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样式是指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特定构造组合。裂谷盆地在演化的过程中,经历过多期构造运动,经受过不同应力场的作用。一般经过前期拱升期、初始张裂期、断陷期和坳陷期多个裂谷期发育阶段,因此,构造样式十分丰富。主要发育有拉张构造样式、剪切构造样式和反转构造样式等。
(一)拉张构造样式
裂谷盆地是一种伸展型盆地。伸展活动主要是从断层活动开始到断层停止活动时结束。这些断层大都是切割基底的同生断层。断层及其派生构造是裂谷盆地的主要构造样式。拉张构造样式主要有:重力滑动构造、翘倾断块、潜山构造、底辟构造等。
1.重力滑动构造
重力滑动构造是裂谷盆地主要构造样式之一,是盆地在伸展的过程中,由于重力滑动所形成的构造组合。重力滑动构造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滑动岩体的前缘,表现为逆冲压剪构造性质,同时地层有加厚趋势;滑动岩体中部,为过渡性质;滑动岩体的后缘,表现为拉张断陷。一般发育有逆牵引背斜、重力滑动背斜、断阶和滑覆构造等。
逆牵引背斜:在铲式同生断层的下降盘由于重力滑动往往形成不对称的逆牵引背斜,轴向与断层走向平行,与断层倾向相同的一翼较缓,相反翼较陡,背斜深浅层幅度小,中层幅度大,由深至浅高点向断层内侧偏移,如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晋州凹陷赵兰庄逆牵引背斜(图1-24)、黄骅坳陷北大港逆牵引背斜、济阳坳陷胜坨逆牵引背斜等。
图1-24 赵兰庄逆牵引背斜油气藏剖面图
重力滑动背斜:一般发育在斜坡部位,由于掀斜活动,当重力超过临界的稳定角时(一般认为下滑临界角>15°),地层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润滑层)向下滑动,在滑动岩体的后缘,在重力和拉伸应力的作用下,形成堑式背斜;在滑动岩体的前缘,由于前方受阻,形成挤压背斜或逆冲断层。如冀中坳陷廊固凹陷柳泉—固安重力滑动背斜(张振生,1986),由于牛驮镇凸起在渐新世剧烈隆升,牛北斜坡地层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沙三段底部泥岩向下滑动,在滑动岩体的后缘,形成柳泉重力滑动背斜;在滑动岩体的前缘,形成固安挤压背斜(图1-25)。另外,两条对倾基底断层之间的深洼槽中。随着盆地的伸展,在持续的拉张应力作用下,盆地地层沿断层面向沉降中心滑动,产生侧向挤压,形成“下挤上张、顶部陷落开花馒头式”断裂背斜构造。如冀中坳陷深县凹陷东部夹持于虎北及深县北断层之间的榆科断背斜等。
图1-25 廊固凹陷GA640地震测线剖面图
断阶:控凹边界断层在快速拉张滑脱过程中,产生平行于边界断层的次级断层,节节下掉,则形成断阶。当基底卷入时,在断阶上形成断块山,在断块山上覆盖层中形成披覆背斜;在断层的下降盘还可以形成逆牵引背斜,如冀中坳陷霸州断阶带、新河断阶带等。
滑覆构造:如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饶阳凹陷南部发育一条大型的滑脱断层——沧西断层及其滑覆构造体系,面积近2000km2。滑脱(拆离)断层为沧西断层及次级的杨武寨东断层、留路断层、杨武寨断层、留楚—皇甫村滑脱(拆离)断层组成。沧西断层为一条犁式断层,上陡下缓,上部倾角约45°,下部倾角约10°。次级滑脱拆离断层收敛于滑脱面上。主拆离滑脱面为地震反射Tg面,即古近系与基底分界面,与一般地震反射Tg面凹凸不平的起伏界面不同,为一条连续平滑的强相位组成,在其上下则为弱—空白反射,反映出构造面的特点。次拆离滑脱面为地震反射T6面,即沙三段与沙四段的分界面。该分界面为局部不整合面,但拆离滑脱面不完全是层界面,而是穿层的构造面。在滑覆体内产生两套变形系统:下部变形系统位于Tg构造面和T6构造面之间,上部变形系统位于T6构造面和T2反射面之间。下部变形系统主要由沙四段—孔店组组成,局部卷入沙三段,充当了上部滑覆体的滑脱垫。由于上部负载,其变形形式主要是平行于基底滑脱面的“顺层”韧性剪切,形成一系列中间鼓、两头扁的豆荚状滑覆变形体或滑覆变形透镜体。上部变形系统位于韧性变形带之上,主要由沙三、沙二、沙一段及东营组组成。其构造样式表现为大型背斜及其相间的向斜,自东向西发育有第一个背斜带分布于沧西断裂下降盘附近,第二个位于杨武寨断裂下降盘,第三个位于留楚—皇甫村断裂的下降盘,且变形强度,自东向西逐渐减弱。以及内部一系列走向大致平行、西倾、上陡下缓的坐椅式断层,自东向西依次发育有杨武寨东断层、留路断层、杨武寨断层及留楚—皇甫村等次级拆离断层。这些断层向下均收敛于拆离滑脱面上(图1-26)。
