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上,不少的上市公司为了保住“壳资源”或达到配股、增发股票等某些目的,往往利用调整会计政策、关联方交易、资产置换等手段进行资产的账面重组,以达到粉饰业绩的目的,这给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通过变通会计核算方法调节利润的现象经常发生,归纳起来,他们常常利用以下手段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一、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操纵利润 管理部门常常通过选用不恰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方法操纵利润。由于对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我国具体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从实践看,上市公司经常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借款所发生的利息费用、汇兑损益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在筹建期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有关的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上市公司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以调节利润。如渝钛白在1997年将钛白粉工程建设期间的借款和应付债券利息8604万元资本划为在建工程,但实际上这一钛白粉工程早在1995年已经开始试产,于1996年已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二)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已对长期投资的核算做了详细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反之,则采用成本法。但是很多公司却在这两种方法上做起了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该用权益法的投资也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该用权益法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 (三)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 同长期股权核算相对应的是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以上市公司还常常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例如,南洋实业在1996年将其控股子公司南洋期货有限公司的会计报表纳入了其合并范围,但在1997年又将其排除在外,该子公司1996年已亏损700万元,1997年亏损多少,由于未纳入合并范围,我们不得而知。 (四)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 折旧方法也是上市公司最常使用的一种操纵利润的办法。延长折旧年限、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甚至不提折旧等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屡见不鲜。例如,ST湘中意在1995年的财务报表中将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帮助”公司增加了996万元的利润,由亏损变为盈利。 (五)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 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或费用也是上市公司普遍采用一种操纵利润的方法。例如,国嘉实业在1997年12月5日与美国公司同意以12000万元的价格购买国嘉实业开发出的软件,合同约定的交货时间为1998年的6月和9月,1998年2月质量鉴定后予以验收。但国嘉实业在1997年12月25日与一家外贸公司签订协议,以9600万元的价格“卖断”软件,据此确认了5100万元的利润。显然,国嘉实业在尚未提供商品时就确认收入是不符合准则规定的。 二、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利润操纵 (一)利用关联方代购代销业务的关联交易,采用压低采购成本,抬高销售毛利,持续地向上市公司输送利润 例如:ST本钢板材2002年报显示,主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大幅增长47.83%和40.05%,分析表明,ST本钢板材与大股东本钢集团之间发生的采购金额为54.07亿元,占采购总额的87.63%,其营业成本比率比上年同期下降3.13%,董事会公告称,主要原因是原料采购成本的下降,由此增加利润1.68亿元。众所周知,在当时全行业原材料价格以上涨为背景,其公告明显缺乏说服力,发生销售额34亿元,占销售总额54.84%,分析表明,关联交易毛利率10.65%,非关联交易毛利率7.96%,两者相差2.69%,由此增加利润9146万元,通过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目的是持续地向其输送利润。 (二)关联交易的非货币性交易的货币化可以规避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约束,上市公司因此在此类关联交易中又想方设法将非货币性交易货币化,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1.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关系,采用资产置换方式先用价值较低的资产先从关联方换入价值较高的资产,按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置入的价值较高的资产便以换出资产的较低账面价值入账,然后再以正常的市场价格将其售出,从而获得收益。或者关联方以较低的作价将资产赠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再将受赠资产以高价售出,获得收益。