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可写一本书
合并报表是要将关联方的应收、应付款相互抵消,如有关联方的投资,也要抵消
1、资产负债表项目抵销,由于子公司的净权益项目要么归属于母公司,要么归属于少数股权,对于体现整体的合并报表来说,需将这两部分抵销。
2、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项目抵销,子公司的本期净利润要么归属于母公司,要么归属于少数股东,对于体现整体的合并报表来说,需将这两部分抵销。
3、母子公司内部业务的抵销,母子公司经常会发生业务往来,这部分业务很容易造成内部未实现的利润,从母子公司的整体而言,这部分未实现的利润属于虚增利润,应予以抵销,抵销过程视不同的业务类型而定。
4、内部积欠款项的抵销。
5、子公司被抵销的盈余公积中属于母公司的部分,予以恢复。
6、各项减值准备的抵销。
7、将上述分录列示在合并工作底稿中,与其对应科目相应加以抵销,即得合并报表。
8、特殊的抵销分录。
扩展资料:
合并会计报表有局限性表现在:
(1)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债权人对企业的债权清偿权通常针对独立的法律主体,而不针对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集团,合并报表所反映的资产不能满足母、子公司债权人的清偿要求。
(2)合并会计报表将母公司及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合并起来,子公司的少数股东难以从中直接得到他们所需的决策有用信息,如他们所投资的子公司资金运用的信息。
(3)利润分配包括向股东分派股利,要以个别会计报表为据,合并会计报表则不能为股东预测和评价报表为据,合并会计报表则不能为股东预测和评价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将来分派股利提供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合并报表
一、确定合并范围,有质和量两个标准(1)量的标准:母公司拥有其50%以上(50%本身不行)的股权,可以是直接拥有、间接拥有、直接加间接拥有;如A为母公司,拥有B公司70%的股权;B公司拥有C公司21%的股权;A公司直接拥有C公司30%的股权。则C公司应该列入合并范围:因为在决定C公司经营、财务政策的会议上,A公司直接拥有30%的表决权,而通过B公司又拥有21%的表决权(B公司派出的人必定服从A公司的意志),从而在会议上控制了51%的表决权。(2)质的标准:被母公司控制的其他被投资企业,强调“控制”,有四种表现形式。无论是量的标准还是质的标准,其实质都是“控制”。只有“控制”才能将资产合并进来(因为资产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经济资源)。正因为如此,对那些表面上是企业的子公司,但实际上没有控制权的企业,就不能合并进来(书中罗列有6种情况)。二、编表:1. 关于合并报表的前期准备事项(1) 统一报表时点:因为不同时点的报表不能汇总;(2) 统一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包括具体原则和具体方法,不同的会计政策将产生不同的信息。在母子公司内会计政策应该一致,会计信息才有一致性,才是可汇总的和可理解的;(3) 对子公司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因为只有采用权益法核算,才能顺利抵销有关项目;(4) 外币报表折算:如果子公司报送的是外币报表,不折算成人民币报表是不能汇总的。2. 合并报表编制原则(1) 以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直接通过个别会计报表相加得出汇总数后,抵销重复因素,得到合并数;每年编制都是如此。这一点,在理解连续编制时尤为重要。(2) 一体性原则: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必须将母子公司理解为一个整体,这样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内部销售收入的抵销就好理解了。这一原则是理解合并抵销分录的关键。(3) 重要性原则:合并报表并不是反映某一会计主体的具体经济业务过程,而是反映母子公司所组成的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信息,对于不重要的信息,即使不抵销,也不会误导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因此,在编制合并报表时,特别强调重要性原则的运用。3. 合并报表编制程序(1) 编制合并工作底稿:将利润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放到一个工作底稿中,可以互相平衡。要注意三点:按照利润表、利润分配表再到资产负债表的顺序排列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年终编表时,就是按照这一顺序进行的;在子公司多于一个时,最好单列子公司汇总表,这样合并底稿清晰,有利于抵销;实际工作中用电子版自动平衡,工作效率高。(2) 计算出母子公司个别报表的汇总数。(3) 编制抵销分录,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将重要的重复因素都抵销。(4) 过入抵销分录,计算出合并数。由此可见,汇总报表是个别报表的简单相加,而合并报表则是在汇总报表的基础上,抵销了重复性的因素而得到的,这就是两者的区别。(5) 将合并数抄到正表中去,就是合并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