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包括三个部分。第1部分会计信息系统,介绍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会计数据处理技术,阐述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第2部分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介绍会计信息系统各主要子系统的业务流程和功能结构,重点进行各子系统的功能分析与描述;第3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案例分析与设计,为满足教学需要,基于自主开发的适用于课程教学的实验原型案例,分析各原型案例的业务流程、功能结构、数据流程,编写数据字典,进行数据库设计,并建立了相关的物理数据模型。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出发,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和会计信息输出等方法的一门课程。课程主要包括会计信息化概论、账务处理与总账子系统、购销存与收付款核算、工资核算与固定资产核算、会计报表编制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会计,基于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需要学习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熟悉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掌握总账系统、采购与付款子系统、存货核算子系统、销售与收款子系统、工资核算与固定资产子系统以及报表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会计实务工作中的问题,为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翻转课堂的含义翻转课堂又翻译为“反转课堂”。它将传统教学模式颠倒过来,即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讨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互动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地位、特点及课程教学现状(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地位及特点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融合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学科交叉型课程。该课程全面介绍如何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财务软件,将企业经济业务事项通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工作程序,以生成会计信息的现代会计技术方法。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结合实验室财会软件进行上机练习,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原来是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课程,也是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现状1.教学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通常安排有理论课和上机实训课。理论课上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包括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会计信息系统各子系统的基本功能等;上机实训课主要以教师操作演示和学生“依葫芦画瓢”的方式进行,包括系统管理、总账、报表等各子系统的具体操作业务。这种“填鸭式”甚至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往往凸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真正的主体——学生!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缺乏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有机统一,也缺乏对各业务系统的处理流程及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的分析。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目前普通大专院校的在校学生普遍求知欲望不强烈,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习惯于教师讲什么,自己学什么,对于实训课,也只是把操作要点记在笔记上然后照搬照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根本不会主动思考;遇到问题时不是先思考,而是直接问指导教师;有的学生甚至连软件界面弹出的错误提示都不看,更谈不上独立思考问题。3.考核结果不够客观。很多学生的学习理念是平时不努力、考试来突击,能过就行。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围绕期末考试,学习的重点只是考试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不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长此以往知识面难以得到拓展。而且,会计信息化课程有很多课时都是上机实训,仅仅凭借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课堂点名情况来核定学生的最终成绩也显得不够客观。锦绣·下旬2020年9期
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组成部分”。我们认为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目标不是电算化而是信息化。会计电算化注重会计信息的处理,会计信息化则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深度利用,这是二者的一个重要区别。信息化不能局限在一个部门内部实现,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促进企业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并向社会各方面提供多方位信息服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