例如:ST康赛的关联方珠海天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天华电气有限公司分别将所持有的天华功率元器件有限公司38.5%、51.5%的股权,无偿捐赠给ST康赛,这一捐赠行为虽然计入资本公积金,但不能确认为收益,可是ST康赛在此后不久出售天华功率元器件有限公司的部分资产,却为公司带来近570万元的收益。 2.采取交易分拆的手法,将实质上的一笔非货币性交易转换成两笔或两笔以上的货币性交易,将原先可以一步完成的资产置换业务,转变成购入资产与售出资产两笔货币性交易来完成,从而不受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制约。或者将交易中支付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比重提高为25%以上,这样一来就将非货币性交易转化为货币性交易,避开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制约,从而操纵利润。 (三)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避开暂行规定的约束,达到操纵利润目的 1.关联方通过出让股权或中止受让相关股份,降低股权持有比例20%以下,从而从名义上解除关联方关系,相应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例如:天津磁卡股份公司原持有天津环球公司94%的股权,2001年中期天津磁卡将环球公司持股比例降低至47%.中期前,天津磁卡2001年与天津环球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将价值2.15亿元产品销售给后者,产品销售毛利达1.31亿元,占天津磁卡股份公司2001年度合并主营业务利润的54.6%.上述销售中期前已经完成,2001年末天津磁卡公司再次转让股份,不再持有天津环球公司的股权。由于上述两次股权的转让,将关联方转为非关联方,发生的巨额销售也就不必因合并报表而抵销,同样也不会受到暂行规定约束,销售毛利超过20%的部分,也不必计入“资本公积———关联方交易差价”,从而增加了当期收益。 2.采用关联方———非关联方———关联方的交易手法,将资产高价出售给非关联方,将一笔关联交易变成两笔非关联交易,关联方则通过其他途径用以弥补非关联方的损失。或者选择适当时机,再以同样的高价从非关联方赎回资产,这两笔交易就成为了非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就可以避开暂行规定的约束,确认高价出售资产带来的交易价差,记入当期损益。例如:ST亿安科技股份公司,于2002年11月初发布公告称,将其一家已资不抵债的控股子公司42.19%的股权,以5200万元的高价出售给另一家非关联公司。由于是非关联交易,ST亿安科技股份公司轻而易举地获得总计约5200万元的非经营性收益。可谓是“取之有道”。 3.利用潜在的关联方来为公司“输血”,在正式入主上市公司前,按非公允价格交易,在交易事项完成后,通过多重参股间接控制上市公司,才正式入主上市公司成为关联方。因为当时交易时还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关联方,这样一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绕过对于关联方交易的监管,业绩因而提高。 三、利用地方政府的保护支持政策来操纵利润 许多地方政府为了不让本地的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通过税收优惠、地方财政补贴、减免利息、给予资产价值方面的优惠政策等方式来补贴和帮助企业,一些公司也因此得到巨额补贴而实现了扭亏目标。例如,1997年新疆乌鲁木齐市财政局经人民政府同意,以现金的方式给予上市公司新疆友好1550万元的财政补贴,该项补贴收入占新疆友好税前利润的48.05%.在这种“帮助”下,新疆友好才以1995—1997年3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0.21%、10.03%和10.47%的业绩顺利实现了1998年的配股。 四、通过其他手段操纵利润 通过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对外负债的不当计算以及对往来科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挂账等形式来虚增利润。企业将应记入当期收入的款项,通过延缓开发票或不开发票的手段,记入应付款项核算,从而达到减少利润的目的。
(存货方面.)废品、边角料收入不记账。主要是工业企业的金属边角料、铁肖、铜肖、铝肖、残次品、已利用过的包装物、液体等。
这些收入多为现金收入,是个体经营者收购。纳税人将这些收入存入私人账户,少数应用在职工福利上,如:食堂补助,极个别用于上缴管理费,多数用在吃喝玩乐和送礼上。
(销项税方面)市场经济下的营销方式多变,返利销售是厂家为占领市场,对商家经营本厂产品低于市场价格的利益补偿,是新产品占领市场的有效手段,是市场营销策略的组成部分。
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商家销售厂家一定数量的产品,并按时付完货款,厂家按一定比例返还现金。二是返还实物、产品、或者配件。
商家接到这些现金、实物后,现金不入账也不作价外收入,更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形成账外经营。
(合并报表方面)母公司,下挂靠多家子公司,涉及增值税发票、普通发票部分的业务全部在母公司核算,其他任由子公司,子公司每年向母公司上缴一定的管理费。
扩展资料:
会计造假的原因
1.两权分离是会计造假产生的根本原因
两权分离是指资本所有权和资本运作权的分离,也就是说,所有者拥有的资产不是自己管理运作,而是委托他人完成管理运作任务。在两权分离的过程中,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运作权应该是一个统一体,无论是资本的所有者还是资本的运作者,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即实现最大化的盈余。
但是,在实现这个最大化盈余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对盈余分配比例问题,资本所有者总是希望凭借对财产的最终拥有权分享全部盈余,而资本运作者却希望保留一定比例盈余扩大生产经营,甚至还要考虑自身的回报(表现为薪水、福利等)。
2.监督乏力,是会计造假产生的重要原因
(1)从会计监督来看:因会计受聘于单位,使得其本身所具有会计监督功能因种种原因而被严重削弱,对单位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无法进行监督。
