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说说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边界到底怎么界定?这个问题,对于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什么叫广义的财务管理?现在有一笔钱要投出去,我需要知道被投资方拿到这个钱以后把钱用到哪儿去了,这需要财务会计给我提供答案。同时,我还需要知道,这些钱有没有可能投到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价值的地方。这个问题需要管理会计来回答。所以说,广义的财务管理是涵盖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站在宏观的角度看财务管理,包含了资金的运动及其信息。资金运动本身是一个实物流动,但同时资金运动要产生信息流。管理会计是就对信息流进行确认、计量、整合、分析、报告,而不会太多地涉及资金的实物流。狭义的财务管理,就是仅限于对于资金实物流的管理。但在实务中,无法把资金的实物流和信息流截然分开,就像无法把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截然分开一样。从实务角度来说,所有的信息都需要整合在一块,需要做一个整合判断。这就给决策带来了困难。如果仅仅是站在一个维度、一个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判断,很有可能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非常不全面的,是挂一漏万的。因此,至少要在对相当多的学科综合研究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这个问题的一个看法。因此,管理会计是企业整体管理系统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管理会计是一种理念和工具,管理会计的手,是各部门自己的手,不是别人的手,手伸得长,是给各级部门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撑的,而不是把别人的权力给抓过来。如果能这么理解,管理会计的手伸得越长,相关部门应该越高兴,因为管理会计给这些部门提供了相关的决策支持,使他们做决策的时候更有信心。而从管理活动过程看,预算管理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从信息体系的呈现方式看,预算具有较强的整合协同能力,可以有效整合业务信息、财务信息等信息体系。首先,从管理活动过程看,预算管理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预算管理都有与之匹配的环节。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企业管理活动的过程,预算管理的环节,就是企业管理的环节。这正是现在企业为什么要引入预算管理的根本原因。其次,从信息体系的呈现方式看,预算具有较强的整合协同能力,可以有效整合业务信息、财务信息等信息体系。用于预算管理的各种预算表格,可以成为管理会计所提供的决策信息的呈现形式。一方面,可以按照管理活动过程提供基于因果关系的预算制定、预算执行差异与控制、预算评价与考核的报告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按照管理活动主体提供基于因果关系的预算制定、预算执行差异与控制、预算评价与考核的分部报告体系。在以管理活动环节和管理主体所形成的两个报告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按因果关系链形成原因报告体系,以此支持相应的决策结论,在原因报告体系中则可以运用合适的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生成原因信息,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此,预算可以作为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或者管理会计信息体系的有力抓手,进而助推我国管理会计的深入应用。
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普遍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其根源在于理论界对于预算执行控制也缺乏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工具。财政部发布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0号预算管理征求意见稿,以8条的篇幅,将预算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其对应的控制方式分别为预算编制、以资金审批为核心的控制(涉及资金支出的事项)和预算分析(不涉及资金支出的事项)。正式稿(财会〔2017〕24号)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幅压缩,明确预算控制包括预算分解、过程监督和差异分析。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过程监督,指引除要求企业建立授权控制制度外,并未提出其他控制方式和手段。在实务中,很多企业基于授权审批的预算控制理念,把预算控制异化为资金审批和费用控制,认为只要超预算一分钱都不行,就是预算控制水平高的表现。但是,这种费控的预算控制方式背离了预算指导和促进业务的核心原则,会加大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隔阂,降低管理效率;严重的,还会削弱业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正确的预算控制观,对发挥全面预算承接战略、指导业务活动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实务工作,对预算控制方式进行了总结,沿用预算管理应用指引的大控制概念,将预算控制概括为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其控制定位分别为控标准、控过程(业务)和控结果(财务)。从控制的效果看,越往前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效果也越大。注:上图中打勾者为管理会计应用指引涉及内容。1、事前控标准事前控标准,就是强调预算编制要基于业务假设条件和业务计划,并且针对预算科目制定明确的业务、技术和财务标准。对于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还可以通过滚动预算来定期修正预算内容。事先明确的绩效考核方案也是一种事前的控制方式,能够通过激励约束机制来引导业务人员的日常行为。2、事中控过程事中控过程,就是强调预算控制要与业务管理和风控管理相融合,对先导性的业务、过程类指标进行持续的过程控制,从而实现对滞后性的财务、结果类指标的控制。一个有效的预算预警体系应当与基于先导性的业务和过程类指标的。实务中,预算执行控制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除了收入、利润、费用等财务指标和目标值外,通常缺乏系统的业务和过程指标及目标值。这就导致预算执行控制阶段无从下手,而只能退而求其次进行事后的财务审批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执行控制才是预算管理的核心。只有清楚了将来希望怎么控,
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包括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和其他领域共8大领域。
根据2014年10月份出台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将建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
2016年6月,财政部发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以下简称《基本指引》);2017年9月,发布《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应用指引。
2018年2月,印发《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2号———零基预算》等7项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了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和其他领域共8大领域管理会计应用指引。
管理会计师备考方式:
1、网课:查漏补缺
大部分同学会说,网课看起来很“枯燥”,一个是时间长度,还有一个可能是由于基础考试,老师讲的进本上都是书上的知识点,有一种回到大学校园的感觉。
大部分同学都没坚持下来,其实网课很重要,因为老师一定会把所有的知识点给讲一遍,而这些知识点肯定是有一部分我们自己读书漏掉的。
所以,考试之前一定要刷两边网课,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2、教材:书越读越厚,标签越贴越少
认真读教材,并将知识体系化,做到点面结合,重点问题一定要吃透。这一次考试增加了多选题,强化了考题的理解和各个章节信息之间的统一考察。
中级管理会计考试各章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孤立地学习每一章的知识,掌握的只能是支离破碎的税收原理和税收制度,很难应付综合性越来越强的考试。
一定要把知识系统化、形成网络化、立体化知识体系,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其前提是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各税种的差异和共同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熟读教材之际,一定要做好侧重点,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排查,看是否已经掌握。书越读越厚,标签越贴越少,这样才是正确的。
3、题库:刷题百变,答案自现
每次考试都必不可少的就是刷题,刷题,刷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知识掌握的测验,同时也有助于把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
一、性质不同
1、预测,就是财务工作者根据企业过去一段时期财务活动的资料,结合企业现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各种变化因素,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以及结合主观判断,来预测企业未来财务状况。
2、预算是反映企业在预算期内全部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以及由此预计的现金收支所产生的结果的预算。
二、做出的时间点不同
1、预测一般在经济事项已开展一段时间后再做出,是半路出家、后端覆盖。
2、预算往往在一项经济业务开展之前就要做出,它是零起点、全覆盖。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1、两者的最终目标一致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共同服务于企业管理的目的,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财务会计具有反映和控制的职能,会计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内部控制的方法;管理会计直接为企业的管理服务。
2、两者在方法上相互补充
管理会计的方法主要是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考核;财务会计的方法主要是核算、分析和检查。管理会计利用财务会计核算、分析方面的优势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财务会计则利用管理会计的先进方法简化会计核算,强化会计分析和检查,提供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