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存货的常考知识点

feion1992024-07-24  3

(一)验收入库商品的会计处理

对于库存商品采用实际成本核算的企业,当库存商品生产完成并验收入库时,应按实际成本: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提示1】该分录通常属于制造企业的会计处理;

【提示2】针对商品流通企业通常属于外购的商品,如果属于一般纳税人企业,则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二)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重点)

企业销售商品、确认收入时,应结转其销售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商品销售成本的确定:

1.采用毛利率法(该方法适用于商业批发企业,因为同类商品的.毛利率大致相同,采用这种存货计价方法既能减轻工作量,也能满足对存货管理的需要)

【提示】通过毛利率的核算确定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和结存存货的成本。

毛利率法

是指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上期实际(或本期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据以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上期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上期销售毛利=上期商品销售净额-上期商品销售成本

销售成本(关键点)=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将上期毛利率代替本期毛利率(考试时上期销售毛利率是已知数)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关键点1)=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简化计算公式:销售成本=销售净额×(1-毛利率)

期末存货成本(关键点2)=期初存货成本(已知)+本期购货成本(已知)-本期销售成本(计算)

【例题·计算分析题】某商场采用毛利率法进行核算,2009年4月1日日用品存货1800万元,本月购进4000万元,本月销售收入4000万元,销售折让500万元,上季度该类商品毛利率为20%。

要求:计算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和月末库存商品的成本。

【答案】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销售净额=4000-500=3500(万元)

销售毛利=3500×20%=700(万元)

销售成本=3500-700=2800(万元)

或销售成本=销售净额×(1-毛利率)=3500×(1-20%)=2800(万元)

期末存货成本(关键点)=期初存货成本(已知)+本期购货成本(已知)-本期销售成本(计算)=1800+4000-2800=3000(万元)

账务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2800

贷:库存商品2800

【例题·单选题】某商场采用毛利率法计算期末存货成本。甲类商品2010年4月1日期初成本为3500万元,当月购货成本为500万元,当月销售收入为4500万元。甲类商品第一季度实际毛利率为25%。2010年4月30日,甲类商品结存成本为(  )万元。(2011年)

【答案】C

【解析】本期销售成本=4500×(1-25%)=3375(万元);结存存货成本=3500+500-3375=625(万元)。

2.售价金额核算法(该方法适用于零售企业,因为零售企业要求按商品零售价格标价,采用该方法更简单。)(2013年单选)

售价金额核算法是指平时商品的购入、加工收回、销售均按售价记账,售价与进价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期末计算进销差价率和本期已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并据以调整本期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

商品的售价-商品的进价(成本)=商品进销差价(毛利)

商品销售成本=商品的售价-销售商品的进销差价(毛利)

销售商品的进销差价

第一步:商品进销差价率=总差价/总售价=(期初+本期购入)/(期初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

含义:每单位售价负担的商品进销差价

第二步: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收入(售价)×(1-商品进销差价率)

第三步: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本期结存商品的售价×(1-商品进销差价率)

【提示】期末结存的售价=期初商品售价+本期商品售价-本期发出售价

或者:期末结存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例题·单选题】某商场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对库存商品进行核算。本月月初库存商品进价成本总额30万元,售价总额46万元;本月购进商品进价成本总额40万元,售价总额54万元;本月销售商品售价总额80万元。假设不考虑相关税费,该商场本月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为(  )万元。(2008年)

【答案】B

【解析】商品进销差价率=[(46-30)+(54-40)]/(46+54)×100%=30%;销售商品应该结转的实际成本=80×(1-30%)=56(万元),如果题目要求计算期末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46+54-80)×(1-30%)=14(万元)。

【例题·单选题】某商场库存商品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进行核算。2012年5月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为34万元,售价总额为45万元。当月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为126万元,售价总额为155万元。当月销售收入为130万元。月末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为(  )万元。(2013年)

【答案】B

【解析】商品进销差价率=(11+29)/(45+155)×100%=20%;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130-130×20%=104(万元);月末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34+126-104=56(万元)。

初级会计存货包括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存货的加工成本是在存货的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追加费用,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存货的其他成本是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企业设计产品发生的设计费用通常应计入当期损益,但是为特定客户设计产品所发生的、可直接确定的设计费用应计入存货的成本。

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一直是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重难点,历届出题人特别喜欢考查这两种存货的计价方法。今天就和大家唠唠这两者的高频考点。实际成本法在实际成本下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四种,它们分别是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重点讲讲前三种计价方法。01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顾名思义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很多同学不太理解“发出”的含义,其实可以理解为销售或者耗用。说白了就是最先购进来的存货,首先被销售或耗用掉。这里有一个常见考点,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存货成本,利润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这个时候可以这样理解:“物价上涨”意味着成本高,原先购入的存货是低于市价的,即“成本低”。最终的去向是利润表,这时就意味着利润表的利润高了。因此,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存货成本,利润是被高估了。02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别的不多说直接上公式:光看公式有点晦涩,甚至不知所云。现在直接通过例题帮助大家理解。飞扬公司二月初结存超合金材料11吨,每吨单价8000元。二月购入情况如下:2月4日购入5吨,单价8 100元;16日购入15吨,单价7 800元。二月领用情况如下:2月11日领用10吨;25日领用12吨。如果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则月末结存的超合金材料成本为多少?(图1)2月4日购入后的单位成本=(11×8000+5×8100)÷(11+5)=元(套用公式1,原有库存存货实际成本是月初的11×8000,本次进货实际成本是2月4日的5×8100,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是11吨,本次进货数量是5吨)2月16日购入后的单位成本=【(11+5-10)××7 800】÷(6+15)=元月末结存材料数量=11+5-10+15-12=9吨(根据图1,可以了解到11号的时候有领用,因此原有库存存货数量应是11+5-10,接着套用公式1即可得到上式。)结存材料成本=9×元(套用公式3即可得到该式。)0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解题的突破口就在“存货单位成本”,只要将其拿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样通过一道题目帮助大家理解。飞扬公司3月1日结存泡沫材料100件,单位成本为30元;3月10日,购入该材料40件,单位成本为32元;3月20日,购入该材料50件,单位成本为34元.当月发出该材料80件。请问飞扬公司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核算该材料的发出成本,则发出成本为多少元?首先找到突破口:存货单位成本,套用公式得:(100×30+40×32+50×34)÷(100+40+50)×80=元计划成本法计划成本法首先要了解下面这张示意图:接下来将业务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讲解。第一部分:外购后,尚未验收入库。如示意图所示,实际成本计入“材料采购”的借方。具体的分录如下: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第二部分:验收入库。如示意图所示,计划成本计入“原材料”的借方,实际成本则从“材料采购”的贷方转出。因为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存在差额,它们俩的差额通过“材料成本差异”核算。如果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就是超支差,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借方;如果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就是节约差,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具体的分录如下:超支差:借:原材料(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差额)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节约差:借:原材料(计划成本)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材料成本差异(差额)第三部分:生产领用如示意图所示,都是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具体的分录如下:借:生产成本(计划成本)贷:原材料(计划成本)第四部分:期末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如示意图所示,结转的节约差是计入“生产成本”的贷方;结转的超支差则是计入“生产成本”的借方。具体的分录如下:超支差异:借:生产成本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借:材料成本差异贷:生产成本今天就讲到这里,下回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33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