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差错种类很多,其主要表现在:记账凭证汇总表不平,总分类账不平,各明细分类账户的余额之和不等于总分类账有关账户的余额;银行存款账户调整后的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不符等。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记录错误主要有以下三种:(1)会计原理、原则运用错误。这种错误的出现是指在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核算形式的选用、会计处理程序的设计等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出现不符合会计原理、原则、准则规定的错误。例如,对规定的会计科目不设,不应设立的却乱设,导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真实;对现行财务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标准执行不严等。(2)记账错误。主要表现为漏记、重记、错记三种。错记又表现为错记了会计科目。错记了记账方向,错用了记账墨水(蓝黑墨水误用红水,或红水误用蓝黑墨水),错记了金额等。(3)计算错误。主要表现为运用计算公式错误;选择计算方法错误;选定计量单位错误等等。
会计错配,是指当企业以不同的会计确认方法和计量属性对在经济上相关的资产或负债进行确认或计量由此产生的利得或损失时,可能导致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上的不一致。
例如:企业使用期货合同对其持有的存货的价格风险进行套期,按照常规会计处理方法,该期货合同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存货则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这同样会导致企业利润表反映的损益产生较大的波动。当期货和存货价格同时上涨时,期货合约会亏损计入当期损益,而存货浮盈不能计入当期损益。
扩展资料:
如今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变得越来越普遍,并且公允价值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有了明确的定义。不仅在金融资产中运用到了公允价值,在金融负债中的也逐渐开始运用公允价值。可是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负债中的运用要明显少于在金融资产中的运用,在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中运用较多的是摊余成本的计量,而非公允价值计量。在实践中,计量属性的不一致则必然会影响公司企业的财务报表,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出现不匹配,这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中的公允价值不平衡应用导致了会计错配的产生。
会计错配令公司的真实价值被遮掩,会计信息被扭曲,不但会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管理,而且还会影响监管机构对公司进行监督管理,对公司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研究会计错配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什么是会计错配? ]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准则和制度的联系、区别我们要正确认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规范。两者联系:1、可统称会计制度。广义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还包括会计法律法规。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同,一些国家只采用会计准则,而有些国家如法国和改革前的我国只采用会计制度,来规范各自的会计工作,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会计制度。2、都是会计标准。会计标准无非是对各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依据和准绳,只不过有的标准原则一些,有的标准具体一些。但是它们都可以反映各自运用的会计政策。3、都属于会计法规。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组织制定和发布实施的,因此它们都是同一层次的部门行政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会计错配,是会计学中的专业术语,见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财会[2017]7号)第八条 。会计错配,是指当企业以不同的会计确认方法和计量属性对在经济上相关的资产或负债进行确认或计量由此产生的利得或损失时,可能导致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上的不一致。例如:企业使用期货合同对其持有的存货的价格风险进行套期,按照常规会计处理方法,该期货合同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存货则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这同样会导致企业利润表反映的损益产生较大的波动。当期货和存货价格同时上涨时,期货合约会亏损计入当期损益,而存货浮盈不能计入当期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