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一、考试目标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 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 施建议,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 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 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将 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 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1.信息技术专业知识(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掌握与初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2)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2)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及教学方法。(3)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知识。(4)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众的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2017年6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 )。
A.《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C.《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D.《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
2.2016年12月21日,某第三方支付平台正式推出,某第三方支,用户发、抢红包必须满足地理位置定位及实景扫描两个条件,实景红包相比传统的红包,更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这个功能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
A.多媒体技术 B.机器翻译技术 C.增强现实技术 D.语音识别技术
3.程序流程图如图所示,在运行时依次输入3,-7,2,所得的结果是( )。
A.-7 B.-2 C.3 D.5
4.Word 2010我文档,若出现:“第X页 第Y页”页码格式效果,应使用的选项卡的名称是( )。
A.插入 B.引用 C.开始 D.页面布局
5.缺
6.据新华社电,2017年9月19日农业银行正式推出ATM“刷脸取款”,用户点击界面的“刷脸取款”后,ATM机开始人脸识别,接着根据界面的提示进行操作,整个过程不到20秒,就可以成功取款了。这个功能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
A.多媒体技术 B.机器翻译技术 C.虚拟现实技术 D.模式识别技术
7.李明在统计某月份商品价格时,平均价格一栏的计算结果出现如图所示的错误,可能的原因是( )。
A.平均函数的函数名错误B.平均函数的数据区域不正确C.单元格区域B2:D2中的数值为左对齐D.单元格区域B2:D2中的数值为文本
8.缺
9.用Photoshop制作一张图片,其效果和相应的图层面板如图9所示,郁金香图层的部分内容透过键盘图层显示出来,实现该效果需要( )。
图暂无
A.隐藏图层 B.使用图层蒙版
C.使用魔棒工具 D.调整图层不透明度
10.李明在统计某月份商品价格时,平均价格一栏的计算结果出现如图10所示的错误,可能的原因是( )。
A.平均函数的函数名错误
B.平均函数的数据区域不正确
C.单元格区域B2:D2中的数值为左对齐
D.单元格区域B2:D2的格式设置为“文本”
11-12缺
14.将十六进制10A.C转换成二进制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100001010.11 B.10101010.11
C.101010101100 D.1000010101100
15.下列属于计算机网络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设备的是( )。
A.网卡 B.交换机
C.路由器 D.中继器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根据以下图片内容判断其属于操作系统的哪种文件目录管理方式,并简述该方式的优点。
图片暂无
17.为了传输文件方便,小光用直连的方式将做好的双绞线直接接在安装了Windows系统的计算机的网卡上,结果发现两台计算机没有连通,不能传输文件,请帮助小光从硬件连接和软件配置两方面简要分析可能的原因(各列举2个原因)。
18.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不同特质的同学分组。请简要回答异质分组的“异”指的是什么,这样分组的好处是什么?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9.案例:
在《制作多媒体作品》一课的教学中,针对整节课涉及的操作技能,蒋老师和秦老师采用了两种不同方法:
蒋老师鼓励同学把其中的关键步骤串编成小口诀进行总结,同学们积极踊跃,兴致盎然,有一组同学串编的口诀朗朗上口“插入按钮点进来,相应文件迅捷按,选中目标点确定,画面声小音齐并茂”,这样,同学们非常清晰地记住了播入声音,图片、视频的关键步骤。
秦老师则展示了一张图表请同学们完成,如图所示:同样,对于操作步骤,同学们也掌握得非常扎实。
表1插入图片、声音、视频步骤。
①点击“插入”菜单→②→③→④点击“插入”按钮,随后蒋老师和秦老师再检查同学们提交的自拟主体多媒体作品时,发现很多作品存在页面布局不合理,插入图片与主题不相关等问题。
课后,两位老师交流了学生作品情况后,开始对教学进行反思,他们对各自使用的总结方法给予了肯定,但看到学生作品问题都觉得本节课教学有待改进。
(1)这两个教学片段属于课堂教学的什么环节?分别说说蒋老师与秦老师的教学方法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针对学生作品的问题请你给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20.在“WPS 演示文档”单元的学习中,“插入图形”是其中的重要一课。王老师采用“古诗配画”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同学们完成一首古诗的录入,并配上相应插图,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三个学习任务,王老师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进行一次“自我追问”;三个任务完成后,再进行“整体性反问”,如表所示。同学们完成作品后,王老师展示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和有待改进的作品的修改建议,最后帮助同学们对知识要点与学习过程进行梳理。
(1)同学们的“自我追问”与王老师展示作品属于何种评价,分别对教学起到什么作用?
