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试流程
面试的主要流程为:抽签、抽题、备课、结构化问答、试讲、答辩等。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进场展示环节中的结构化问答、试讲、答辩了。那么这三个环节到底是什么呢?结构化问答期间考生需要回答两道考官从题本中随机抽取的问题;试讲环节为情境模拟,考生需要根据所抽取的题目进行模拟教学;最后的答辩题目比较灵活,一般考官会针对考生试讲内容等进行随机提问。
二、内容剖析
1.教材介绍
化学学科的试讲题目选自不同版本的教材,初中化学教材的版本相对比高中化学教材的版本复杂一些,初中教材主要有人教版、沪教版、鲁教版、仁爱版、科粤版,虽然版本复杂,但是只是不同版本之间的课程顺序略有出入,所以小伙伴们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版本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呦~
高中试讲题目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科教版等版本,每个版本都有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等不同的版本,在这里图图要来划重点了:高中试讲题目大部分选自必修教材,所以还没充分准备的小伙伴们,你们的复习方向明确了呦~
2.题签介绍
题签包含题目、内容、和基本要求三个部分,抽到题签之后小伙伴们一定要重点查看题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部分,教师资格证的试讲为片段教学,小伙伴们只需要讲授内容中要求的内容即可。同时在讲授过程中需要满足基本要求中标注的要求条件。
3.常考篇目介绍
中学常考篇目:
氧气的性质、氧气的制取、水的电解、二氧化碳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金属的化学性质、溶解度、酸/碱的化学性质、生活中常见的盐等篇目均为常考篇目。
高中常考篇目: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硅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制取、铝的化学性质、离子键、共价键、甲烷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苯的化学性质、盖斯定律、原电池等篇目均为常考篇目。
三、备考指导
1.考前:提前准备,梳理教材
面试前,准备一本教材是必须的,而不是只从网上下载单独一课的内容。因为你只有了解整本教材的结构,对于这本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才能够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同时也有助于小伙伴们了解学情,设计教学更加有理有据。
2.备考:把握时间,合理分配
试讲内容要重难点突出,内容透彻,多设置互动环节。试讲一定要讲解完整,包括五个环节也是需要完整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时间,时间过短会让自己的内容没有深化,时间过长会超时被迫停止。
3.考中:礼貌自信,展现自我
说话的声音要洪亮,音调适当压低一些,这样显得比较有自信。讲课时手势不要太多,注意克服一些口头语和小动作。例如平时想不起词时喜欢说“然后呢……”、或者出现目光向上的动作,考试中一定要注意克服此类口头禅和小动作。
四、高分秘籍
1.学生主体、注重引导
面试过程中教师的外在形象十分重要,但是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更加重要。因此在试讲中必须要突出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一定要在适当的环节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同时,引导的问题需要注意难度、有效性与递进性的结合,切忌盲目的引导。
2.巧设实验、辅助教学
化学教学中会出现很多的实验内容,包括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多媒体模拟实验等,如何巧妙地设计实验环节是一名合格化学教师的必修课。小伙伴们需要注意:抽到的内容如果涉及学生实验,需要在试讲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由于考场并没有真实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对学生模拟实验的巡视指导来体现教师的引导性以及情景的真实性;如果涉及教师演示实验,需要在试讲中模拟实验,由于考场并没有配备实验仪器,所以需要教师通过一边动手模拟、一边语言辅助的形式来增加模式演示实验的真实性;如果涉及多媒体模拟实验,需要教师进行模拟播放多媒体实验的操作,由于考场的多媒体设备并不能正常使用,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实验的内容来增加真实性,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复述实验内容、教师转述的方式来增加真实性。
3.板书新颖、语言规范
板书和化学用语是最能体现老师基本素质的内容,在板书设计过程中需要将板书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同时板书设计需要突出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尽量新颖,生动活泼的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化学用语方面需要语言规范,有条理性,并通过试讲的语言让考官很明确的感知教学的重难点。与其他学科相比,化学学科更加需要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性,例如方程式的读法中“+”读作“和”,“=”读作“生成”。
以上就是关于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化学学科面试分析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哦!
【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考题回顾【多版本】 1、木兰诗 2.沁园春雪 3.散步 4.陋室铭 5.天净沙秋思 6.《春》仿写比喻句 7.望月 8.范进中举 9.最后一课 10.《陋室铭》 11.石壕吏 12.水调歌头 13.杜甫望岳 14.河中石兽 15.我微笑着走近你 16.我的叔叔于勒 17.行路难 18.苏州园林 19.少年正是读书时 二、考题解析【例如:《行路难》】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板书标题)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3.教师解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三)小结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3.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四)作业 课后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答案】 对于《行路难》这一课,我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为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了解李白生平和作品风格。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会多次引导大家诵读本首诗歌。《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领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安排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学生便能够从中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最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2.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脍炙人口的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去实现理想的佳句,意思是: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破”“挂”二字极富气势,传神地表达了作者不因一时之失意而气馁,而是极为乐观,对自己的仕途理想充满信心。 以上几点都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希望能够和学生分享,也希望学生能从中受到陶冶和启发。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形成原电池的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原电池的概念【难点】用己经学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条件和装置三、教学过程(一)实验展示,激趣导入【探究1】 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注意两块金属片不要相接触,下同)请记录现象。铜片: 无明显变化锌片: 表面产生气泡【探究2】 首先将两根导线连接在一起,观察铜片表面有无变化;然后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请记录现象。电流计: 指针偏转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锌片: 溶解结论:有电流产生【讲解】原电池的定义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二)知识升华,探究新知【多媒体演示】演示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分析讲解该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各电极的反应类型。【观察】动画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方向、H+的移动方向、气泡产生的位置。【回答】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提问】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回答】氢气【提问】氢元素原来以什么形式存在?【回答】来源于硫酸电离出的H+副板书:我们再从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2H+→H2【提问】硫酸电离出的H+如何转化为H2,?是得到电子还是失去电子?【回答】得到电子【提问】既然是得电子,那么得到的电子是谁提供的呢?是锌还是铜呢?【回答】锌提供的可能锌表面的电子流到了铜片上被溶液中的H+ 得到后产生H2。【提问】大家思考一下有没有可能是铜提供的?如果不是铜,理由如何?【回答】如果可能是铜与硫酸反应,Cu失去电子给了H+;(实验中溶液没有变成蓝色)【提问】电子从何而来?电子是从溶液传递还是锌片与铜片的接触点传递的呢?【回答】是接触点传递的。【讲述】如果有电子的移动就应该会有电流,那电流时如何产生的呢?【讲述】在这个装置中锌片失去电子、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传递给铜片,溶液中的H+在铜片的表面得到电子变成氢气,该装置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外电路产生了电流,电子由Zn片流出,产生了电能。这是两个电极反应我们称之为半反应,大家想一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我们将得电子的反应称之为什么反应啊?失去电子的反应称之为什么反应啊?原电池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这两个半反应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