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会计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细心比较电算化和传统手工处理业务的异同,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充分利用上机练习,提高操作技能,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强,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的一门课程,所以,科学合理的安排理论学习和上机实验,是十分必要的。
会计电算化人才要求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作为会计电算化从业操作人员是个多面手,不但要懂得会计制度规范、会计理论、会计实务,还要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基础等相关知识。对于系统的使用,既能操作,又能进行简单的软硬件维护,排除故障,解决好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际工作当中,能够做到知识扎实、技能全面,能够胜任多个岗位。
对学生就业求职会有更大帮助,能够得到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要练就一身过硬本领,要靠平时的用心观察、勤学好问,把每一次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都作为经验的积累,做好记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专多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不断深入,电算化的普及率也在不断地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各单位受地域、行业、企业规模等等因素的影响。
所使用的财务软件不尽相同,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学会使用每一种财务软件,因为所有商品化的财务软件都符合财政部财务软件规范的框架,除了系统平台、界面风格、操作的流程、操作习惯等有所不同外,基本原理完全相同。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解会计数据是如何被输入、加工处理以及输出的,要注意掌握规律、原理,做到掌握基本原理,会用一类软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
电算化会计学中的基础设置的内容很多,一般包括:基本管理信息的设置如部门档案、职员档案等,与往来单位相关的信息设置如客户分类、客户档案、供应商分类、供应商档案等,基本核算信息的设置如会计科目、结算方式、银行等。设置基础档案之前应首先确定基础档案的分类编码方案,基础档案的设置必须遵循分类编码方案中的级次和各级编码长度的设定下面逐一进行说明。
会计电算化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从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来看,主要分为3个基本的阶段。
(1)会计核算电算化。
会计核算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完成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包括账务处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应收应付核算及报表的编制。会计核算电算化主要是指在这几方面运用会计核算软件,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电算化。
(2)会计管理电算化。
会计管理电算化是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核算的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借助会计管理软件提供的功能信息,帮助财会人员合理地筹措和运用资金,节约成本和经费开支,提高经济效益。它具体包括进行会计预测、编制财务计划、进行会计控制、开展会计分析.
(3)会计决策电算化。
会计决策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会计辅助决策支持软件来完成决策支持工作.该软件根据会计预测的结果,对产品销售和定价、生产、成本、资金和企业经营方向等内容进行决策,并输出决策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