(2)对比同学们的“自我追问”,请说明“整体性反问”的目的是什么?
四、教学设计题(35分)
21.①随着因特网和手机的普及,电子邮件、QQ、微博等软件工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的交流方式。②本节课涉及的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网络交流》一节,内容包括电子邮件、在线及时交流、网络新媒介三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电子邮件的相关知识;学生正确书写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掌握因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方法;体会QQ在群体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且大多数有QQ聊天经历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用时:1课时(45分钟)
(1)编写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利用QQ在线交流工具所具有的群聊共享文件等群功能,设计小组在线合作学习活动。
2018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知识点分析
通过对2018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考情的分析,总结出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并提供了该模块的相关考试试题,希望能帮助考生抓住考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一、考情分析
通过对2018年3月11日全国统考教师资格《信息技术》初中、高中试卷分析得出:信息与信息技术主要考点是信息及其特征。
二、2018上半年考题及解析
1.请阅读下面素材,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其中体现出信息的哪些特征。
1.【参考答案】
(1)信息的普遍性。周瑜的书信、梦话、醒来时与人的对话,都传达了蔡瑁和张允与东吴“勾结”的信息,说明信息具有普遍性。
(2)信息的载体依附性。蒋干趁周瑜醉酒,看到周瑜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起床偷看,却发现是周瑜与蔡瑁、张允的往来书信,梦话、与人的对话,得知了蔡瑁、张允“勾结”东吴的信息,说明信息是依附于载体的。
(3)信息的价值性。蒋干是曹操的谋事,向曹操请命,去说服周瑜投降,周瑜使用假信反间曹操与蔡、张二将的关系,并故意假装醉酒,让蒋干看到此书信,对于蒋干来说,虽未说动周瑜投降,却得知了这样有“价值”的信息,说明信息具有价值性。
(4)信息的传递性。蒋干偷看书信内容,趁周瑜睡着,潜出营帐,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曹操,说明信息具有传递性。
(5)信息的真伪性。周瑜利用假信,让曹操误以为周瑜和蔡瑁、张允勾结东吴,杀掉了蔡瑁、张允两个大将,说明信息具有真伪。
三、考点分析
考点一: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的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传递性、真伪性。
普遍性: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信息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注释】
上课的铃声,交通的红绿灯等均是信息。
载体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
【注释】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如:交通信息既可通过信号灯传递,也可以通过警察的手势来传递。
价值性:信息本身是有价值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一是精神上的满足,二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注释】
学习材料、娱乐信息满足精神需求;通过获取有效的供销信息提高产品流通效率满足物质需求。
【知识扩展】
价值的绝对性:对于社会来讲,某一信息具有统一价值的绝对性,因为信息本身揭示事物和反映事物的程度是一定的,社会认可信息的基础条件也是一定的。
价值的相对性:由于具体的信息接受者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不同,某一信息对于不同的信息接受者又具有不同的价值。这句话反映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比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信息具有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信息具有生命周期,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信息的效用以信息价值为前提,信息需要不断更新。
【注释】
比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案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主题只有七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及。报告上写着:中国将出兵朝鲜。
此案例既体现了信息的价值性,又体现了时效性。
共享性:信息本身可传递,具有扩散性,它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注释】
萧伯纳著名的“苹果理论”。其主要思想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传递性: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信息都具有可传递性。
【注释】
古人把身边发生的事情用文字记在竹简或纸上,可以传给其他人阅读,流传至今,现代人就可以从中了解有关的史实。
真伪性:信息有真伪之分,而衡量信息准确与否的标准是信息客观反映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程度。
【注释】
“空城计”体现信息的真伪性。
传递性与共享性:传递性主要是说信息从一处传到另一处,位置不同;共享性主要是说可以很多人都拥有这条信息,例如:语文老师通过群聊探讨授课经验,这句话即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性又体现了信息的共享性。
【知识扩展】
谚语与信息的特征:
(1)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价值性)
(2)一传十,十传百。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传递性)
(3)红灯停,绿灯行。(载体依附性)
(4)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共享性)
(5)三人成虎。(真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