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会计账簿

feion1992024-07-25  0

1、为了对“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这两项负债采用“双分录”核算,是为了真实反映单位负债的同时,不影响预算执行的准确反映。

2、为了进一步完善净资产核算。增设“资产基金”和“待偿债净资产”科目,主要反映非货币性资产和部分负债变动对净资产的影响,以便准确反映单位净资产状况。

3、如果不采用“双分录”,就会面临“两难”:反映单位负债,就无法准确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准确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就无法反映单位负债。

扩展资料:

第一部分 总则

即第1章,分10条。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行政财务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

性质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设置相应的会计工作机构,配置会计人员。会计核算应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二部分 一般原则

即第2章,分10条。包括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收付实现制、单独核算、历史成本、全面与重要性等10项原则。

第三部分 会计要素

即第3章-第7章,分21条。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五个会计要素的定义、分类及计量。资产是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

净资产是行政单位资产减负债和收入减支出的差额。收入是行政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支出是行政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

第四部分 会计科目

即第8条,分3条。规定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列示会计科目表及使用说明;会计科目的设置,列示会计科目表及使用说明;会计科目按会计要素分为五类: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和支出类。

第五部分 会计报表

即第9章和第10章。第9章为年终清理结算和结账,规定结账的期限和年终清理结算的主要事项。年度终了前,根据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决算编审工作要求,对各项收支账目、往来款项、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进行全面的清理结算。并在此基础上办理年度结账,编报决算。第10章为会计报表的编审,明确会计报表的属性和作用。

会计报表是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附表和报表说明书。各种会计报表应当按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的规定报送月度、季度和年度会计报表,在报送月报、季报、年报时应编制报表说明书。报表说明书包括技术说明和报表分析说明。技术说明书包括技术说明和报表分析说明。

技术说明主要包括: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收支情况的结果的影响等。报表分析说明包括:基本情况,影响预算执行、资金活动的原因,以费支出、资金活动的趋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对上级会计单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六部分 附则

即第11章。明确本制度没有特殊规定的一般会计处理方法,按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办理。会计档案的管理,按财政部、国家档案局颁发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基本建设资金会计核算,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明确本制度的解释权属财政部。批出本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1988年制定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在行政单位同时废止。

第七部分 附件

附件一行政单位会计凭证列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种类和格式,说明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和记账凭证的种类和格式,说明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和错误更正方法。附件二行政单位会计账簿,列示账簿的种类和格式;说明账簿的使用方法和错误更正方法。附件三行政单位会计报表,列示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经费支出明细表的格式;说明报表的编制方法和编制时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政单位会计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记账流程为:(1)根据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2)根据有关现金出纳的原始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并编制库存现金日报表,据以编制记账凭证;(3)根据记账凭证直接登记总账;或者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并据以登记总账;(4)根据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5)现金日记账、明细账、总账核对,再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编制会计报表。总账科目是根据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明细科目是按照核算需要来设置的。总账科目是设置总账账户的依据,明细科目是设置明细账户的依据。总账科目是明细科目的综合,它对明细科目起控制作用;明细科目是总账科目的详细分类,是总账科目的具体说明,它对总账科目起补充作用。

首先根据原始凭证进行登记,之后在根据日常的流水支出收入进行日常的现金日记的编制,最后每月、每季度、每年都要进行核查和总结整理。

总账科目是根据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明细科目是按照核算需要来设置的。

总账科目是设置总账账户的依据,明细科目是设置明细账户的依据。总账科目是明细科目的综合,它对明细科目起控制作用;明细科目是总账科目的详细分类,是总账科目的具体说明,它对总账科目起补充作用。

各行政单位要按照有关会计制度和相关规定建立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日记账和备查账。1、总分类账。总分类账一般要按会计制度规定的一级会计科目设立。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号应与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表一致,根据本单位使用的需要,对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表中有的、但当年不会发生经济业务核算的总账科目,可以不设置总分类账;总分类账一般采用三栏式账簿。(不得自行增设总账科目)2、明细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是对总分类账的补充,在总分类账的基础上,提供比总分类账更详细的会计信息。明细分类账是根据该单位的需要设置的。行政单位会计的明细分类账的设置需要,源于五个方面:(1)会计制度的要求。为了政府预算管理的需要。会计制度对一些总分类账下的明细核算进行了要求,要求按规定的级次和科目名称设置会计科目。对行政单位会计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财政拨款收入”、“财政拨款结转”等总账科目规定了核算的一级明细科目,对“财政应返还额度”、“资产基金”等总账科目规定了核算的一级和二级明细科目。对一些总账科目,虽然没有规定具体的明细核算科目,但对明细核算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对行政单位会计中“财政拨款收入”和“经费支出”总账科目,要求按拨款的单位进行明细核算。行政单位会计要按照会计制度对明细核算的要求,设置明细分类账。(2)单位管理者的需求。行政单位的管理者,从本单位的管理需要出发,要求随时了解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对有的总账科目,除了按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明细核算外,还要按经费使用部门进行明细核算。如行政单位会计中的“经费支出”、“拨出经费”等,应按业务经费使用部门设置明细分类账。(3)会计核算的要求。在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中,对实行项目管理的专项经费,要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单独反映专项项目的资金来源、资金使用和资金结余情况。因此,行政单位会计对有关核算有指定用途资金的会计科目,要按照专项资金的项目设置明细账。行政单位会计在相关的收入、支出科目下按专款项目设置明细分类科目。(4)上下级会计单位核对拨款、缴款款项的要求。行政单位为了期末进行财政部门和本单位、上下级会计单位之间拨款、缴款的核对,在核算时要按拨、缴款单位进行明细核算。因此,行政单位会计的“财政拨款收入”、“转出经费”等科目,要按照拨款单位或领款单位设置明细分类科目(拨款单位或领款单位只有一个的,可以不设明细科目)。(5)本单位财产物资管理的需要。行政单位会计为了便于清点、核对本单位的各项财产,对核算的财产物资也要进行明细核算。如行政单位的银行存款要按开户银行及账号设置明细分类账,对“存货”、“固定资产”要按存放地点或种类设置明细分类账,对有关债权类科目按债务人、对负债类科目按债权人设置明细分类账。明细分类账一般采用三栏式;反映库存材料的明细账一般采用数量金额式;某些收入、支出类账,为了使其既反映核算的明细信息,又适当减少明细分类账的级次,也可以采用多栏式。多栏式明细分类账还可以根据账户结构及核算需要,采用借方多栏式、贷方多栏式和余额分析多栏式格式。3、日记账。行政单位会计的日记账主要是为了对货币资金核算与管理。所以“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要设置日记账。实行财政授权支付形式获得财政拨款的行政单位,还要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设置日记账。日记账的格式应按借方、贷方、余额三栏式设置。4、备查账。备查账又称辅助账,是补充记录分类账簿和日记账簿之外补充信息的辅助账簿。行政单位会计设置备查账的原因主要有:(1)补充反映金额式会计账簿不易直接反映的信息。(2)反映不能通过会计账簿登记反映的备查信息。(3)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入账的固定资产,应在备查簿中登记。备查账的格式设置要以能够满足反映所需要的信息为原则。其具体的格式可以灵活多样。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1054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