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用实际利率10%把每期的还款额400,300,300支付额折现到购入时点,固定资产的价值是836.96,剩下的那部分1000-836.96,因为无法立即支付,相当于是支付给供应商的利息
3.这里的摊余成本即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价值,长期应付款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长期应付款备抵科目)
(1)列出公司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比较表序号 项目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 交易性金融资产 260 200 60 0 2 存货 2000 2200 0 200 3 预计负债 100 0 0 100 合计 60 300(2)计算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300*25%=75(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60*25%=15(万元)(3)计算本期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15-75=-60(万元)应交所得税=1000*25%=250(万元)所得税费用=250-60=190(万元)(4)根据(3)编制会计分录借:所得税 250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250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15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5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75贷: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75
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一般理解,所谓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付款,是指付款期限在一年以上。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在固定资产入账时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信用期间内按照实际利率计算计入当期的“财务费用”。例题中所列出的算式,就是把三期付款金额折现的过程,计算出现值,据以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即融资费用。400/(1+10%)是将2016年年末支付的400万折现,折现至2016年年初(购买时点,亦即确定入账价值的时点),相当于此时(2016年年初)支付的金额。同理,300/(1+10%)^2和300/(1+10%)^3,分别表示将2017和2018年末支付的300万元折现至2016年年初,所得数值即相当于2016年年初支付的金额。三个数值相加即为所购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7、D8、360*5/15=1209、D10、D11、D12、C1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