(2)从审计监督来看,首先是内部审计监督乏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因种种原因形同虚设。其次是外部审计监督乏力,外部监督主要体现在民间审计上,有些民间审计单位为了争取“回头客”,就对“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有的还承诺保证委托人不出问题,以至出现了虚假的审计报告。
(3)从综合监督来看,各监督部门如财税、审计、物价等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全力,影响综合监督的效果。
(4)从执法监督来看,虽然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执法检查,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会计造假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执法不严,对查出的问题没有严肃处理,导致会计造假事件的不断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造假
作为一名会计,真的不应该去做假账,但现实情况是几乎所有的财务人员都会被逼着去做假帐。因此,实事求是地讲,了解如何做假账,还是很有必要的。就好像一个人要有点武功一样,但有武功并不见得一定要打架。还有就是审计人员是非常希望知道会计人员是如何做假账的,知彼知己,才能百审不殆啊!现将会计人员通常做假帐的手法粗略总结如下,仅供各位参考:1、成本费用互化操作方法:将属于成本项目的支出账务处理变为费用,以达到当期税前扣除的目的,或将属于费用项目的支出成本化以达到控制税前扣除比例及夸大当期利润的目的。原因:因为成本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组成,而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容易混淆,另外,直接材料中包含的运费及人工搬运等费用也与管理费用较容易整合。2、费用资本(产)互化操作方法:将属于费用项目的账务处理变为资产,从折旧中递延税前扣除。或将属于资产类科目的支出直接确认为费用,当期税前扣除。原因:部分资产价值本身就包含费用,故可将其他费用整合进入资产价值,反之亦然。另资产修理,借款费用等本身确认边界比较容易被人工虚拟,进行操纵。3、费用名目转化操作方法:将部分税前扣除有比率限制的费用超额部分转变为其他限制较宽松的或没限制的费用名目入账,以达到全额税前扣除的目的或减少相关税费等目的。原因:费用确认以发票为依据,发票容易虚拟。4、费用预提/递延/选择性分摊操作方法:为控制当期税前利润大小,预提费用,以推迟纳税。或为其他目的(如股权转让价,当期业绩)夸大当期利润选择递延确认。另有选择性地将费用分摊,如在各费用支出项目上分摊比例进行调节,控制因该项目造成的税费(如调节土地增值税)。原因:同第3点。5、成本名目转化操作方法:将属于本期可结转成本的项目转变为其他不能结转成本的项目,或反行之。6、成本提前&推迟确认/选择性分摊操作方法:将本期结转成本时多结转,或本期少结转,下期补齐,或选择成本分摊方法达到上述2个目的。原因:成本结转规定较模糊。7、收入提前&推迟确认/选择性分摊操作方法:将本期结转收入多结转或少结转,下期补齐。或选择收入分摊方法达到上述2个目的。原因:收入确认规定较模糊。8、收入名目转化操作方法:将收入总额在多种收入项目间进行调节,如把主营收入变为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以达到控制流转税或突出主业业绩的目的。9、收入负债化/支出资产化操作方法:将收入暂时挂账为其他应付款,或将支出暂时挂为其他应收款,达到推迟纳税或不纳税的目的。10、收入、成本、费用虚增/减操作方法:人为虚增或虚减收入或成本或费用,或虚减收入。造成进行差错调整的依据。达到纳税期拖延或其他目的。11、转移定价操作方法:与外部交易方进行人为价格处理,达到转移定价的目的,将价格降低或提高,以其他费用的方式互相弥补进入各自小金库,以达到避税的目的。12、资产、负债名目转化操作方法:将固定资产中的资产类别名目转变,改变其折旧年限;将应收账款挂其他应收款,或预收账款挂其他应付款等手法避税。13、虚假交易法操作方法:以不存在的交易合同入账,造成资金流出,增加本期费用,达到减少所得税的目的。14、费用直抵收入法操作方法:收入因涉及流转税,在收入确认前即彼此以费用直接抵消,达到控制流转税目的。如将商业折扣变为后续期间降低售价。15、重组转让法操作方法:利用股权转让、资产转让、债务重组等进行资金或收入转移达到避税的目的。如将公司的资金转移,达到破产赖帐等目的。16、私人费用公司化操作方法:将私人的费用转变为公司的费用,即达到降低私人收入个税应纳税额的目的又增加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费用的目的。如:将个人车油费在公司处理,将个人房租费在公司处理。17、收入/成本/费用转移法操作方法:分立合同,将收入或成本,或费用转移至其他公司或个人,达到差异税率处理的目的。或将各公司的费用进行填充报销,小金库补偿,达到各自平衡有限制的费用。18、虚增流转过程操作方法:在流转过程上下工夫,多一道流转过程,收入额多一道,各有比率限制的费用可扣除范围增大。或可虚拟出部分费用,如将资产由公司借款给个人买下,由公司租赁个人资产,无形增加租赁费用。或利用委托收付款等方式。19、利用金融工具法操作方法:利用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工具进行难以控制未来价格的交易。将交易时价格控制在低水平,交易后成为金融工具的投资收益,避免部分流转税。20、集团化操作操作方法:利用集团化操作,达到国家批准的部分集团化统一纳税公司的操作模式的目的。将集团内各公司的费用平衡分配,达到统筹纳税的目的。21、其他如:如借款变成收到其他公司的定金处理。将利息产生的税金避掉。等等不一而足。看完上面的21种方法,别说我教你做假帐,我教你的是了解这些假账手法,但真诚地建议你不要去做假账,道理很简单,就是如果你做了,只是暂时可能不出问题,事后被抽查出来是尽早的事情。会计人员是很少主动愿意做假账的,很多都是公司领导或者财务负责人授意的,当然出发点是为了公司,比如想避税啊,想粉饰报表啊。其实真正的账务高手,都是业务筹划高手,而不是盲目地去做假账。因此,如果你遇到逼你做假账的公司领导,我建议你与他一起将公司的业务流程梳理一遍,从公司业务运作中寻找到合理的方法去达到他想要的财务结果。
会计造假的方式包括设置两套账,也就是经常所说的账外账,还有就是不属于企业的经济业务纳入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这两种最常见,还有就是随意篡改财务数据,从而掩盖真实财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