图1-26 WQ8-91地震测线解释剖面图
(据刘池阳等,2000)
图1-27 翘倾断块构造样式模式图
(据李丕龙等,2003)
2.翘倾断块构造样式
根据断层与断块的组合特征,翘倾断块构造样式又可以分为反向翘倾断块、顺向翘倾断块和堑垒断块构造样式(图1-27)。
反向翘倾断块:即断块的旋转方向与断层倾向相反,在剖面上形似屋脊,故常称“屋脊”断块。这种断块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块体的掀斜运动的结果。
顺向翘倾断块:即断块的旋转方向与断层倾向相同。它是裂谷盆地缓坡带发育的主要构造样式。随着伸展盆地的发展,斜坡上沉积盖层不断加厚,基岩断块的倾角增大,基岩块体上覆较易滑动的盖层向盆内倾滑,从而产生一系列与斜坡倾向大致相同的断层,形成顺向翘倾断块。
堑垒断块:是裂谷盆地中较常见的构造样式,其规模大小悬殊。以断层相背出现为特征,形成堑垒相间的构造样式。这种构造样式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双向引张动力作用下差异沉降的结果,如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也可以在裂谷盆地伸展的过程中,断块翘倾活动的前方受阻产生平衡断层,与控凹边界断层相向而掉,二者共同形成侧向的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如东濮凹陷中央构造带即是其例。
3.潜山构造样式
潜山构造也是裂谷盆地的主要构造样式。在伸展盆地内,由于块断翘倾活动,使基岩块体发生翘倾,在断棱部分易形成潜山。在潜山的山头、山坡、山腹又形成特定的潜山圈闭。在潜山的山头,往往形成风化体块状潜山;在山坡上,由于潜山内部隔层和不整合面上的盖层相交形成山坡层状潜山;在潜山内部由于断层一侧的泥质岩类与潜山内部隔层形成山腹块状或层状、楔状潜山圈闭;在潜山的上部常形成披覆背斜或断块;在潜山的围斜部位,常发育有地层、岩性圈闭;在潜山的断层下降盘常发育有砾岩锥体和逆牵引背斜构造(图1-28)。这些构造圈闭的组合构成了裂谷盆地最发育的潜山构造样式。
图1-28 潜山构造样式模式图
4.底辟构造样式
图1-29 江陵凹陷花园构造横剖面图
(据江汉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94)
Ⅰ—N Q;Ⅱ—荆河镇组;Ⅲ—潜—至潜四上亚段;Ⅳ—潜四下亚段;Ⅴ—荆沙组;Ⅵ—新沟嘴组;Ⅶ—沙市组上段;Ⅷ—沙市组下段
当低密度物质被高密度物质所围绕时,在重力负荷的作用下,低密度物质向上挤入或刺穿,使上覆岩系上拱,局部拉张断陷。由此而产生的构造称底辟构造。按岩石类型可分为泥底辟、盐底辟和火成岩底辟构造。按底辟核与围岩的关系可分为刺穿型和隐刺穿型。底辟构造样式也是裂谷盆地常见的构造样式之一。盐底辟构造,如江汉盆地江陵凹陷盐岩层主要为古近系古新统沙市组下段和上始新统潜江组潜四下亚段(图1-29)。泥底辟构造,如廊固凹陷琥珀营地区沙三段泥岩刺穿构造。该构造是在相向而掉的旧州东断层和旧州断层和重力负荷的作用下,泥质岩类向上挤入、刺穿,使上覆岩系上拱形成背斜,在底辟体的顶部形成塌陷背斜,两翼可以形成岩性或断层岩性圈闭等(图1-30)。
(二)剪切(扭动)构造样式
在盆地内剪切构造样式主要是指由走滑断层活动所形成的相关构造组合。主要包括主干走滑断裂和各种形式的伴生构造。剪切构造按力学性质可分为压剪和张剪构造两类。裂谷盆地以张剪构造为主。剪切构造是裂谷盆地构造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渤海湾盆地。根据池英柳、赵文智(2000)研究,在新生界发育了3条北北东—北东向走滑断裂带和2条北西西—东西向走滑断裂带。其中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带是:下辽河—辽东湾—潍坊走滑断裂带、黄骅—德州—东濮走滑断裂带、廊坊—霸州—束鹿—邯郸—汤阴走滑断裂带;北西西向走滑断裂带是:张家口—北京—塘沽—蓬莱走滑断裂带和济阳—黄口走滑断裂带。前者为右旋走滑,后者为左旋走滑。这些走滑断裂带对盆地、圈闭的形成、发育,油气聚集成藏都有重要的作用。
图1-30 冀中坳陷琥珀地区泥岩刺穿构造示意图
(据于英太,1987)
1.剪切(扭动)构造特征
