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交接工作的程序1、交接前的准备工作。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工作交接前,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①已经受理的经济业务尚未填制会计凭证的应当填制完毕。②尚未登记的账目应当登记完毕,结出余额,并在最后一笔余额后加盖经办人印章。③整理好应该移交的各项资料,对未了事项和遗留问题要写出书面说明材料。④编制移交清册,列明应该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公章、现金、有价证券、支票薄、发票、文件、其他会计资料和物品等内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从事该项工作的移交人员应在移交清册上列明会计软件及密码、会计软件数据盘、磁带等内容。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移交时,应将财务会计工作、重大财务收支问题和会计人员的情况等向接替人员介绍清楚。2、移交点收。移交人员离职前,必须将本人经管的会计工作,在规定的期限内,全部向接管人员移交清楚。接管人员应认真按照移交清册逐项点收。具体要求是:①现金要根据会计账簿记录余额进行当面点交,不得短缺,接替人员发现不一致或“白条抵库”现象时,移交人员在规定期限内负责查清处理。②有价证券的数量要与会计账簿记录一致,有价证券面额与发行价不一致时,按照会计账簿余额交接。③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完整无缺,不得遗漏。如有短缺,必须查清原因,并在移交清册中加以说明,由移交人负责。④银行存款账户余额要与银行对账单核对相符,如有未达账项,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各种财产物资和债权债务的明细账户余额,要与总账有关账户的余额核对相符;对重要实物要实地盘点,对余额较大的往来账户要与往来单位、个人核对。⑤公章、收据、空白支票、发票、科目印章以及其他物品等必须交接清楚。⑥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交接双方应在电子计算机上对有关数据进行实际操作,确认有关数字正确无误后,方可交接。3、专人负责监交。为了明确责任,会计人员办理工作交接时,必须有专人负责监交。通过监交,保证双方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办理交接手续,防止流于形式,保证会计工作不因人员变动而受影响;保证交接双方处在平等的法律地位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不允许任何一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或采取非法手段进行威胁。移交清册应当经过监交人员审查和签名、盖章,作为交接双方明确责任的证件。对监交的具体要求是:①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②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所谓必要时由主管部门派人会同监交,是指有些交接需要主管单位监交或者主管单位认为需要参与监交。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所属单位负责人不能监交,需要由主管单位派人代表主管单位监交。如因单位撤并而办理交接手续等。二是所属单位负责人不能尽快监交,需要由主管单位派人督促监交。如主管单位责成所属单位撤换不合格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所属单位负责人却以种种借口拖延不办交接手续时,主管单位就应派人督促会同监交等。三是不宜由所属单位负责人单独监交,而需要主管单位会同监交。如所属单位负责人与办理交接手续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有矛盾,交接时需要主管单位派人会同监交,以防可能发生单位负责人借机刁难等。此外,主管单位认为交接中存在某种问题需要派人监交时,也可派人会同监交。4、交接后的有关事宜:①会计工作交接完毕后,交接双方和监交人在移交清册上签名或盖章,并应在移交清册上注明:单位名称,交接日期,交接双方和监交人的职务、姓名,移交清册页数以及需要说明的问题和意见等。②接管人员应继续使用移交前的账簿,不得擅自另立账簿,以保证会计记录前后衔接,内容完整。③移交清册一般应填制一式三份,交接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会计交接注意事项:第一。交接表要写清楚。看交接表上的内容与事实是否相符。第二。发票要看仔细。发票本数与事实相符。企业帐要与银行帐相符。现实和实务往来是否相符。保管帐与实务是否相符。要清点仓库。固定资产也要盘点。第三。有时间的话,单位往来帐要相核对。个人帐要核对。总之会计交接一定要注意。否则后果自负。所以不要怕麻烦。涉及会计方方面面一定要核实。前任会计交接后没有责任的。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一)总体要求
确定沟通过程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与治理层沟通的形式和时间。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治理结构、治理层的运作方式以及对拟沟通事项重要程度的看法等因素,合理确定沟通过程。
