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考试形式的影响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要求考试一年内同时通过两科,且成绩不保留。而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在连续的2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意味着成绩可以逐年滚存。而从今年初级的单科通过率来看,单科通过率远高于总的通过率,大部分考生由于单科未通过,遗憾败北。二、考生基础不同报考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报考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初级会计职称的报考条件:具备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含高中、中专、职高和技校)及以上学历。中级会计职称的报考条件: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五年;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四年;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二年;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一年。从其报名条件不难看出,报考两类职称的考生专业基础天差地别,对于初级而言即便是在校学生、非财会专业人士均可报考,所以从专业基础来看几乎是零基础,而会计本身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对于一些完全零基础的考生而言,对专业用语的理解是比较吃力的。而但凡是报考中级的,势必已经通过了初级职称考试,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同时也具备实操经验,所以备考比起完全零基础的考生而言更加游刃有余。三、考生毅力不同会计职称的报名条件决定了报考考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同样的对于考试的重视程度大相径庭。对于中级考生而言,单科成绩滚动保留,如果不继续坚持,则之前通过的学科就作废,之前所付诸的心血随之东流,所以但凡是考过一两门的,都有决心和毅力从漫漫的备考中坚持下来。而初级成绩不做保留,一定程度上会挫败考生的备考信心,再加上会计晦涩难懂,零基础考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便会放弃。即便中级的难度远高于初级,但是能够同时考过中级和初级的考生仍旧比比皆是,而皆能够通过考试的关键在于:坚持,备考除了考验考生的知识储备,同样也是在考验考生的恒心和毅力。找准备考教材和方法同样很重要。
初级通过不难的,只要从头到尾把教材的知识点掌握了就可以过了,学习几个月就差不多了,不会很吃力的,加油!!!
初级会计职称即助理会计师。担任助理会计师的基本条件是:掌握一般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并能正确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能担负一个方面或某个重要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教育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包含:职高、技校、中专)以上学历。
中国的会计师制度,创始于中华民国时期的1918年。当时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对合格的会计师发给证书。1927年,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师注册章程》;不久会计师划归工商部管理,另颁布了《会计师章程》;1929年,立法院公布了《会计师条例》。
1945和1946年又先后颁布《会计师法》和《会计师检核办法》。对会计师资格的取得、会计师事务所的开设和业务范围、会计师公会、会计师的惩戒处分等,都作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1年10月24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制定了《核定会计师管理规则》,规定经所在地市工商局或县人民政府核准的会计师,可以在当地执行业务。
1980年12月23日,财政部颁发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规定具有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人员,经居住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考核批准,可以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在执行工作任务时,用注册会计师称号。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顾问处统一接受委托。
通过我们统计历年的数据发现,初级会计的通过率仅仅才达到20%左右,分析原因发现:一、弃考率特别高初级会计报名人数每年都在上涨,虽然初级会计考试内容相对浅显、简单,但是考试的批次多、实行机考的模式随机抽题,所以考试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当很多考生觉得自己并没有准备的很充分,掌握的不是很全面的时候,就会直接放弃考试。有数据表明初级会计全国平均的出考率大概在67%左右。二、没有用对方法去备考和复习很多考生没有一个合理的学习规划,有空学点,累了就不学了,学习效率低下。这样就会导致产生学习疲惫,事倍功半。可以给大家介绍几种有效的学习初级会计的方法:首先,摘录知识点,滚动复习知识点。1.根据老师给出的知识点,详细记录,反复揣摩。最好整理在笔记本上,方便寻找,有助于记忆。2.精益求精。参照当年考试大纲列出初级会计重要知识点,将辅助知识点和重要知识点分开,反复练习相应习题,有助于在考试中更好的拿分。其次,关于做习题的问题做习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对于知识点的熟练运用。所以不一定习题量大就更好,只要掌握好了知识点,融会贯通,将近三年的考试题做通,这样我们就会更好的知道哪部分知识点在哪种类型上出现,从而会得到更好的解题方式。然后是背知识点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特性,采用数字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和其他一些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和关键词记忆法,可以用习题更加的巩固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