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得有题目才能让大家帮助你吧
一、在会计实务中,为了保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便于事后的检查,在把经济业务记入账户之前,要编制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一笔会计分录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即会计科目、记账符号和金额。二、会计分录的编制步骤如下:1、分析经济业务事项涉及的账户。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分析该业务涉及的账户是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还是收入类、成本费用类账户。(这就要求熟悉掌握账户的分类和每个账户的核算内容)2、确定经济业务涉及到的账户的金额是增加还是减少。3、根据前面确定的账户及其增减情况,进一步确定应记入该账户的借方还是贷方。(账户性质不同,借贷方的含义不同。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一般在等式左边的账户增加记入借方,减少记贷方;等式右边的账户相反)4、编制会计分录并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检查会计分录的正确性。
个人认为,一个账户的借贷方向,除了看账户的性质(资产类、还是负债类或所有者权益类),还应看设置这个账户的用途。
比如:“固定资产清理”账户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损毁的清理过程及结果,从其核算的内容来看是“资产类(固定资产)”账户;而从其用途来看反映的是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和收益,通过损益对比得出清理的净损益。因此可以比照损益类账户的结构来理解其账户结构。
即:借方反映固定资产清理的损失(费用损失增加记入借方),包括: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净值、发生的清理费用等;贷方反映的是清理的收益(收入增加记贷方),包括:出售的收入、应收保险公司的赔款、收回残料的价值等。清理结束后,收益和损失相抵,借方余额为净损失,贷方余额为净收益。
又比如“累计折旧”账户,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因使用或技术进步而减少的价值,从核算的内容来看属于“资产类”,但其设置的用途是为了调整减少固定资产的原值得出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的,(称之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调整账户的结构由被调整账户及调整方式而定。备抵调整账户的结构与被调整账户结构相反,因此,虽然“累计折旧”是资产类账户,但折旧增加(计提折旧)时记入贷方,折旧减少记入借方,余额在贷方,表示累计折旧额。
1借:原材料贷:应付账款2借:现金贷,银行存款借:银行存贷实收资本你出的题太多了,还没分悬赏,算了,等高人来吧,不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