通常,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公司治理越健全、治理层的运作越规范,对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沟通在形式上的正式程度和沟通的频率等当面的要求越高;拟沟通的事项余额重要,对沟通的详略程度和及时性等方面的要求越高。利刃,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治理层的沟通,通常要比非上市的中小型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沟通更为正式和频繁。
(二)取得相互了解
注册会计师应当就沟通的形式、时间和沟通的基本奶荣与治理层取得相互了解。如何取得这种相互了解,可能会受到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治理结构和治理层运作方式的影响。如果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南里取得相互了解,可能表明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之间的双向沟通时无效的,从而难以事项沟通目的。
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与治理层讨论的事项包括:
1、沟通目的。如果目的明确,注册会计师和治理层就相关问题以及针对沟通过程拟采取的措施取得相互了解会更加容易。
2、沟通形式。与治理层就沟通形式进行讨论,有利于合理确定拟采取的沟通形式,或多沟通形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也有利于得到治理层的理解和配合。
3、就特定事项拟产于沟通的审计项目组和治理层成员。这方面的讨论有利于双方合理确定参与沟通的人员,以及找到适当的沟通对象。
4、注册会计师对沟通的期望。这种期望一般包括:期望沟通是双向的,希望治理层愿意就他们认为与审计相关的陕西爱那个(例如,可能对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产生重大影响的战略决策,对舞弊的怀疑和检查,以及对管理层的诚信或胜任能力的关注)与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
5、注册会计师对沟通陕西爱那个采取措施并予以反馈的过程。讨论该事项有利于让治理层直系注册会计师如何对沟通事项作出反应。
6、治理层对沟通事项采取措施并予以反馈的过程。要论该事项有利于让注册会计师知悉治理层如何对沟通事项作出反应。
7、除法律和审计准则的规定外,商定的其他沟通责任。对于商定的沟通事项而言,双方应就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超出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规定的其他沟通责任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在业务与诶的那个书中强调上述事项。如果商定沟通的事项中存在超出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规定的其他沟通责任,注册会计师一般应将商定事项和想干责任方面的内容在于业务约定书中。此外,关于上述问题,如果经过讨论达成的结论与常规做法的差别较大,或者达成一致意见以前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分歧或误解较多,一般就有必要再业务约定书中作相应强调。
(三)沟通的相识
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沟通的形式设计口头或书面沟通、详细或简略沟通、正式或非正式沟通。有效的沟通形式不仅包括正式声明和书面报告等正式形式,也包括讨论等非正式形式。
1、确定沟通形式应当考虑的因素。
(1)拟沟通的特定事项的重要程度。通常,沟通事项越重要,注册会计师就越倾向于采取书面的、更为详细的和更加正式的沟通形式。
(2)管理层是否已就该事项与治理层沟通。通常,在注册会计师确信管理层已经就拟沟通事项与治理层有效沟通的情况下,如果该事项属于审计准则规定应当直接与治理层沟通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在与治理层进行沟通时可以相对简略;如果沟通事项属于审计准则规定的补充事项,注册会计师可能就没有必要就该事项再与治理层进行沟通。
(3)被审计单位的规模、经营结构、控制环境和法律结构。通常,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经营和法律结构越复杂,注册会计师就越倾向于采取书面的、更为详细的和更加正式的沟通形式。
(4)如果执行的是特殊目的的财务报表审计,注册会计师是否同时审计该被审计单位的通用目的财务包百哦。在同时审计的情况下,对于已经在用用的财务报表审计中充分沟通的事项,就可以仅作简要沟通。
(5)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法律法规规定对某些特定事项的沟通必须采用书面、正式形式,应当从其规定。
(6)治理层的且昂,包括与注册会计师定期会面或沟通的安排。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要求、有利于实现沟通目的的前提下,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沟通形式时一般会尽可能地尊重治理层的预期和愿望。
(7)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保持联系和对话的频率。如果双方白痴频繁的有效联系和对话,对于一些治理层已经了解的事项,沟通的形式就可以比价简略。
