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会计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商誉减值准备或相关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相关知识商誉减值测试,对于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应当自购买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相关的资产组;难以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的,应当将其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组合。在交商誉的账面价值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时,应当按照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值占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进行分摊。公允价值难以可靠计量的,按照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占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进行分摊。在对包含商誉的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了减值测试时,如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包括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如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商誉的减值损失,但确认的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商誉减值损失不应超过其分摊的商誉金额,超过部分属于该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减值损失。
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如下:
吸收合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商誉减值准备
控股合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商誉——商誉减值准备
商誉是指能在过去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
商誉本质
商誉(Goodwill)是能使企业中的人、财、物等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相互作用,形成一种 “最佳状态”的客观存在。
1、“三元论”
商誉的“三元论”:关于商誉的本质,比较权威的观点当属美国当代著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在其专著《会计理论》中介绍的三个论点,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和总计价账户论。这三个论点称作商誉的“三元论”。
2、好感价值论
好感价值论认为,商誉产生于企业的良好形象及顾客对企业的好感,这种好感可能起源于企业所拥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有利的商业地位、良好的劳资关系。
由于这些因素都是看不见摸不着,且又无法入账记录其金额,因此商誉实际上是指企业上述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故好感价值论亦称无形资源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誉
商誉一般是不会发生减值的,当子公司整体作为一个资产组测试发生减值时,首先要抵减分摊至资产组的商誉,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商誉跌价准备
减值损失金额应当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再根据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如下:
吸收合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商誉减值准备
控股合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商誉——商誉减值准备
商誉评估:
商誉的评估方法取决于对商誉含义的理解,商誉价值量的大小是通过企业的收益水平来体现的,而它又属于集合性、附着性强的一种无形资产,只能采取整体的方法进行计算,而不能像其他可确指的无形资产那样单项进行计算。
商誉的整体评估可采用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割差法。
商誉和无形资产都属于资产类科目,表面上很相似,但有着本质的区别: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具有可辨认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商誉的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
商誉一般是不会发生减值的,当子公司整体作为一个资产组测试发生减值时,首先要抵减分摊至资产组的商誉,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商誉跌价准备
减值损失金额应当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再根据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如下:
吸收合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商誉减值准备
控股合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商誉——商誉减值准备
扩展资料:
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由于商誉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量,因此,商誉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商誉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商誉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商誉减值准备”科目。
例:ABC公司在2007年1月1日以16000000元的价格收购了甲企业80%股权,在购买日,甲企业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5000000元,没有负债和或有负债,因此,ABC公司在购买日编制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商誉为3800000元,2007年经测试,确定发生了减值损失8500000元。ABC公司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商誉减值准备3800000.00
贷:商誉减值准备38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