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去知网看看
一)国外会计界关于会计准则的几种不同认识 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术语委员会于1853年公布的第1号《会计术语公报》指出:原则是“所采纳的或定称的一般法则,当作行动的指针;行为或实务确立的一个基础……”。这是美国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原则所下的最早定义。从这个定义理解,会计原则是会计行为的指针,是会计行为或实务所赖以确立的基础。 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原则委员会于1970年发布的第4号说明书指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揉合了某一特定时刻有关下述事项之一致见解;何种经济资源及义务应依财务会计而当作资产及负债入账,资产及负债之何种变动应予入账,这些变动应在何时入账,资产及负债及其间之变动应如何衡量,何种情况予以披露,以及应如何披露,乃至应编制何种财务报表等。”在这段叙述中,明确指出,会计原则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动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揭示的一致性意见。 3、日本番场嘉一郎主编《新版会计学大辞典》的定义是:“会计原则是经济社会中给企业的会计实践指明方向的路标,是企业进行会计活动的指南。”这个定义是从会计实务出发而提出的,会计原则是指导会计实践的指南。 4、在西方国家最早采用会计准则一词的,是1940年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所著《公司会计准则绪论》。在这本书中指出:“会计准则之本身,非即为会计方法与程序,但为会计方法与程序之指南针耳。”这就是说,会计准则并不是具体的会计方法与程序,而是它的指针。国外会计界关于会计原则(或准则)的整个看法。大体上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方面理解,会计原则是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和程序的一种指导方针;从狭义方面理解,会计原则是恰当地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即指导会计实践的指南,更具体地说,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最如何确认、地量、记录和揭示的规范。国外所以要判定会计原则,主要有两个原则,一是指导会计人员恰当地处理会计事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二是使会计信息的指导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便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 二)我国会计理论界关于会计准则的几种认识从我国会计理论界来看,关于会计准则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看法:1、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编报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三个层次。2、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准则、一般准则和具体准则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包括独立经营准则、经济效益准则、计划准则等;一般准则包括会计分期准则、会计主体准则等;具体准则包括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准则。 通常,我们所指的准则是会计核算准则,会计核算准则是关于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准则。由于会计核算具有分配功能和信息功能,是处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依据,所以会计核算准则不应包含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有关方面的规范。因此,这一观点也不可取。 通过以上对各种意见的分析,我国会计准则从纵向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通用业务会计准则,财务报表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从横向上,每一具体会计准则一般包括引言(准则范围)、定义(某准则涉及的概念)、一般确认原则、一般计量方法、一般报告原则、一般提示事项、附则(解释权和生效日期)七个部分。
国外期刊大多数都是英文的,中文的微乎其微。英语在世界通用程度是最广泛的。会计类一般归纳入经济类期刊当中,属于ssci(社会科学索引)。需要的话可到 华盛论文 看编辑是否能从期刊库里边对比出适合的期刊。
会计国际趋同及国外相关组织近期动态论文
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工作的最新进展
1.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有关投资“认定成本”的征求意见稿
2007年12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有关投资“认定成本”的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主要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两项准则的修改征求公众意见。该征求意见稿——《子公司、共同控制主体和联营的投资成本》主要解决首次适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或不可能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对投资成本进行追溯调整所面临的问题,内容主要包括:
(1)实体在其单独的财务报表中将被允许使用认定成本选择权来确定一项投资的成本;
(2)认定成本可以是公允价值,也可以是根据以前的国家准则确认的账面金额;
(3)认定成本选择权适用于子公司、共同控制主体和联营主体;
(4)新的母公司将被要求以在其成立日现有主体的账面金额来计量该成本。
2.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集团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交易征求意见稿
2007年12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集团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交易的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是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和《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11号——集团和库存股交易》两项公告的修改征求公众意见。该征求意见稿将为那些从供应商(包括雇员)接收货物或服务的集团,对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交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提供指南。集团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交易包括两种方式:(1)主体的供应商将获得现金付款,该现金付款与主体权益工具的价格相联系;(2)主体的供应商将获得现金付款,该现金付款与主体母公司权益工具的价格相联系。
在上述两种方式中,是主体的母公司而不是主体自己,有责任向主体的供应商进行要求的现金付款。以上修订明确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适用于这些交易,即使收到商品或服务的主体没有义务提供以股份为基础的现金付款。根据征求意见稿,主体应按照有关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交易的规定,计量收到的商品和服务。
3.国际会计准则正式发布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
2008年1月10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布了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生效日期是2009年7月1日,这标志着理事会已完成了第二阶段的企业合并项目。同时,理事会也公布了一份该项目反馈意见的声明,概括了对征求意见稿的反馈评论,并解释这些评论是如何影响理事会的决定及最后文件的生成。
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主要变化包括:
(1)分阶段合并和部分合并。对于分阶段合并,不再要求在每一阶段都确定有关的商誉,而是在并购日,将之前持有的对被合并企业投资的价值,与支付的代价和所获得的被投资企业净资产价值之和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在部分合并中,非控制权益既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也可以采用非控制权益分享的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份额计量(以前的准则只允许采用后一种方法)。
(2)合并费用和或有合并成本。过去,合并费用作为合并成本的一部分,对合并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产生影响。此次修订,合并费用不再作为合并成本的一部分,而是在合并日作为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关于或有合并成本,合并企业应在合并日将其确认为一项负债,并在合并日以后根据其他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其进行调整。此次修订,对这两项费用的处理进行调整,目的是提高费用信息的'透明度。
(3)部分出售合并企业股权或剥离业务。此次修订为部分出售合并股权或剥离业务提供了新的指南,弥补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的缺陷。如果部分出售合并股权或剥离业务没有导致对企业控制权的转移,则认定为权益交易进行处理;若控制权发生了转移,应确认股权转让的利得和损失。
二、有关国家和组织准则制定及相关工作最新进展
1.德国会计法的重大变化
德国司法部在2007年11月8日发布了《德国会计现代化法案》的工作人员草案,以征求公众的评论意见。此项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德国会计法的现代化,并且减少企业遵循法规的负担。法案同时也会影响到审计行业、监管机构及审计委员会。与会计相关的主要变化包括:
更多确认无形资产;
母公司的特殊目的主体需要列入合并范围;允许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之前是被禁止的);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以超过初始确认成本的公允价值计量;
对计提的准备以贴现金额计量;
在计量养老金负债时引人精算假设。
司法部根据收到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后,本草案将提交给德国国会的两议院。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IASCF)任命可扩展业务报告语言(XBRL)专门咨询小组
