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等式也叫做会计核算的平衡公式,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等式是根据资产等于权益(负债加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原理建立的,反映了会计基本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企业产权的归属关系,它是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帐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依据。公式来表示为:资产=权益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计等是的影响包括四种情况:1. 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金额相等。2.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数额相等。3.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双方增加的金额相等。4.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双方减少金额相等根据上面得出以下的结论:1. 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会使资产与负债所有都权益项目发生变动,变动的结果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始终保持平衡。2. 经济业务的发生涉及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两个方面变动的,会使双方总额发生增加或减少的变动,但是变动后双方总额仍然相等。3. 经济业务的发生只涉及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一方变动的,不但不会影响双方总额相等,而且原来的总额也不会变动。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一、取得收入,并因此而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二、发生费用,并因此而减少资产或增加负债。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到会计期末企业的收入扣除费用所形成的利润要进行分配,除了要向投资者分配利润要退出企业外,提取的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要归入所有者权益,这时会计等式又恢复为期初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010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2010精选)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成功通过2010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本站编辑特精选整理了会计基础试题及答案,供各位考生参考。感谢各位考生对本站的支持!1.下列各会计要素,( )不是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A.资产B.负债C.收入D.所有者权益[答案]:C[解析]: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权益。2.在会计职能中,属于控制职能的是( )。A.进行会计核算B.实施会计监督C.参与经济决策D.评价经营业绩[答案]:B[解析]:会计监督职能也被称为控制职能,即实施过程控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3.下列各会计要素,( )不属于所有者权益。A.资本公积金B.盈余公积金C.未分配利润D.累计折旧[答案]:D[解析]: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4.下列方法中,不属于会计核算方法的有( )。A.填制会计凭证B.登记会计账簿C.编制财务预算D.编制会计报表[答案]:C[解析]: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包括:(1)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2)复式记账;(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4)登记账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7)编制会计报表。5.会计核算的最终环节是( )。A.确认B.计量C.计算D.报告[答案]:D[解析]:会计核算的最终环节是报告,是指通过编制会计报表的形式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会计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最终环节。6.关于会计的说法错误的是( )。A.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B.会计的主要工作是核算和监督C.会计的对象针对的的是某一主体平时所发生的经济活动D.货币是会计唯一计量单位[答案]:D[解析]:货币是会计核算的主要计量单位,但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谨慎性原则要求的是( )A.资产计价时从低B.利润估计时从高C.不预计任何可能发生的收益D.负债估计时从高[答案]:B[解析]: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也不得计提秘密准备。但如果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时,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使本期净资产和利润较低的方法或金额。即资产计价时从低,负债估计时从高;不预计任何可能的收益,但如果有合理的基础可以估计时,应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8.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12项一般原则的是( )A.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B.历史成本计价C.权责发生制原则D.货币计量[答案]:D[解析]:会计核算的12项一般原则应该了解。9.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收入范围的是( )。A.商品销售收入B.劳务收入C.租金收入D.代收款项[答案]:D[解析]: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如销售商品的收入、提供劳务的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用收入等,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10.下列项目中,属于资本性支出的( )。A.购入办公用品B.发放职工工资C.购入设备D.偿还长期借款[答案]:C[解析]:注意资本性支出是指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11.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中,界定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的是( )。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会计期间D.货币计量[答案]:A[解析]:会计主体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相关。12.持续经营是建立在( )基础上的。A.会计主体B.权责发生制原则C.会计分期D.货币计量[答案]:A[解析]:持续经营的前提是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13.会计分期是建立在( )基础上的。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权责发生制原则D.货币计量14.下列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 )A.收入B.所有者权益C.费用D.利润[答案]:B[解析]: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15.投资人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投入企业后,形成企业的( )A.成本B.费用C.资产D.负债[答案]:C[解析]:投资人或债权人投入企业的资金即构成了企业的经济资源(即资产)16.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 )。A.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B.可以变动,但须经过批准C.可以任意变动D.应当一致,不得变动[答案]:A[解析]:在会计核算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17.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过程不包括( )。A.供应过程B.生产过程C.销售过程D.分配过程[答案]:D[解析]:资金的循环与周转是资金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资金运动过程中有三个环节:包括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18.下列经济业务中,( )不会发生。A.资产增加,权益增加;B.资产减少,权益增加;C.权益不变,资产有增有减;D.资产不变,权益有增有减;[答案]:B[解析]:由资产=权益的平衡关系便可判断。19.在会计核算原则中,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的原则是指( )。A.谨慎原则B.可比性原则C.一贯性原则D.配比原则[答案]:A[解析]:谨慎原则要求在有合理的基础可以估计时,应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20.下列基础中,不属于资产要素的是( )。A.应收账款B.预收账款C.债券D.专利权[答案]:B[解析]:资产要素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21.负债是指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企业的( )。A.过去义务B.现时义务C.将来义务D.永久义务[答案]:B23.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 )。A.资产B.未分配利润C.负债D.费用[答案]:AC[解析]: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有( )。A.会计主体B.继续经营C.会计期间D.货币计量[答案]:ABCD[解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四项。25.下列属于会计等式的是( )A.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B.本期借方余额合计=本期贷方余额合计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D.收入-费用=利润[答案]:CD[解析]:略反映财务状况的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经营成果的等式为利润=收入-费用26.下列业务中,属于资金退出的有( )。A.购买材料B.缴纳税金C.分配利润D.银行借款[答案]:BC[解析]: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债务、上交税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27.下列方法中,属于会计核算方法的有( )。A.填制会计凭证B.登记会计账簿C.编制会计报表D.编制财务预算[答案]:ABC[解析]: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包括:(1)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2)复式记账;(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4)登记账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7)编制会计报表。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会计科目: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及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分门别类地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核算资料,就需要设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应当遵循的原则:1. 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2. 设置会计项目既要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符合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3. 设置会计科目,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4. 设置会计科目,还要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5. 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并要分类、编号。二、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一)会计科目的内容。会计科目的内容:是指在制定会计制度时,要规定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和登记方法。这些科目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可以会为五类:一、资产类。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材料采购、材料、产成品、待摊费用、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二、负债类。包括以下科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它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长期借款。三、所有者权益类。包括以下科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四、成本类。包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两个科目。五、损益类。损益类包括的科目有: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这里既包括收入类科目也包括费用类科目,之所以把这两类科目合并为损益类科目,是因为这两类科目核算的内容都与损益的计算相关。(二)会计科目的级次。会计科目的级次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不同详细程度。一般情况下:会计科目的级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总分类科目:这是对会计对象不同经济内容所作的总括分类。(2)明细分类科目:这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所作的进一步分类,它是反映核算指标详细、具体情况的科目。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总分类科目一般由财政部或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明细分类科目,除了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以外,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
您就买财政局考会计证的书吧,会计基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委会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