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非常完美
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1982年以前,这一阶段属于尝试阶段。初步试验由手工记账转变为电脑记账,但非常不完善。
2、第二阶段1983年到1988年,该阶段属于自发发展阶段。进行自我的完善和修复,电算化初具规模。
3、第三阶段是1989年至1996年,该阶段属于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不断地发展,培养大量的电算化会计。
4、第四阶段为1996年以后,属于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多种做账软件诞生、并且迅猛发展。
扩展资料:
会计电算化的产生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资源与经济恬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考核和评价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的各项活动都体现为对数据和信息的某种作用,彼此构成一个有秩序的数据处理和信息生成的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会计数据处理一直由“算盘为代表的手工工具来辅助,这种手工处理方式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较高,业务处理速度较慢,工作效率较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会计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会计的方法也日益丰富。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生产经营的发展,社会各方对会计所提供的经济信息,不仅在需求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在时间上和质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会计数据处理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从客观上产生了改革会计手工处理形式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能够部分替代人脑工作的现代数据处理设备迅速发展起来。1949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实现了20世纪一项划时代的变化。此后,计算机在航空航天、工业、生物、医学、教育、经挤等领域迅速得到广泛应用。
计算机所具有的能自动、高速进行大量计算和数据处理的特性,使其成为需要进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经济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
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次利用计算机计算职工薪金的举动,开创了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的新纪元,引起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变革,电算化会计也应运而生了。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可操作性不断增强,为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问世,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电算化数据处理有优越性。
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呈现的同时,专业会计软件不断翻新,电算化会计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和成熟,电算化会计系统逐渐成形。
在我国,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的工作起步较晚。1979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大规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成为我国电算化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1980-1989年,是社会自发性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阶段。每二阶段,1989-1998年,是会计电算化行政推动管理的快速普及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98年以后商品化、市场化、自由大发展时期。会计电算化也叫计算机会计,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应用,具体而言,就是利用会计软件,指挥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我国电算化会计的发展 我国电算化会计的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 缓慢发展阶段(1983年以前) 在这一发展阶段由于计算机价格昂贵,专业人员缺乏,电算化会计只在少数企业完成某一方面的核算业务,如工资计算、固定资产管理等。 2.自发发展阶段(1983年~1989年) 这期间,会计工作的电算化处理具备了物质基础。微型计算机广泛应用。1988年全国已有14%的单位开展了电算化工作,开发项目最多的是工资核算(占58.5%),其次是会计报表编制(占31.4%)和账务处理(占23.8%)。 这一发展阶段宏观上仍缺乏理论指导和统一的规划管理,开发的会计软件通用性弱、实用性差,实施电算化核算的单位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配合。但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已开始了对电算化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电算化理论的研究。 3.稳步发展阶段(1989年至今) 1989年12月,财政部发布的《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标志着以财政部门为中心的电算化会计宏观管理体系的形成。会计软件的开发向着通用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一批开发和经营会计软件的公司,形成了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