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管理会计的转型趋势已经被越来越多会计人所意识到,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协会做管理会计的证书出来;目前市面上的管理会计证书有IMA协会的CMA,中总协的MAT初中级,中国商业会计协会和中国贸促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证书,恒企和人社部合作的管理会计信息化证书,相信后面还会陆续有证书出来;CMA证书内容很全面,算是目前含金量最高的管理会计证书,但是现在国家层面已与IMA协会终止推广合作,目的是发展中国自己的管理会计证书,而且CMA证书在外企的价值比较大,大型国企的认可度不高,价格高;MAT是中总协的证书,并不是国家层面认可的管理会计证书,初级很简单,就是让你知道管理会计是什么,价格较底,中级有一定难度50%左右通过率,但也是纯理论的学习,价格较高,目前未得到企业广泛认可;中国商业协会和中国贸促会下面的管理会计信息化证书是18年11月份出的新证书,也不是国家层面认可的证书,是属于实操型的学习考试,加上了财务共享中心的整套内容,目前企业认可度也不高,价格较底;人社部和恒企财经合作的管理会计信息化证书是偏向于计算机操作的,虽然打着人社部的旗号,但也并不是国家认可的证书。所以说,目前国内并没有真正国家层面推出的管理会计证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呢?根据目前国内管理会计信息化证书情况,因为没有真正的国家层面认可的证书,所以可以结合上面所诉内容,从三个因素依次考虑:1、是否真的能够掌握管理会计内容进入企业后实现个人价值;2、企业认可度;3、价格。
管理会计信息化工具包括:成本中心会计、利润中心会计、产品成本核算、标准成本管理、成本计划、实时成本、作业成本、成本估算、项目成本会计、获利分析
管理会计何走向信息化需要三个步骤: 第一步,夯实财务信息化: 财务信息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会计核算软件阶段、财务集成软件阶段、财务业务集成阶段。第一个阶段:会计核算软件阶段,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局限于个别的会计核算模块,例如工资核算、资金支付核算等数据处理量大、计算简单且重复次数多的经济业务。各个核算模块之间,例如总账、固定资产管理、工资核算系统之间,仍然联系较少,相对独立。第二个阶段:财务集成软件阶段,会计核算模块之间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实现了数据共享,财务信息系统由各个子系统组成(总账、工资核算、固定资产管理、材料核算系统等),并存在相对紧密的联系,同时在会计核算流程中增加了控制机制,利用“有借必有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理论,使得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大大提高。第三个阶段:财务业务集成阶段,财务信息系统开始逐渐嵌入业务处理过程,在业务发生时采集信息,不仅能自动进行事后的统计分析评价,而且能够进行事中控制,财务信息系统从独立的系统转化为强调与业务系统的集成上,成为企业整体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步,构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框架财政部2014年1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做好组织和人力保障,通过新建或整合、改造现有系统等方式,推动管理会计在本单位的有效应用。”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企业,虽然其环境、规模、商业模式、管理方式都不一样,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一个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都会抽象成为业务循环、管理循环和信息循环。 第三步,财务共享是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础财政部2014年1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加快会计职能从核算到管理决策的转变和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看出,财务共享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解决了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组织重复建设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帮助企业实现从会计核算到管理决策支持的财务转型。在财务共享的基础上,财务信息化实现了对财务核算领域的全面支持,继而向管理会计领域继续发展,最终实现面向管理会计的财务信息化。财务共享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础。成本降低、人员减少、满意度上升,这些都是财务共享能够带来的显著效益,然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这些表象数字之下,共享服务能够带给企业更深层次的作用是:为从会计核算到管理决策支持的财务转型提供数据基础、管理基础和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