(8)治理层的成员是否发生重大变化。通常,如果治理层成员发生了重大变化,注册会计师对相关事项的沟通就应当更加详细,以便让新接任的治理层成员全面了解相关的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要向有效地实现沟通目的,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适当的沟通形式。对于沟通形式的选择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沟通事项都采取正式、详细和书面的形式,这样做又是反而会影响沟通的实际效果。
2、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进行沟通的情形。
注册会计师就下列事项与治理层沟通时,应当采用书面形式:(1)与治理层的沟通那个准则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其中已向治理层提出并得到妥善解决的事项不必包含在书面沟通文件中;(2)与治理层的沟通准则第四十条规定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显然,之所以强调这些事项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进行沟通,与他们的性质和重要程度有关。
除此之外,对于其他事项的沟通,既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相识。具体采用何种形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根据具体情况和审计震泽规定所做出的职业判断。
3、有关沟通形式的其他注意事项。
如果以口头形式沟通涉及的治理层责任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当确信沟通的事项已记录于讨论纪要或审计工作底稿。因为就这些事项所进行的沟通,事关注册会计师是否履行可相关的义务,所以应当作为重要的审计证据进行记录。如果缺乏必要的记录,注册会计师一般可以考虑将口头沟通的事项采用书面形式进行再次沟通。
如果就某一重大事项与治理层的某一成员以非正式进行讨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随后的正式沟通中概述该事项,以便治理层的其他成员得到完整和对称的信息。例如,在上市公司审计中,如果注册会计师已经就某些重要的会计处理问题与被审计单位审计委员会主席(或独立董事中的财务、会计专业人士)进行过讨论,注册会计师一般应当在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进行沟通时,对上述已经讨论的事项进行必要的概述,以便让其他治理层成员知悉该事项。
(四)保密
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治理层将沟通内容,尤其是书面沟通文件,保持在合理的知悉和使用范围之内。因为注册会计师沟通这些内容和提供这些书面沟通文件的目的仅仅在于履行与治理层沟通的规定或约定责任,一旦他们被不当泄露或不当使用,可能会引起误解或纠纷。当然,保密的要求针对的是治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双方,即:除法律法规、审计准则规定的情形之外,任何一方未经对方允许,都不得将沟通内容尤其是书面沟通文件泄露给或提供个第三方。
为防止治理层未经注册会计师允许将书面沟通文件提供给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应当在书面沟通文件中声明:(1)书面沟通文件仅供治理层使用,如果被审计单位是集团的组成部分,也可供集团管理层和负责集团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使用;(2)注册会计师对第三方不承担责任;(3)未经注册会计师事先书面同意,沟通文件不得被引用、提及或向其他人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考虑将上述内容作为格式要件,事先印刷在专门用来编写或打印与治理层进行书面沟通内容的纸张的封面或扉页的显著位置上,以达到提醒和警示的目的。
如果泛绿法规要求注册会计师向监管机构或其他第三方提供为治理层编制的书面沟通文件,注册会计师在提供这些文件前应当事先征得治理层的同意,并对上述声明内容作适当修改。例如,在金融机构等特殊主体的财务报表审计中,可能会存在与银行监管机构沟通的法律法规要求。此时,对于前文所述的声明内容,即可以针对具体的法律法规要求详细说明这种例外情形,也可以笼统地指出“适用的法律法规另有具体要求的除外”。
(五)沟通的时间
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与治理层沟通。怎样才算及时并非一成不变的,适当的沟通时间因沟通事项的重大程度和性质以及治理层拟采取的措施等业务环境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沟通事项性质越特殊、影响越大,就越需要立即或尽早进行沟通;越期望治理层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就越需要尽早沟通。