(1)主干走滑断裂具有分段性和平直性:如廊坊—霸州—束鹿—邯郸—汤阴走滑断裂带,在冀中坳陷发育段的情况来看:在冀中坳陷东部凹陷带,发育一条呈“S”形的牛东—马西走滑构造系统(图1-31)。自北而南由河西务断层、牛东断层和马西断层等组成,这些断层首尾侧接形成走滑断裂系。根据断裂的性质、构造样式、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等,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可将断裂系分为4段。
牛东升降走滑段:位于牛东断裂带,北延至河西务断裂带。古近纪,牛东断层为东倾的控凹边界铲式正断层,形成了西断东超的霸州凹陷;古近纪末,产生右旋走滑,形成羽状断层及扭动背斜。
显著走滑段:位于葛各庄至任105井一带,走向近南北。主要表现在断面陡倾向近直立,西倾为主,局部东倾,断层两侧地层厚度基本一致。断裂在平面上延伸长约20km,剖面上具典型的花状构造(图1-32),断面在基岩中竖直,切割深度大,破碎带狭窄,形成花干;向上,在盖层中断面变缓,并向外撒开发育多条断层,破碎带增宽(T4、T2反射层分别为1200m和2000m,新近系破碎总体较弱),把地层切割呈略向上凸的花瓣,呈负花状。在剖面上断层的两侧见到不同类型岩石地层不协调地截接在一起,这都是识别走滑断层的重要标志。在断层走向略具北北西向段,右旋走滑时的受阻段,文40井北至陵城一带表现为逆断层性质。逆冲段长约4km。一般在T4、T6反射层表现为逆断,个别Tg反射层也反映出逆断,而在T2反射层及其上部表现为正断层。在断层的东侧还发育有陵城走滑断层。
马西升降走滑段:位于任105井—后留古寺一带。古近纪,马西断层为西倾的控凹边界铲式正断层,形成东断西超的马西洼槽。古近纪末,产生走滑活动,在断层两侧形成羽状断层,在断层的东侧还发育了梁召和王仙庄次级走滑断层。
图1-31 牛东—马西走滑构造系统示意图
后留古寺帚状撒开段:位于后留古寺至河间一带。马西断层向南至后留古寺后,断层走向转为北东向,规模变小,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减弱,该断层变为一组近平行的断裂带,形成典型的向北东收敛向西南发散的帚状构造。
由此可见,主干走滑断层或主(显著)走滑段的断层具有平直性。表现为走向稳定,断层线平直,贯通性好的特点,如牛东—马西走滑断裂系的显著走滑段。又如辽河坳陷滩海东部地区新近纪发育的北东向展布的燕东Ⅰ号走滑断层,在三维地震水平切片、相干体切片上可以明显看出:其主走滑断层呈狭窄的直线状(孙洪斌、张凤莲,2002)。
(2)先存褶皱构造和火成岩体发生错位:如辽河坳陷先存的轴向近南北向的黄金带构造和大平房构造,被大平房—欧利坨子走滑断层切割,使构造北块向东北方向位移约1~2km。又如辽河坳陷黄金带地区,沙一段
图1-32 WA96—3D—233地震测线解释剖面图
(据刘池阳等,2000)
下部有一套分布比较稳定的玄武岩,被走滑断层错开位移约3~4km。
(3)走滑断层的两侧常发育有雁列式的伴生构造:沿走滑断层的两侧或一侧,发育有雁列褶皱构造和雁列断层,它们与主走滑断层呈雁列斜交。其伴生褶皱构造以短轴背斜为主,伴生断层以斜向正断层为主。
(4)在剖面上见花状构造:走滑断裂带主断面近于直立插入基底,向上向外撒开呈花状结构。当为压剪构造时,形成正花状构造;当为张剪构造时,形成负花状构造。
2.剪切构造样式
裂谷盆地发育的剪切构造样式主要有雁行式构造、帚状构造和花状构造等。
(1)雁行式构造:是指彼此相互平行、斜列的地质构造。在裂谷盆地内部主要是指走滑断层所派生的相互平行排列的褶皱或断层,且褶皱的轴向和断层的走向与走滑断层斜交。对于张剪性作用而言,右旋走滑剪切产生右行雁行构造,左旋走滑剪切产生左行雁行构造;对于压剪性作用而言,右旋走滑剪切产生左行雁行构造,左旋走滑剪切产生右行雁行构造。中国东部裂谷盆地雁行式构造多发育在裂谷盆地或凸起边缘走滑断层的盆内或凹陷一侧。如冀中坳陷牛东走滑断层发育在牛坨镇凸起边缘,在断层下降盘岔河集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北东向右行雁行的正断层和北西向扭动背斜,与主断层呈锐角相交。从次级断层走向和背斜轴向与主断层的平面交角关系分析,均反映了右旋张剪运动性质。在马西断层的下降盘发育了右行雁行式羽状断层,与马西断层呈锐角相交(图1-33);在断层的上升盘发育了次级走滑断层,如陵城断层、梁召断层和王仙庄断层等,呈右行雁行式展布。这些羽状断块和扭动背斜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在这些圈闭中已找到了油气藏。
