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张先生早在青年时期就与会计、审计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进入南开大学求学之前,就已经在商店和银行从事过会计方面的工作。早期的会计实践使张先生深深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理论与实务并重是张先生几十年来一贯坚持的治学基本原则。无论是在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会计和审计实际工作,还是在高等院校从事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教学、科研工作,他始终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调入高校从事财务、会计、审计等教学、科研工作以后,在承担繁重教学、科研任务的情况下,他还坚持抽出时间到商业、财政、审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广交国内从事会计、审计实际工作的朋友,经常与他们共同研究会计、市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一些会计、审计实务工作者给予必要的理论指导,协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因而受到国内会计、审计实务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广泛、深入的会计、审计工作实际调查,使张先生掌握了中国会计、审计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勇于探索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张先生不断研究新的课题,并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张先生在国内外重要的会计、审计学术刊物发表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150多篇,自著、与他人合著或主编了《增减记账法》、《审计学基础》、《商业会计学》、《企业财务审计》、《审计》等影响较大的专著、教材10余部,为我国会计、审计研究和商业会计制度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国会计、审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所提出的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和主张,所取得研究成果,在我国乃至国际会计、审计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张运用哲学理论指导会计、审计理论研究张先生主张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国传统的易理哲学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进行会计、审计学术理论研究,指导会计、审计制度建设工作。进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他认为。在开展会计、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时,不能就事论事,作一些表面文章,必须掌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否则理论研究就会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无法达到较高的境界。他认为,西方会计、审计理论界偏重应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甚至在某些方面领先于我们进行的研究,但是他们对会计、审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方面问题研究不够,由于其研究方法论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因而一些观点经不起严密的逻辑论证和推敲。所以,对于国外的会计、审计理论研究成果,只能借鉴,不能盲目崇拜,照搬照抄。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进入扔年代以后,我们引进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运用三论和两法(即演绎法和归纳法,)作指导,研究会计、审计理论与方法,已取得国内会计、审计界专家共识。张先生的《用三论作指导,深化会计改革》一文所提出的上述观点,得到学术界同行的广泛认同,被多家报刊传载介绍。张先生还认为,中国传统易理哲学中的人天论(即天、地、人三才统一论)所揭示的整体现、系统观等科学成果,也是我们深刻认识客观事物不可缺少的锐利思想武器。主张以本质为逻辑起点,研究会计审计理论结构体系张先生根据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提出研究会计、审计理论问题,探索会计、审计发展规律,既不能从表面上看问题,也不能从事物的外部去寻求答案。他认为,传统的会计学、审计学论著,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将会计、审计定义为一种应用技术。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将会计、审计表述为一种管理经济的工具和方法。近些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会计是一种管理行为。因此,有些学者把会计表述为一种管理活动,张先生认为,这种提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把会计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比会计工具论有一定的进步,但是这种观点并没有进一步指出会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针对有的同志借鉴西方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把会计表述为一种信息系统,张先生认为,这种观点虽然体现了会计管理活动的一种特征,但未能全面体现会计的职能。张先生认为,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为了保证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为了总结经验,纠正失误,防止和减少损失,会计还应当发挥监控作用。会计是企业内部的一个控制系统,这一观点为广大会计、审计工作者所接受。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会计、审计、企业管理方面的专著;教材中,多有使用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表述方法。他认为,把会计表述为企业的内部信息与控制系统,反映了会计的本质特征。他认为,现代企业管理,不单需要外向型的企业财务会计,更需要内向型的管理会计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基本职能可以简化为核算与监督,同时,应将其进一步具体表述为反映经济情况,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考核经济效果,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管理决策比较贴切。增减记账法以他为主设计的增减记账法作为易于被广大会计工作者接受的科学方法直接揭示了资金运动的数量变化规律。作为50-60年代商业会计制度的主要执笔人和增减记账法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的专著《增减记账法》于1980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以后,流传于国外,在国外尤其是日本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曾两度被日本著名会计学教授翻译成日文出版。张先生是根据会计的本质和资金运动数量变化的客观规律,本着易于为广大会计工作者接受的原则来设计增减记账法的。而有些学者是套用借贷记账法的原理,通过改变记账符号来研究增减记账法的。根据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们对会计产生于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一命题已经达成共识。会计在萌芽时期,是作为生产者的一种附带职能而出现;在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会计最初只是受企业的所有者--工场主、商店主雇佣的帐房先生;在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后,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会计人员表面上受雇于企业经营者,实质上最终还是服务于企业的所有者。