具体讲,注册会计师确定适当的沟通时间通常所遵循的原则是:(1)对于计划事项的沟通,通常在审计业务的早期进行,如系首次接受委托,沟通时间随同对业务约定条款的协商一并进行;(2)对于审计中遇到的重大困难,以随同治理层能够协助注册会计师克服这些困难,或者这些困难可能导致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应尽快予以沟通;(3)对于注册会计师注意到的内部控制设计或运行中的重大缺陷,应尽快与管理层或治理层沟通;(4)对于审计中发现的与财务报表或审计报告相关的事项,包括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质量的看法,应在最终完成财务报表前进行沟通;(5)对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应在最终完成财务报表前或在对独立性威胁及其防护措施做出重大判断时(如在决定是否称绝某项可能危及独立性的非审计服务时)进行沟通;(6)如果同时审计页数目的财务报表或其他历史财务信息,沟通时间应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的沟通时间相协调。
除了沟通事项的重要程度以外,可能与沟通时间相关的其他因素包括:(1)被审计单位的规模、经营结构、控制环境和法律结构;(2)其他法律法规要求的期限;(3)治理层的期望包括对注册会计师定期会面或沟通的安排;(4)注册会计师识别出特定事项的时间。
(六)沟通过程的充分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其与治理层之间的双向沟通是否足以实现审计目标。如果认为双方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不足以实现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要求采取适当的措施。
1、有助于评价沟通过程充分性的审计证据。
注册会计师一般不需要审计专门程序获取审计证据来支持对沟通过程充分性的评价,可以利用为其他目的执行审计程序所获取的审计证据作为评价的依据。一般说来,下列审计证据可能有助于评价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之间双向沟通的充分性:
(1)针对注册会计师发现的事项,治理层采取措施的适当性和及时性。如果前期沟通中发现的重大事项没有的单有效解决,注册会计师应询问为什么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并考虑再次提出该事项。这样能避免治理层产生误解,即五认为真注册会计师因觉得该事项已被充分解决或者不再具有重要性二感到满意。
(2)治理层在以注册会计师的沟通中所表现出来的沟通意愿和坦率程度。
(3)在没有管理层参与的情况下,治理层与注册会计师解除和会面的意愿及程度。
(4)治理层表现出来的对注册会计师所提事项的全面理解能力。例如‘治理层进一步调查相关问题以及质疑向其提出的建议的程度。
(5)就沟通的形式、时间和拟沟通的大致内容,与治理层达成仙湖了解的困难程度。
(6)当治理层全部或部分参与管理时,参与管理的治理层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注册会计师讨论的事项如何影响其治理责任和管理责任的了解。
(7)注册会计师和治理层之间的双向沟通是否满足适用的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哟。
高顿网校是网络财经教育领导品牌,更多财会问题欢迎向高顿企业知道提问。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会计交接工作的程序1、交接前的准备工作。 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工作交接前,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①已经受理的经济业务尚未填制会计凭证的应当填制完毕。 ②尚未登记的账目应当登记完毕,结出余额,并在最后一笔余额后加盖经办人印章。 ③整理好应该移交的各项资料,对未了事项和遗留问题要写出书面说明材料。 ④编制移交清册,列明应该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公章、现金、有价证券、支票薄、发票、文件、其他会计资料和物品等内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从事该项工作的移交人员应在移交清册上列明会计软件及密码、会计软件数据盘、磁带等内容。 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移交时,应将财务会计工作、重大财务收支问题和会计人员的情况等向接替人员介绍清楚。2、移交点收。 移交人员离职前,必须将本人经管的会计工作,在规定的期限内,全部向接管人员移交清楚。接管人员应认真按照移交清册逐项点收。 具体要求是: ①现金要根据会计账簿记录余额进行当面点交,不得短缺,接替人员发现不一致或“白条抵库”现象时,移交人员在规定期限内负责查清处理。 ②有价证券的数量要与会计账簿记录一致,有价证券面额与发行价不一致时,按照会计账簿余额交接。 ③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完整无缺,不得遗漏。如有短缺,必须查清原因,并在移交清册中加以说明,由移交人负责。 ④银行存款账户余额要与银行对账单核对相符,如有未达账项,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各种财产物资和债权债务的明细账户余额,要与总账有关账户的余额核对相符;对重要实物要实地盘点,对余额较大的往来账户要与往来单位、个人核对。 ⑤公章、收据、空白支票、发票、科目印章以及其他物品等必须交接清楚。 ⑥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交接双方应在电子计算机上对有关数据进行实际操作,确认有关数字正确无误后,方可交接。3、专人负责监交。 为了明确责任,会计人员办理工作交接时,必须有专人负责监交。通过监交,保证双方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办理交接手续,防止流于形式,保证会计工作不因人员变动而受影响;保证交接双方处在平等的法律地位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不允许任何一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或采取非法手段进行威胁。 