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2021,2020年会计准则变动新会计准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向国际惯例尤其是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观的运用、公允价值的运用以及基本计量的要求上都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但由于中国特有的经济、政治与法律环境,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关联方披露、企业合并、退休福利、企业持有以备出售的流动资产、终止经营以及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新会计准则形成了一个可单独实施的较为完善的准则与核算体系,会计准则并与会计制度相分离。财政部在1992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而在1993年又颁布了13个行业会计制度,从此,企业基本上都是依据行业会计制度来进行核算的。因此,1992年的准则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准则。会计准则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新的问题暴露出来,尤其是琼民源事件——有关关联方收入确认方面的问题。于是, 1997年,会计准则财政部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之后,随着问题的出现又陆续发布了15个具体会计准则,故有人把这些准则称为“救火式”准则。因此,原有的基本会计准则和16个具体会计准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准则体系,实际上从属于《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制度起补充作用。而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基本相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准则与核算体系,也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建设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2021会计准则收入确认以控制权转移为原则。收入确认必须同时符合下列5个条件:1、合同各方已批准该合同并承诺将履行各自义务;2、该合同明确了合同各方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以下简称“转让商品”)相关的权利和义务;3、该合同有明确的与所转让商品相关的支付条款;4、该合同具有商业实质,即履行该合同将改变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5、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它是指就经济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作出规定,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准则也是规范会计账目核算、会计报告的一套文件,它的目的在于把会计处理建立在公允、合理的基础之上,并使不同时期、不同主体之间的会计结果的比较成为可能。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第五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第八条 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军队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
新会计准则2021会计科目有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三个行项目,意味着新政策以后披露的财务报表要拆分成这三个科目披露。
新收入准则的实施时间:
1、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2、其他境内上市企业,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3、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非上市企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允许企业提前执行。
2021新收入准则新增科目:
一、合同资产。
(一)科目解释:
1、本科目核算企业已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收取对价的权利。(拥有的是有条件的收款权力)
2、本科目应按合同进行明细核算。
(二)账务处理。
二、合同资产减值准备。
(一)科目解释。
1、本科目核算合同资产的减值准备。
2、本科目应按合同进行明细核算。
(二)账务处理。
三、合同负债。
(一)科目解释。
1、本科目核算企业已收或应收客户对价而应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义务。
2、本科目应按合同进行明细核算。
(二)账务处理。
注: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在向客户转让商品之前,已经收到的合同对价或已经取得的无条件收取合同对价权利的金额。
四、合同履约成本。
(一)科目解释。
1、本科目核算企业为履行当前或预期取得的合同所发生的、不属于其他企业会计准则规范范围且按照本准则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的成本。
企业因履行合同而产生的毛利不在本科目核算。
2、本科目可按合同,分别“服务成本”“工程施工”等进行明细核算。
(二)账务处理。
五、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
六、合同取得成本。
七、合同取得成本减值准备。
八、应收退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