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资产的论述

feion1992024-07-25  1

政府会计资产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具体如下: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二十七条 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

服务潜力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利用资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履行政府职能的潜在能力。

经济利益流入表现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或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减少。

第二十八条 政府会计主体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耗用或者可以变现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资源资产等。

第二十九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资产定义的经济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一)与该经济资源相关的服务潜力很可能实现或者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政府会计主体;

(二)该经济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三十条 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和名义金额。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取得时支付的现金金额或者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金额计量。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计量。

无法采用上述计量属性的,采用名义金额(即人民币1元)计量。

扩展资料

政府会计资产会计处置: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三十一条 政府会计主体在对资产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采用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资产金额能够持续、可靠计量。

第三十二条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政府会计

、企业会计核算基础不同。企业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企业要核算利润,要把应当归属于当期的收入和成本费用按照应当归属的期别进行归集,就是说钱花在当期,成本费用不一定记在当期,钱收在当期,收入不一定记在当期;而行政事业单位鲜于核算利润,反而注重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要按照当期的资金的实际收入和支出进行收入支出的核算,钱花在当期,就把支出记在当期,就是当期的责任。反映到具体的记账方法上,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企业若买了固定资产,只入资产,不做支出,留着慢慢分摊;行政事业单位买了固定资产,“哗啦”直接全额记支出了。不过,现行准则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也就是说不一定全部使用收付实现制,若全部使用收付实现掉,那还要往来科目干什么?说到收付实现制,再多说一句,根据刚刚出台的《政府会计准则》,以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也要实行权责发生制了,这是为了适应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改革需要!也就是说我们行政事业单位以后购入固定资产,也不会“哗啦”一下全部记支出了!2、企业会计有涉税内容,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因为没有经营业务,所以不涉及税务,最多代收代缴一下个人所得税。所以事业单位的会计孩纸是没有税务稽查的烦恼滴!但是也不要高兴太早,因为行政事业单位是需要和财政部门打交道滴,而企业几乎不跟财政部门打交道,除非会计个人去办理会计证书方面的业务。如果你所在当地的财政资金比较充裕,那么你的工作就按部就班,比较顺畅;如果你所在的当地地方财政僧多粥少,那么就可能会有一些无米之炊、告哀乞怜的烦恼!其实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来说,最烦恼的不是财政部门,而是各级监督监察部门,这个下边会说到!3、收入来源不同。企业的主要收入自来客户,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主要来自本级财政部门。所以,如上所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本不需要跟税务部门打交道,但是是很需要和财政部门打交道的。财政资金流动的环节包括:编制预算、申请资金、资金拨付到位、资金支出、预算调剂、决算、接受监督,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和财政部门沟通、对接!4、企业会计着重核算利润,行政事业单位很少核算利润。企业的利润是自己赚来的的,所以我们经常称为财务成果;行政事业单位的钱几乎都是财政无偿拨入的,期末花不完的称为结转结余资金。这些结转结余资金很大一部分是不能自由使用的,所以只能称之为财务结果。也有一部分事业单位有经营业务,所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有“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等专门的科目来核算。5、可能面临的监督检查部门不同。对企业来说,偷税漏税了会有税务部门来查;部分企业年终的财务报表需要被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想向银行贷款,还能还要被银行审查等;据说上市公司还要防记者,不知道真假咧!而行政事业单位每年会被审计部门例行审计;被财政部门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等;要随时迎接纪检监察部门的巡查等等,还有很多专项检查,如领导离任审计,以及各级各类部门对项目资金的专项审计。感觉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监督检查比企业要多,所以现在的财务人员包括领导都是越来越谨慎,毕竟,拿工资而已,不能因小失大,无谓葬送青春和年华!6、关于项目资金的不同。在会计核算里,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相比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会有一些项目资金,少则几种,多则上百种,也就是所谓“专款”。这和企业的政府补助不同,政府补助要么记收入、要么冲减成本费用,当然也有一部分是需要专门核算的。而行政事业单位的“专款”,顾名思义,就是要“专用”的,当然也要专门核算的。目前实行业务发生时“收支两条线”记账,期末再对每个项目分别进行结转,一不小心就会混淆,这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容易出现的问题的地方。所以,不要小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题主,政府会计要素包括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其中“资产”是属于财务会计五要素之一。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中资产定义是:政府会计主题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

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1、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服务潜力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利用资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履行政府职能的潜在能力。经济利益流入表现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或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减少。

2、负债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资源流出政府会计主体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政府会计主体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偿还的负债,包括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包括长期应付款、应付政府债券和政府依法担保形成的债务等。

3、净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额。净资产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净资产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4、收入是指报告期内导致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增加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流入。

收入的确认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与收入相关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入政府会计主体;

(二)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入会导致政府会计主体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

(三)流入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收入费用表。

5、费用是指报告期内导致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减少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流出。

费用的确认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与费用相关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出政府会计主体;

(二)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出会导致政府会计主体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

(三)流出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收入费用表。

功能

1.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的合规性。

从预算会计系统中产生的关于拨款和拨款使用情况的信息,是政府财政、国库等核心部门与为数众多的支出机构实施有效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确保预算执行合规性的前提条件。

在任何国家,支出机构和核心部门都需要了解预算执行过程的实际收入、支出去向与数额、收支进度等重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预算数据进行对比,寻找差异信息、分析差异的性质、导致差异的原因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预算得以正确执行。

2.提高财政透明度。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度手册》的界定,财政透明度是指“政府向公众公开政府结构和职能、财政政策目标、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测等信息的程度”。

其中核算与报告政府资产与负债是实现财政透明度的核心。政府会计系统通过核算与披露政府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等相关信息,为公众及相关群体全面理解政府可控资产总量与构成以及负债、承诺以及应承担的社会义务的规模与结构等提供至关重要的基础性数据,据以正确评价政府的履责能力与持续性,提高财政透明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政府会计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103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