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你很有想法,但并没有卵用。我的理解是,你借到了价值16000,你要分五次还,每次4000,总共20000。也就是未来的20000 等价于 现在的 16000。会计分录:借:存货(XXX)16000 贷:长期应付款20000 再接上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4000而你要做的,就是把这未实现的融资收益,给他实现掉,或者说把他消掉,放进大家熟悉的会计科目。我的理解方法是:你借了16000元,按照实际的利率,这笔钱过了一年就变成了16000(1+0.0793)=17268.8,你还掉了4000,剩余了13268.8。就是说你占用了这些资金,这些资金当然会升值(利滚利懂不),你还掉了一部分,剩余的部分过了一年又会升值,直到第五年末,你手上第4年剩下的占用资金又一次升职了,正好加起来等于你要还的4000,好了你占用的资金等于你还的钱了。(建议你按照这个思路做一遍计算)那你每年还的利息是多少呢,是4000吗,表面上是的,但会计上不这样认为,这4000既有本金(16000),又有利息(4000),你怎么区分,你只能想,我还的利息是我当年占用的资金16000,乘以实际利率0.0793。第2年的利息是剩余占用的资金16000(1+0.0793)-4000=13268.80,乘以实际利率0.0793。账务处理是(第一年年末)借:长期应付款4000 贷:银行存款4000借:利息支出:1268.8 贷:未实现融资收益 1268.8大概吧,其实我是个半吊子。话说回来,你这题什么时候发出来的,我怎么看不到提问时间,真是见了鬼了。
这2种方法,是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选择的2种不同的购入原材料的入账方法。实际成本法适用于购货不多的中小企业。因为是按购货金额直接计入帐户,所以可以直接的反应每一次进货的金额。缺点是工作量太大,不适合大型企业。计划成本法适用于购货很多并且很杂乱的大型企业。因为是根据预先定下的金额计入帐户的,和实际购入的批次、质量、价格波动无关,所以入账很简单。缺点是不能直接反应实际数值,不适合小型企业。那个“材料成本差异”的东东,就是计算计划成本法里面因为预先定价和实际价格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同。因为入账的时候是用计划成本,所以这东东简单的来说就是把计划成本(贷方的材料采购)加上或者减去一个差额(材料成本差异),使得计划成本等于实际成本(借方的材料采购)。计划成本大于实际成本,称之为节约。借:材料采购,贷:材料成本差异。计划成本小于实际成本,称之为超支。借:材料成本差异,贷:材料采购。材料采购科目和其他资产类科目不同,并非借加贷减,而是借方反应实际成本,贷方反应计划成本。和加减无关。一,计划成本法1,对所有原料品种自制计划单价(计划单价不能超过实际价的10%)。2,财务通过“材料采购”科目并在月底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计算成本。3,适合企业的车间核算或车间部门考核及二级核算。二,实际成本法1,仓库入库材料按实际价入库。2,财务按“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法计算成本。3,适合流通领域。三,区别1,公司的大小及性质决定。2,材料的品种的多少,成本的核算方法决定。3,领导的决策能力来决定实际成本法:购入材料时按实际成本,借:原材料应交税费-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领用及销售时时:借:成本、费用、在建工程、其他业务成本等相关科目贷:原材料计划成本法:购入时按实际成本借:材料采购应交税费-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按计划成本入库时(转本月材料按计划价入库):借:原材料 计划价贷:材料采购 计划价领用时: 借:成本、费用、在建工程、其他业务成本等相关科目贷:原材料 计划价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借方为超支差,即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材料成本差异贷方为节约差,材料成本差异为借方余额,上述分录中此科目为贷方蓝字,如材料成本差异为贷方余额,则上述分录中此科目为贷方线红字。如是在建工程领料,月末要包括差异在内,计算进项税额转出。转本月材料暂估入库 借:原材料 (不含增值税的暂估,蓝字)贷:应付账款-应付原材料-暂估这种情况是在发票没到,但材料已到的情况,发票是与往来和费用相关的,发票没来,不可以挂真实往来账,发票没到,材料入库只能暂估。企业一般没有领用出的材料并且发票没来的,很多都不暂估,很多企业实务上暂估材料的都是发票没到,但已入成本、费用的材料,也就是说已经领用的,我们这里的税局视同暂估的材料全部领用出库,是不可以税前列支的,所以在年底调整所得税时要做为纳税调整增加项。冲上月材料暂估入库与上个分录相同,只是红字,次月要冲回,但实际中材料的位置没有移动,所以叫假退库。还有一点,就是计划成本法下,暂估 借:原材料贷:应付账款-应付原材料-暂估借方原材料按不含增值税的金额暂估,而且按计划价格暂估,发票来时按计划价冲暂估,按实际价格入库(财务账上是材料采购科目),月末转入原材料科目,差额为材料成本差异。月末材料采购科目无余额,余额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分录为,借:材料成本差异贷:材料采购或相反发票没来,材料来了月末要暂估。发票来了,材料没来,就挂在途物资。月末在大库稽核时材料入库单回来后与采购部的入库单抓不上对,次月来时抓上对后再一起按计划价入库。
用实际利率法分配融资收益,就是把合同价格超过正常现货价格部分视同融资费用,也就是相当于B公司占用A公司资金的利息,第一年占用16000元,乘以实际利率7.93%,得出的是资金收益1268.80元,实际收到的金额4000和资金收益1268.80的差额,计入摊余成本(16000-(4000-1268.80)]=13268.80元,作为下年度计算收益的本金,依次类推。B公司占用A公司的资金是16000元,而不是当年应收的4000元,所以不能用利息A1=4000-4000\(1+7.93%)计算资金使用费用。
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的区别主要有两点:1.账户使用的不同:实际成本法下,购买的尚未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记入“在途物资”科目,计划成本法下,购买的尚未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记入“材料采购”科目,同时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2.计入成本费用时,实际成本可以直接转入,但是计划成本法首先要将计划成本转入,然后将“材料成本差异”转入到相关的成本费用中去。账务处理:(1)实际成本法:未入库时:借:在途物资贷:银行存款入库时:借:原材料等贷:在途物资分配到成本费用中:实际成本法:借:管理费用等贷:原材料等(实际成本)(2)计划成本法:未入库时:借:材料采购贷:银行存款入库时:借: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借或贷)贷:材料采购分配到成本费用中:借:管理费用等贷:原材料等(计划成本)月末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借:管理费用等贷:材料成本差异(借或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