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

feion1992024-07-25  0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含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可见,中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大体一致。二、公允价值运用的优越性1.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企业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能力必须回购,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管何时耗费的生成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价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成能力,企业实物资本得到维护。2.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现行企业计算收益时,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费用则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收益包括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和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不加区分,从而形成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现象就能很好的解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3.提高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按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较之于历史成本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而言,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避免因历史成本无法反映未实现利得和损失而做出错误判断,从而为他们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利的支持。三、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1.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运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以及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等。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2.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投资性房地产是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该准则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一是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则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上述规定特别指出,若交易双方存在关联关系,可能导致发生的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和评估计价作为入账基础,如没有活跃市场,则非关联的交易双方在无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由于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将使这一交换产生利润,而此前采用的账面价值计算法,基本不产生利润。4.公允价值在利润表的体现。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表中年度的资产变动额(扣除业主往来交易)必然不等于传统损益表收入费用观下确认的净收益。财务报表列报准则规定在利润表中单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披露因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未实现资产利得与损失,同时在传统的三大报表外增加“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披露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及其总额。这种将核心业务利润、非经常性损益、其他全面收益分开列示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长期投资者评估企业的持久性盈利能力,也有助于短期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四、公允价值运用的局限性1.市场经济尚不完全成熟。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合于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经济环境,公允价值广泛运用的最基本条件是:拥有健康而成熟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发达的专业评估技术以及娴熟而讲求诚信的评估队伍等。中国的市场经济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够活跃、完善,如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广泛运用必然会带来公允价值的滥用,并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2.公允价值的理论框架不足。难以获得精确的数据,造成操作人员主观性较强。在中国新准则中,有17项要求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指南不仅十分有限,而且还分散于多项具体准则中,计量指南的缺乏必然影响相关准则在具体实务中的有效实施;同时这些指南制定目的单一、开发过程分散,指南之间存在差异,这加剧了中国新准则体系的复杂性,使实务操作多样化,导致财务报告信息缺乏可比性。3.容易给关联交易提供操作之便。在中国,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的关联交易较普遍,特别是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关联公司进行债务重组及资产交易等交易中,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情况时有发生。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在相关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仍有可能被一些关联交易者利用。4.专业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公允价值的推广。公允价值的运用较历史成本在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中国会计人员习惯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处理会计业务,主要是记录和报告,对需大量职业判断的确认和计量很生疏。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如未来现金流量等要素的确定取决于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中国现状看,会计人员与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都不容乐观,大多数从业人员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尚难以适应,出现了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操纵会计利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等行为。

从理论上讲,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在于公平交换中,交易双方不受其他方任何因素的影响下所确定的、交易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易价格。存在市场交易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现值和现值等会计准则体系中最重要的计量方式之一。 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利润操纵,准则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范围,其中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应当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其他准则计量中设定了前提条件,对每一项会计要素,基本准则都无例外地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条件下才可确认。同时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还是以谨慎性原则为指导思想,企业可以根据市场成熟条件以及交易性质等自主选择使用公允价值,其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

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是会计中重要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当前的,历史成本是过去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广泛运用公允价值,以充分体现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国准则强调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主要是考虑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市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固然重要,但应当以可靠性为前提,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就有可能会出现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中国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准则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主要是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了在交易中的双方,相互熟悉业务资料。第二是讲在自愿的情形下完成的交易。符合者两个条件的交易价值可以称之为公允价值。因为他的前提是:交易双方都是理性的。理性的人对自己都有一个自我保护的暗示、一种公平置换、等价交换的心态。原来部采用公允价值时,会导致账面反映的数据失真。比如银行贷款收不回现金、企业用其他物品抵充归还贷款本息所致坏账的产生,有很多是低价值的按账面价值抵充,当由于是库存积压的东西,许多已经贬值,但按照账面价值予以抵充,银行吃了大亏。造成银行资产的损失。所以我们有条件、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个概念和方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1176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