另外,裂谷盆地在拉伸过程中,为了保持区域伸展应变守恒而产生的变换断层,多具有走滑性质。在断层的两侧或一侧常发育有雁行式构造,如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苏仁诺尔变换断层上升盘的雁行式断层。
(2)帚状构造:是由旋扭作用形成的一群向一端收敛、向另一端撒开,形若扫帚的弧形断裂或褶皱群组成的构造。弧形的内侧往往有砥柱或旋涡出现。当弧形构造是由褶皱或压扭性断层构成时,帚状构造的外旋方面是向弧形构造群撒开方向旋扭;当弧形构造是由张扭性断层组成时,帚状构造的外旋方面是向弧形构造群收敛方向旋扭。在走滑断裂的末端往往发育有帚状构造,如冀中坳陷牛东—马西走滑断裂带的末端发育了河间帚状构造。在新近系底面构造图上,见到一组北东向的正断层向北东方向收敛,向西南方向撒开。断层延伸长度约20~30km,断距约100~200m。呈现出外旋层向北东方向收敛顺时针方向扭动的特点。
又如,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中央背斜带的南界临商帚状构造(李丕龙等,2003)。临商断层带,延伸长度约50km,总体向西收敛,向东发散呈逆时针方向扭动(图1-34)。断层西段走向为北东向,由基底卷入到盖层滑脱,由一条发散到多条,规模逐渐变小。西段断层规模大,古近系底面落差最大为2000m,向上断达明化镇组。其东段出现3 条分支断层,各条断层断距400m左右。断层从始新世孔店组沉积时开始活动直至渐新世东营组,经过多期活动。
(3)花状构造:是走滑剪切构造样式在剖面上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走滑剪切的力学性质不同,可分为压剪应力作用形成的正花状构造和张剪应力作用形成的负花状构造。
负花状构造:是张剪应力作用下的产物。在剖面上的特点表现为主干断层上缓下陡,向深部合并,陡直地插入基底形成花干;花干两侧的花枝弯曲或平直;断裂带的断片呈堑背形,浅层幅度大、中深层幅度小;断层的两侧发育有雁行式构造(杨克绳,1994)。如冀中坳陷牛东—马西走滑断裂带具有典型的花状构造(图1-31),主干断层上缓下陡,向深部合并,陡直地插入基底形成花干;花干两侧的花枝较平直或略往外弯曲,断裂带的断片呈堑背形,浅层幅度大、中深层幅度小,且浅层破碎带宽度大,如在地震T4反射层破碎带宽1200m,地震 T2反射层破碎带宽2000m。另外,如下辽河坳陷东部凹陷黄金带构造及欧利坨子构造可见到负花状构造;昌潍坳陷潍北凹陷也见到负花状构造(图1-35)。
图1-33 马西走滑断层伴生构造图
正花状构造:是压剪应力作用下的产物。正花状构造在剖面上的特征与负花状构造的特征大同小异。断层上缓下陡,向深部合并,陡直地插入基底形成花干,花干向上分支撒开,形成背斜状的正向构造。如黄骅坳陷孔店构造带的西翼的大杜庄地区发育的正花状构造(图1-36),该构造为晚印支期形成的,主体部位形成古隆起,其上残留中生界,为古生代油气成藏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1-34 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临商断裂带T2层构造纲要图
(据李丕龙等,2003)
3.反转构造样式
如前所述,裂谷盆地在同裂谷期后期和后裂谷期挤压隆升,盆地萎缩,常发生构造反转。反转构造,一般可分为“先正后逆”正反转构造和“先逆后正”负反转构造。裂谷盆地最常见是正反转构造。下面分别对这两种构造样式进行叙述。
图1-35 昌潍坳陷潍河口洼陷东西向地震剖面图
(1)正反转构造样式:一般当反转强度达到中等和强烈反转变形时,如二连盆地塔北凹陷EH-80 地震测线,发生强烈反转,沿先存的张性断层发生逆冲作用,产生反转构造,形成断展褶皱,使断陷期层序高出区域高程;同时,在主断层附近还产生了许多新的逆冲断层;还可见到原来倾角较陡的张性断层,发生反转时,在原正断层的基础上产生一条缓倾的逆冲断层。又如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西南部地震 ST82-813 测线,发生强烈反转,形成乌兰反转背斜。这个背斜是在赛汉塔拉组沉积之前形成的。构造幅度上大下小,轴部地层厚,翼部地层薄,属于断弯褶皱。它与逆牵引背斜构造的不同是:背斜的轴向不与断层的走向平行,且深浅层轴向一致;地层分布顶厚翼薄等特点。
图1-36 黄骅坳陷大杜庄正花状构造地震剖面图
(据李丕龙等,2003)
正反转构造在下辽河坳陷也较发育,如西部凹陷冷东反转背斜构造(图1-37)等。