因此,会计作为企业的一个主要职能部门,除了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外,还应起到在反映经济活动过程中监管企业经营者的作用。而反映经济活动的变化,无论是以实物形态还是货币形态,都表现为一种数量上的增减变化。用收、付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收入和成本费用核算,计算出来的经营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只是从中世纪借贷资本形成、借贷行为发生后逐步借用到会计领域的一种用以描述资金运动,不易为从事其他工作的非会计专业人士所理解的纯粹的符号;人们却可以用辩证法和易理哲学的对立统一观等原理,运用增、减这两个可以反映客现实际的支现符号来揭示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即涉及来源和占用两类的经济业务的同增同减,涉及来源或占用一类的经济业务有增有减。这样才充分直观地揭示了经济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数量变化规律。他认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这一等式符合辨证统一和阴阳互根的原理,并且人们可以根据简单的代数学原理来证明和理解这个增减记账法下的会计恒等式。所以,他认为,增、减是各方人员易于接受的通用的概念,而借、贷只是会计人员专用的记账符号而已。会计人员在向有关方面报告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时,根本无法使用也不必要以借、贷二字进行说明,仍然必须使用增、减来描述。目前,已经有一些会计电算化专家在设计电子计算机管理网络(包括财务会计管理系统在内)时,发现要实现一套数据各方共事,使用增、减二字更为简便,并且已经将这种设想付诸实践。主张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会计、审计理论体系张先生一直主张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审计产生于经济监督的需要;会计是经济管理系统的一个分支,审计则是经济监督系统的一个分支。会计和审计都要体现所有者的意志,它们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相适应,都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存在密切的联系。他曾经在《审计研究》杂志上发表《论社会主义审计特征》、《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论审计环境》等一系列的学术论文,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审计的概念、性质、对象、职能、作用、特权以及建立中国特色的审计体系的必要性、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等相关问题。1991年,张先生利用应邀到日本进行学术访问的机会,向日本会计界德高望重的会计学学者中村万次教授介绍了中国会计学者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与体系.和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目标,以及在这些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后,中村万次教授对张先生等中国会计、审计学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最近几年,张先生一直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审计理论的研究工作,还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阎金锷教授、中国审计学会的杨树滋教授代表中国审计学会、北京商学院共同承担了国家八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中国审计制度研究课题,曾发表一批研究成果。在经济责任审计和责任会计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张先生会计、审计科学研究成果的一大特色就是理论高度与实际可操作性兼备。他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原则,在开展科研的过程中,扬弃闭门造车的做法,与原商业部(现改称国内贸易部)、财政部、国家审计署等国家业务机关,以及一些省市自治区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针对这些实际部门急需解决的一些会计、审计理论问题开展研究。因此,张先生所撰写的论文、专著和编写的教材,既有理论高度和理论超前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会显得空洞乏味,备受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推崇。在80年代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张先生就根据推行经济责任制对审计理论提出的要求,在对有关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广泛、深入调查,取得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承包经营责任审计》专著(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同时带领他的研究生与黑龙江省审计局科研所、齐齐哈尔市审计局联合承担了中国审计学会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审计署系统科研成果一等奖。根据我国经济责任制实践的发展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新要求,张先生近几年在《审计研究》等一些中央、地方会计、审计专业学术刊物发表了一系列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责任会计方面的学术论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张先生正在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经营责任制,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破产审计、责任会计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建立中国商业会计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张先生在原商业部财务会计局工作期间,曾多次组织或参与商业合计教材的编写工作,对一些财经院校和中等商业学校开展商业会计理论研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经常到原中央商业干部学校讲授商业合计课程。张先生调入北京商学院工作以后,接受原商业部教育司委托,组织编写《商业会计学》(高等院校试用教材),他承担了该书的结构设计和编写组织工作。在张先生的精心组织下,编写组在总结商业会计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对商业会计理论与方法、商业会计实务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构造了中国商业会计学理论框架。该书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后,因供不应求而多次再版,共发行47万余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张先生和金中泉教授、丁承厚教授合编的《商业会计学》(电大教材),与滕达生、贾光辉同志合著的《零售企业会计》(上海人民出版杜出版),也都几经再版,他还发表了大量商业会计方面的论文,在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博采众长,厚积薄发,严谨治学张先生在治学的过程中,除了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外,还特别强调做学问要博采众长,厚积薄发,严谨治学。他认为作为一名会计审计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肩负培养会计审计工作者、引导会计理论工作者的历史重任,文章千古事,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必须认真对待科研、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一个极小的细节都不能掉以轻心,马虎大意。张先生认为,要想成为某一领域专门人才,必须博采众长,他认为博采众长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密切注意会计、审计界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二是要密切注意会计、审计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加以消化,吸收其科学合理的成分,为我所用,防止只就会计、审计研究会计、审计,两耳不闻会计、审计之外事的迟滞与孤陋寡闻现象,这样才能始终与时代的潮流相适应,站在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提出带有超前性、全局性观点。