容,账户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共同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 (2)根据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3.账户的结构:账户是用来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企业经济活动的,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 因为经济业务导致的会计要素的变动不外乎增减两种,账户结构也分为左右两个基本部分,一方登记增加,一方登记减少。 【注意】具体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取决于记账方法和该账户所记录的经济内容。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链接】复式记账法 1.概念: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 2.分类:复式记账法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等。 借贷记账法概念: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提示】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知识点2: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所有账户的借方和贷方按相反方向记录增加数和减少数,即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就登记减少额。 【注意】具体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和该账户所记录的经济内容的性质。 通常情况下,资产类、成本类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提示】备抵账户正好相反。(如坏账准备,累计折旧等) 【小新点】资成费借加贷减,收负所借减贷加,备抵相反。 【小新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 移项得:资产+成本+费用=收入+负债+所有者权益 口诀:资成费借加贷减,收负所借减贷加 1.资产类和成本类账户的结构 (1)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 【小新点】余额一般在表示在增加的一方。 (2)期末余额计算公式: 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小新点】“增加”正号,“减少”负号。 2.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1)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 【小新点】余额一般在表示在增加的一方。 (2)期末余额计算公式: 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小新点】“增加”正号,“减少”负号。 (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记账规则是指采用某种记账方法登记具体经济业务时应当遵循的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三)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对应关系与会计分录 1.账户对应关系,是指采用借贷记账法对每笔交易或事项进行记录时,相关账户之间形成的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存在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2.会计分录,简称分录,是对每项经济业务列示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科目)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会计分录由应借应贷方向、相互对应的科目及其金额三个要素构成。 【提示】在我国,会计分录记载于记账凭证中。 3.会计分录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1)简单会计分录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1000 贷:原材料1000 (2)复合会计分录实际上是由若干简单会计分录复合而成(可以分解),具体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多借一贷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后续课程将深入接触) (四)借贷记账法下的试算平衡 试算平衡,是指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通过对所有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的汇总计算和比较,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1.试算平衡的分类(后面详解) (1)发生额试算平衡 (2)余额试算平衡 ①发生额试算平衡 发生额试算平衡,是指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与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保持平衡,即: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发生额试算平衡的直接依据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②余额试算平衡 余额试算平衡,是指全部账户借方期末(初)余额合计与全部账户贷方期末(初)余额合计保持平衡,即: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初)余额合计 余额试算平衡的直接依据是财务状况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试算平衡是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进行的。 试算平衡只是通过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均借贷平衡) 如果借贷双方发生额或余额相等,表明账户记录基本正确,但有些错误并不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因此,试算不平衡,表示记账一定有错误,但试算平衡时,不能表明记账一定正确。 【提示】不影响借贷双方平衡关系的错误包括: (1)漏记某项经济业务,使本期借贷双方的发生额等额减少,借贷仍然平衡; (2)重记某项经济业务,使本期借贷双方的发生额等额虚增,借贷仍然平衡; (3)某项经济业务记录的应借、应贷科目正确,但借贷双方金额同时多记或少记,且金额一致,借贷仍然平衡; (4)某项经济业务记错有关账户,借贷仍然平衡; (5)某项经济业务在账户记录中,颠倒了记账方向,借贷仍然平衡; (6)某借方或贷方发生额中,偶然发生多记和少记并相互抵销,借贷仍然平衡。
1、会计的概念: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2、会计的基本特征: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会计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会计按其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3、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记录、计算和报告,如实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运营绩效)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核算职能具有如下特点: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不仅是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要面向未来,为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监督职能具有如下特点: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核算职能所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会计监督贯穿于会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不仅体现在过去的经济业务上,还体现在业务发生过程之中和尚未发生之前,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