(2)负反转构造样式: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的负反转构造比较少见,这是因为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在中新生代强烈拉张背景下,基底断层的正断距巨大,早期逆冲断层的逆断距难以保留。如在济阳坳陷埕岛地区见到轻微负反转构造(图1-38)。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生界及以上地层呈现明显的正断层特征,而太古宇仍保留了微小的逆断距。根据钻井证实上盘缺失古生界,下盘保留有古生界;上盘中生界向断层附近减薄呈楔形结构特点,分析认为埕北25断层发生过两次构造反转运动:一期是印支末期,上盘沿断面逆冲,致使古生界剥蚀殆尽,燕山运动发生构造反转,接受中生界沉积;第二期燕山末期至喜马拉雅期,上盘又发生逆冲运动,使中生界部分遭受剥蚀,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另外,如济阳坳陷的义北、渤南、孤北、桩西、埕东、孤岛等地还发现了负反转构造。
图1-37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冷东背斜构造地质剖面图
图1-38 胜海地区轻微负反转地震(上)与地质(下)剖面图
(据李丕龙等,2003,略有改动)
驾车路线:全程约305.3公里
起点:常庄乡
1.邢台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沿S325行驶10.1公里,直行进入三羊西街
2) 沿三羊西街行驶2.6公里,直行进入三羊东街
3) 沿三羊东街行驶1.5公里,左转进入渤海路
4) 沿渤海路行驶2.7公里,直行进入青石线
5) 沿青石线行驶1.8公里,左转
6) 行驶620米,朝石家庄/太原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7) 沿匝道行驶780米,直行进入青银高速
8) 沿青银高速行驶17.5公里,朝北京/开封/G45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1.3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大广高速
3.沿大广高速行驶65.5公里,朝任丘/北京/G45/G1811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大广高速
4.沿大广高速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大广高速
5.沿大广高速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大广高速
6.沿大广高速行驶70米,直行进入大广高速
7.沿大广高速行驶187.7公里,在牛驼/礼让店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420米,直行
9.廊坊市内驾车方案
1) 行驶200米,稍向右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90米,右前方转弯
3) 行驶4.4公里,左后方转弯进入京广线
4) 沿京广线行驶3.7公里,右转
5) 行驶11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牛驼镇
下面例举一些抓牛坨的方法:1.竹篓收集法: 一个小竹篓,竹篓的边上留一个小洞,竹篓里放些鸭血、猪血或鸡血(凝固成块的),将竹篓放入水中。水蛭对有血腥味的物质特别敏感,于是纷纷钻进竹篓,提起竹篓即可获得。2.竹筒收集法 把竹筒劈成两半,将中间涂上动物血,然后复原捆好,放在水田、池塘、湖泊等处,第二天就可收集到水蛙。3、丝瓜络捕捉法 :将干丝瓜络浸人动物血中吸透,然后晒干或烘干,用竹竿扎牢放人水田、池塘、湖泊。次日收起丝瓜络,即可收集到不少水蛙。 方言“牛坨”就是水蛭,俗名蚂蟥,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泡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它在历史上以自然捕捞为主,因近年农药、化肥等滥用,及工农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野生自然资源锐减,随着水蛭药用价值的深度开发,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