张先生认为,看了几本书、了解到一点情况便急于求成,写文章、编书,由于知识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一定写不出好文章、好书。要厚积薄发,文章不在多而在于精,作品要耐人寻味,要让时间去证明其生命力。张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表现在他对每一篇文章的观点、结构,每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都要认真仔细地反复推敲。由于坚持这种独特的治学理念,虽然年近七十仍然笔耕不已,张先生现在每年仍有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发表。坚持学术民主,提倡百家争鸣张先生认为,任何科学成果都是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个人的成果只是知识海洋里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过去的科学研究成果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学术民主、百家争鸣的结果。张先生认为合计、审计研究,也应当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占有大量资料,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创新,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通过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切磋、琢磨,才能出精品。张先生认为,只有坚持学术民主、提倡百家争鸣,才有生气,会计、审计领域才能成为争奇斗艳的百花园。张先生非常崇尚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他一方面敢于提出自己的学术主张,积极探索新的领域,另一方面也欢迎其他同志提出不同的甚至是反对自己的观点;他在组织或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时,总是积极与有不同看法的同志更换意见,在他参与主编的刊物或与他人合作编写教材时,对于他人的科学研究成果,都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作出公正的评价。就连在给学生评卷或组织论文答辩时,对于有和他观点不同的地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具有逻辑性,他都会给予恰当的评价,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张先生的这种豁达胸怀,深为学术界同仁和学生晚辈所称颂。献身会计审计教育事业,诲人不倦张先生尽管在会计、审计理论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工作经验,但是他从不以权威、专家自居,而是以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身份,默默地献身于我国的会计、审计教育事业。对于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从来不挑三拣四,对所担任的每一门课程,都认真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撰写讲课提纲,采用案例教学法,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会计、审计理论知识,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他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总是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启发学生的思路,欢迎并鼓励同学们提出不同的观点、意见。他还经常到学生宿舍,甚至清学生到家中共同讨论学术问题,悉心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张先生不仅在学习、科研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在授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他主张不招收思想品德、修养水平不够标准的学生,对于在校的学生,非常注重品德教育。新招研究生的第一课就是思想教育课。张先生要求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多出科研成果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他常说:我国传统教育提倡尊道重德,提高自身的修养。所谓尊道就是要求人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重德就是遵守社会公德,特别要坚持以诚信待人处事,有过必改;如果发现学生思想方面有一些细小的偏差,张先生都会及时提醒纠正。由于张先生平易近人,学生们和青年教师都愿意与他沟通,遇到困难都愿意请他协助解决。张先生不仅对自己指导的学生如此,对于其他老师指导的学生遇到困难。也积极想尽办法给予支持,没有任何门户之见。在张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有的学生已经立足国外会计审计界,有的学生已经成为国内知名会计审计学教授,有的继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有的成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1、阎达五
阎达五教授(1929年12月-2003年11月)生于山西祁县,1949年3月肄业于北平私立华北文法学院经济系,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夜大学。从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建校至今,一直在该校工作,曾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担任过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主任等职务。
著作:《责任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会计》、《会计管理结构》等。
2、娄尔行
娄尔行生于1915年7月15日,祖籍浙江绍兴。1937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同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院深造,1939年毕业,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MBA)。 学成回国后,他立志报效祖国。
著作:《基础会计》、《审计学概论》等。
3、葛家树
葛家树,男,1921年3月出生于江苏兴化,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现为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厦门市政协顾问,西南财经大学荣誉教授、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天津财经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等10余所大学兼职教授。
著作:《西方财务会计理论》、《会计学基础》等。
4、杨纪琬
杨纪琬教授,我国社会主义会计制度的奠基人,著名会计理论家、教育家,注册会计师制度重建和恢复的创始人。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兼法制委员会委员,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成本研究会副会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著作:《会计理论探索丛书》、《经济大辞典: 会计巻》、《中国现代会计手册》 等。
5、杨汝梅
杨汝梅(1899年8月22日—1985年9月8日),字众先,河北人,会计理论家、会计教育家,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无形资产理论研究的开创者,首位列入《世界名人录》的中国会计学家。
著作:《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等。
廖文嘉,江西人,复旦大学毕业,曾经帮助别人考了七所大学,在上学的时候每天要走几公里路,而且,要寄宿亲戚的家中靠抄报纸来维持生活最后又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会英,日,德,法,俄五种语言,在抗战时期,曾经是德国一位将军的同声翻译。新中国成立之后来到四川温江当注册会计师,文革时期,遭到了批判。在九几年的时候,因肝癌而不幸离世—享年七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