移交清册应当经过监交人员审查和签名、盖章,作为交接双方明确责任的证件。 对监交的具体要求是: ①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 ②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 所谓必要时由主管部门派人会同监交,是指有些交接需要主管单位监交或者主管单位认为需要参与监交。 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是所属单位负责人不能监交,需要由主管单位派人代表主管单位监交。如因单位撤并而办理交接手续等。 二是所属单位负责人不能尽快监交,需要由主管单位派人督促监交。如主管单位责成所属单位撤换不合格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所属单位负责人却以种种借口拖延不办交接手续时,主管单位就应派人督促会同监交等。 三是不宜由所属单位负责人单独监交,而需要主管单位会同监交。如所属单位负责人与办理交接手续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有矛盾,交接时需要主管单位派人会同监交,以防可能发生单位负责人借机刁难等。此外,主管单位认为交接中存在某种问题需要派人监交时,也可派人会同监交。4、交接后的有关事宜: ①会计工作交接完毕后,交接双方和监交人在移交清册上签名或盖章,并应在移交清册上注明:单位名称,交接日期,交接双方和监交人的职务、姓名,移交清册页数以及需要说明的问题和意见等。 ②接管人员应继续使用移交前的账簿,不得擅自另立账簿,以保证会计记录前后衔接,内容完整。 ③移交清册一般应填制一式三份,交接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 会计交接注意事项: 第一。交接表要写清楚。看交接表上的内容与事实是否相符。 第二。发票要看仔细。发票本数与事实相符。企业帐要与银行帐相符。现实和实务往来是否相符。保管帐与实务是否相符。要清点仓库。固定资产也要盘点。 第三。有时间的话,单位往来帐要相核对。个人帐要核对。 总之会计交接一定要注意。否则后果自负。所以不要怕麻烦。涉及会计方方面面一定要核实。前任会计交接后没有责任的。
财务会计人员跟老板沟通应该是最多的,也是最需要去沟通的,如果沟通不畅会造成工作的阻塞,导致无法进行工作。所以对于如何跟老板有效沟通,是对会计人在职场必须掌握的技能。曾经有这么一个财务经理向我诉说他的苦恼。他说:不知道是不是共同的现象,反正从我公司的情况来看,财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不那么好,就连别的部门也总说我们财务部门是最不擅长沟通交流的部门。我们财务部的人员大多只会埋头做事,不善于沟通,结果呢,往往因为沟通的不畅造成了工作的被动,力是出了,但是很难得到别的部门的认可,甚至还落下个“帐房先生”的恶名。因为我们的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个个都没得说,所以,在对外沟通上还说得过去。让我最苦恼的是对内沟通上,我们不但与兄弟部门沟通不畅,就连我们的顶头上司——财务总监,我们也很难与他沟通,也许是财务总监太过严厉了,造成了部门内部不能形成一种轻松的沟通氛围,我们的财务总监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对我们的批评往往多于鼓励。这也成了我和财务总监之间沟通的一大心病。所以我和财务总监的沟通相对就少,甚至是被动的沟通多于主动的沟通。我感觉只要把部门的工作做好就行了,反正沟通起来也不顺畅,干脆就少沟通吧。窃以为,在一个单位,法律法规、公司的规章制度是个硬指标,一般是不好改变的;老板授予的“潜规则”是个软指标,但一般情况下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按照老板的意图执行的。这就要求做“小会计”的不但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了如指掌,还要善于揣摩老板的真正意图,尽量在不违背相关原则的情况下,去满足老板的意图,在硬指标和软指标之间寻求一条最佳的解决途径。当然,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小会计”千万不可逃避,而应挺身而出,对老板晓以利害。当然,违背老板授予的“潜规则”,老板当然是不会乐意接受的,也许还会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这个时候“小会计”就必须以十二分的诚意来诠释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让老板明白你是站在公司长远利益的角度上看问题,你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公司的未来。人非草木,你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老板也不可能都是铁石心肠。如何让老板接受你的建议?靠临阵抱佛脚,肯定是不行的,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平时要多与老板交流,不能像我文中所说的那位财务经理那样因不善于沟通而逃避沟通。等到非沟通不可时,再去沟通,这诚意肯定是要打折扣的,况且因长时间不沟通,沟通起来肯定会困难重重的。当你经常地、皆大欢喜地处理了一些“在硬指标和软指标之间”让你难以取舍的棘手问题时,也许,你离“极品”老板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