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一点通网校回答你的问题 盈余,盈是赚钱的意思,余是留下来的意思,盈余就是赚钱留下来的。而净利润仅仅指当年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后净额。如果净利润分红分出去了,剩下的才是盈余。
Beave:(1998)提出会计盈余是指从收入中扣减掉所有生产要素的成本之后的剩余,通常又称为利润或收益,是财务报告中最为重要的数据。通常将每股盈余(EPs)作为会计盈余的实证度量指标。 选取该指标的原因包括:①每股盈余是上市公司盈余披露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数据相对容易获得;②每股盈余是国家规定的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③每股盈余与每股价格是反映上市公司盈余信息与价格之间关系的一组相对应的重要指标 从上面的解释来看,会计盈余与净利润是一样的。
1995年,费尔萨和奥尔森(Feltham and Ohlson)提出了干净盈余理论,为根据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数据来评价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提供了数学模型。干净盈余的概念简单的说,干净盈余就是企业来自于经营活动的收益,也就是说企业所有来自于“利润表”的收益。干净盈余的解析企业的收益当然应该都是利润表上的“收益”。然而,问题就出来了——并不是所有的“收益”都是“利润”,能在“利润表”里反映。也就是说,在会计处理上,并不是所有引起企业净资产变动的活动都会在“利润表”里反映。干净盈余是会计上的“全面收益观”和“不全面收益观”之争。“全面收益观”认为所有引起企业净资产变动的活动都应该在“利润表”里反映。“不全面收益观”当然是持“中庸”的意见,认为并不是所有引起企业净资产变动的活动都应该在“利润表”里反映。到底谁对谁错呢?其实无所谓对错。它们都是适应一定时期的产物——“不全面收益观”更具稳健性,“全面收益观”更具公允性。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报表使用者素质的提高,“全面收益观”必然会取缔“不全面收益观”。以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为例,它充分体现了从“不全面收益观”到“全面收益观”的过渡。例如“债务重组”的收益或损失,以前是贷计或借计“资本公积”,然而在新准则下却分别计“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这样就把以前不在利润表里反映的,却又引起企业净资产变动的活动“放入”了利润表。同时还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等。同时,我们还应改意识到,我国现在还处在两种收益观的过渡时期,还有不少收益或损失是不影响利润表的。例如“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型房地产”和“企业接收捐赠的收入”等等。这些都是只因起“资产负债表”的变动,不引起“利润表”的变动。或许,如果有一天我国的报表使用者能够轻易的识别企业的“经常性”和“偶然性”收益或损失时,那就是“全面收益观”在我国的普及之时。同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勾稽关系也会更强,对企业的价值反映会更真实、可靠。
营业盈余是指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后得到余额,大致相当于营业利润,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盈余是指收入款项对于支出款项的超过额。会计上盈余也称为利润,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按其构成的不同层次可划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优劣的一项重要标准。经常账户的盈余是由于投资过热和潮涌现象形成产能过剩,国内消费相对不足,当然要增加出口,使得经常账户出现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