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实际利率法又称“实际利息法”,是指每期的利息费用按实际利率乘以期初债券账面价值计算,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与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的差额,即为本期摊销的溢价或折价。
二、算法
实际利率法是采用实际利率来摊销溢折价,其实溢折价的摊销额是倒挤出来的.计算方法如下:
1、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期初债券的购买价款* 实际利率
2、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面值 *票面利率
3、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溢价的摊销额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4、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折价的摊销额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注意: 期初债券的账面价值 =面值+ 尚未摊销的溢价或 - 未摊销的折价。如果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计提的利息会增加债券的帐面价值,在计算的时候是要减去的
三、特点
1、每期实际利息收入随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动而变动;每期溢价摊销数逐期增加。这是因为,在溢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的分摊而减少,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减少,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大于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溢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溢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2、在折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折价的分摊而增加,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增加,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大于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折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折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哪一个国家的实际利率更高,热钱向那里走的机会就更高。比如说,美元的实际利率在提高,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在继续,那么国际热钱向美国投资流向就比较明显。投资的方式也很多,比如债券,股票,地产,古董,外汇……。其中,债券市场是对这些利率和实际利率最敏感的市场。可以说,美元的汇率是基本上跟着实际利率趋势来走的。
四、核算
(一)摊余成本概念的准则界定
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最先提出了“摊余成本”的概念,并以数量计算的方式给出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下简称金融资产(负债))定义。金融资产(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即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其中,第二项调整金额累计摊销额利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得到。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二)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的概念适用于对金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中,与实际利率法对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的摊销相联系。将摊余成本的概念延伸到对摊销金融资产(负债)的计量中,根据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法的定义,即在定义“当前”时点上,金融资产(负债)摊余成本在金额上等于其账面价值。实际上,在金融资产(负债)的存续期间,其摊余成本也等于其账面价值。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是企业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后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对于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账面价值就是其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进行明细核算。取得时,按照其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但不包括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投资面值计入“面值”明细账户,初始确认金额与面值的差额,计入“利息调整”明细账户。此时,计算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到当前账面价值的折现率,即实际利率。在持有投资期间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利息调整”明细账户金额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假设不考虑本金的收回以及资产减值因素,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累计利息调整摊销额,也等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本金”借方余额+“利息调整”借方余额(贷方余额以“-”列示)+“应计利息”借方余额,即账面价值,在持有期间将“利息调整”明细账户余额摊销至零。可见,摊余成本的第一项调整是对“成本”明细账户的调整,第二项调整是对“利息调整”和“应计利息”明细账户的调整,第三项调整是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调整,摊余成本在数量上等于账面价值。
摊销表中的本金其实你不用去关注。最好这样想:第一年 16000的现值,一年后的利息是16000*7.93%=1268.8,年末的本利和是16000+1268.8=17268.8,收到了4000,则剩余的债权是17368.8-4000=13268.8,应确认的未实现融资收益就是1268.8;接下来第二年,第二年年初的债权余额是13268.8,到年末的利息是13268.8*7.93%=1052.22(第二年应确认的未实现融资收益),第二年的本利和是13268.8+1052.22=14321.02,年末收到4000,则剩余的应收款是10321.02,接下来类似。 在这类题目中常会提到“已收回的本金”,但这个概念不论是是对解题还是理解交易的本质都没用。
按摊余成本*实际利率与票面金额*票面利率的差摊销
一、初始确认
1、溢价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银行存款
2、折价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银行存款
二、各期处理:
溢价时
借:应收利息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注意,每期对利息调整账户冲减后,下期按面值+最新的利息调整账户余额合计数乘以实际利率,计算摊销额。溢价买入的情况下,以后各期摊销的利息调整金额会越来越小。
特点
1、每期实际利息收入随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动而变动;每期溢价摊销数逐期增加。这是因为,在溢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的分摊而减少,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减少,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大于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溢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溢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2、在折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折价的分摊而增加,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增加,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大于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折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折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实际利率法
少年你很有想法,但并没有卵用。我的理解是,你借到了价值16000,你要分五次还,每次4000,总共20000。也就是未来的20000 等价于 现在的 16000。会计分录:借:存货(XXX)16000 贷:长期应付款20000 再接上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4000而你要做的,就是把这未实现的融资收益,给他实现掉,或者说把他消掉,放进大家熟悉的会计科目。我的理解方法是:你借了16000元,按照实际的利率,这笔钱过了一年就变成了16000(1+0.0793)=17268.8,你还掉了4000,剩余了13268.8。就是说你占用了这些资金,这些资金当然会升值(利滚利懂不),你还掉了一部分,剩余的部分过了一年又会升值,直到第五年末,你手上第4年剩下的占用资金又一次升职了,正好加起来等于你要还的4000,好了你占用的资金等于你还的钱了。(建议你按照这个思路做一遍计算)那你每年还的利息是多少呢,是4000吗,表面上是的,但会计上不这样认为,这4000既有本金(16000),又有利息(4000),你怎么区分,你只能想,我还的利息是我当年占用的资金16000,乘以实际利率0.0793。第2年的利息是剩余占用的资金16000(1+0.0793)-4000=13268.80,乘以实际利率0.0793。账务处理是(第一年年末)借:长期应付款4000 贷:银行存款4000借:利息支出:1268.8 贷:未实现融资收益 1268.8大概吧,其实我是个半吊子。话说回来,你这题什么时候发出来的,我怎么看不到提问时间,真是见了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