2007年11月23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IASCF)任命了XBRL技术咨询理事会和技术质量审查小组。其中,XBRL技术咨询理事会的责任是,就XBRL技术分类未来的发展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该分类的采用,向受托人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的XBRL技术组提供战略咨询。XBRL技术质量审查小组的责任是确保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开发的XBRL分类法的质量。
三、有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等效工作最新动态
1.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就中国、日本和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等效发布咨询稿
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CESR)于近日发布了一份题为“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关于中国、日本和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等效的建议”的咨询稿。
该建议的目的是,经过咨询之后协助欧盟委员会在2008年7月1日之前,根据按照募集指令与透明度指令确定第三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等效。
(1)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USGAAP)
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认为,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环境自2005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因为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建立了促进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详尽和积极的工作计划,这也是因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不但认可第三国私人证券发行者在美国国内市场可以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且将来有可能认可美国证券发行者在美国国内市场可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最终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得出以下结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公开承诺推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趋同;
双方正在就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在2005建议中确认的主要差异进行研究;
双方之间已经建立起一个机制,以确保发布的新准则或解释公告不会使这两套准则产生新的差异;
双方在未来将发布共同的准则;并且具体的证据表明,双方准则制定机构之间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相信,这些要素确保了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正在趋同,并且在相互结合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以实现对双方而言都有效的等效,从而由此建议欧盟委员会认定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和欧洲市场上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
(2)日本一般公认会计原贝!J(JapaneseGAAP)2007年8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日本会
计准则理事会联合发表了一份协议(《东京协议》),以加快日本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财务报肯准则趋同的进程(该进程始于2005年3月)。协议的部分内容为双方理事会将致力于在2008年之前消除日本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主要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在2005年7月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等效评估所定义的),并在201丨年6月30日之前消除所有剩余的差异。
_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分析了日本射十准则理事会支持该声明的工作计划。消除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在其2005建议中所确认的差异,意味着在2007年底发布3个准则并在2008年底之前再发布8个准则。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自认为其无需就该计划发表意见’也没有理由去质疑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是否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毋庸置疑,如果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成功地实现了该目标,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就没有理由不认同日本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等效。因为到那时,所有在2005建议中确认的问题都将被解决。
因此,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建议,除非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依照时间表完成了在《东京协议》中提出的目标,欧盟委员会应当在2008年6月考虑日本会计准则的等效。
(3)中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ChineseGAAP)由于有关中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大部分信息
根据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的观点,中国的情况与日本和美国并不相同。中国官方已经决定使其会计准则(在中国属于法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并对一些准则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国内情况,而非制定中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计划。因此,单从基于准则所做的技术分析来看,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认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大部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同,所以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表面上巳取得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的资格。
但是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仍要指出,中国新会计准则下第一个完整的报告期间仅涵盖2007会计年度(对那些将12月31日作为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司而言)。因此,至今没有关于公司和审计师对新准则具体执行清况的证据。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认为欧盟委员会不应忽视这一情况:明显缺少客观证据表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得到充分执行以及在准则执行过程中“过滤性因素”是否充分发挥作用,这是中国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的必然结果。
因此,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建议欧盟委员会暂缓对中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等效做出最终决定,直到收集到有关上述问题更多的信息。因为在结果导向的等效定义的情况下,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认为对准则充分执行的证据是很重要的。
2.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接受境外私人发行者采用基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
2007年7月1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修订适用于境外发行人的报表20-F和规则S-X征求公众意见,以决定是否同意境外私人发行者采用按照英文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而无须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对报表进行调节。2007年12月,在整理和分析公众意见的基础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此问题作出最终决定:
(1)接受境外私人发行者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无须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对报表进行调节。
(2)要求境外私人发行者明确说明编制报表所遵循道准则。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报表无保留地遵循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提供注册会计师的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报告。
(3)接受境外私人发行者提交的、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4号》编制的中期财务报表,无须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对报表进行调节。
为支持这一决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证券交易法》、证券交易规则等相关法规进行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