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模拟题

feion1992024-07-24  0

教资考试笔试试题:幼儿《综合素质》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的法定起始年龄是( )。A.五或六周岁 B.六或七周岁C.七或八周岁 D.未作确定2.我国幼儿园在每年的( )招生。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3.《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认定,学校对学生安全负有的职责是( )。A.教育、教学和监护 B.教育、管理和保护C.教育、教学和监管 D.教育、监管和救护4.根据有关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 )。A.单独设班 B.随班就读C.混合编班 D.均分到班5.下列情形中,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不能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的是(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B.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C.与同事相处不够融洽的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猎考网解析:1.【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对人学年龄的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人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故本题选B。2.【答案】C【解析】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幼儿园每年秋季招生,平时如有缺额,可随时补招。故本题选C。3.【答案】B【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应当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内容和预防措施。故本题选B。4.【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故本题选B。5.【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故本题选C。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2021年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

1.为了要记住“电视--服装”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电视里正在播放服装广告”这样的联系,运用( )学习策略。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2.一位老人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当他走到村头时,触景生情,想起了童年往事,这个例子主要说明( )。

A.痕迹衰退对于回忆的影响

B.倒摄抑制对于回忆的影响

C.提取线索对于回忆的影响

D.动机性遗忘对于回忆的影响

3.学习拉丁语有利于改善记忆力,学习数学有利于提高推理能力,持有这种观点的迁移理论是( )。

A.概括化理论 B.相同要素说

C.形式训练说 D.认知迁移理论

4.学生对学业成就本身的追求有关,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和要求,如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探究心向等属于动力机制中的( )。

A.推力因素 B.压力因素 C.拉力因素 D.动力因素

5.根据成就动机理论,针对避免失败者适合采取的教学方式( )。

A.安排竞争的学习情境

B.严格评定学习分数

C.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学习情境

D.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

6.学习了“苹果”“草莓”等概念后,再学习“核桃”的概念,原有概念不能解释新的概念,于是我们建立起了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果实”来标志这些事物,这属于( )。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一般迁移

7.要外出购买的东西很多: 盐、葡萄、蒜、苹果、胡萝卜、橘子、胡椒、豌豆、辣椒粉、姜,可以将它们分别归在“水果”“蔬菜”与“佐料”等概念下,再分门别类地记忆,这属于( )。

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8.我们用眼睛去看,知道它有红红的颜色,圆圆的形状,这里的红、圆说的是( )。

A.感觉 B.知觉 C.错觉 D.肤觉

9.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和朋友散步时,突然问他:“38乘以16等于多少?”他在进行心算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停住脚步,这体现了注意的( )外部表现。

A.适应性动作的出现 B.无关动作停止

C.呼吸缓慢 D.注意的分配

10.进入极其轰鸣的车间,刚开始时会感到嘈杂烦躁,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感到及其轰鸣声的轻度好像减弱了,这是感觉的( )规律。

A.感觉对比 B.感觉后效

C.感觉适应 D.联觉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

选项A,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

选项B,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

选项C,组织是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组织策略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选项D,元认知策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策略,也就是说,个体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及其情感体验。

题干中强调两个词之间增加一些联系,人为的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联想,体现了精加工策略,故本题选B。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遗忘原因。

选项A,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代表人物:巴甫洛夫,该学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主要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选项B,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选项C,提取失败说(线索依赖理论),代表人物:图尔文。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遗忘是因为于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选项D,动机说(压抑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日常生活中,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就是动机说的体现。

题干中强调回到村口才想起来,找到线索后才想起来,故本题选D。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迁移理论。

选项A,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选项B,桑代克在1901年的“形状知觉”实验中证实了共同要素说。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他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其后伍德沃斯把共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成分说,即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选项C,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选项D,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题干中强调能力的练习与训练,故本题选C。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三种动力机制,学习动机包括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

选项A,推力因素与学生对学业成就本身的追求有关,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和要求(如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探究心向等),对学习起推动作用。

选项B,压力因素与客观现实环境对学生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有关,对学习起强迫作用。

选项C,拉力因素与学习的外在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有关,对学习起引诱作用。

选项D,干扰选项。

题干中强调的是学生对于学习本身的追求,因此选A。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就动机理论。

选项A,安排竞争的情境适合追求成功者。

选项B,严格评定学习分数适合追求成功者。

选项C,避免失败型学生害怕失败,因此在教学中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其避免失败,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

选项D,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适合追求成功者。

综上所述,因此选C。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迁移的分类。

选项A,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选项B,顺应性迁移是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选项C,重组性迁移: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选项D,一般迁移又称普遍迁移和非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题干中原有概念不能解释新的概念,明显建立了一个更高一级的新的科学概念“果实”,认知结构发生了改变,因此选B。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的分类。

选项A,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便于理解和记忆。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和表格,以及归类等。

选项B,精加工策略通过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方法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等。

选项C,复述策略为了促进工作记忆中信息的保持,对信息进行重复记忆。常用的方法有划线、圈点、批注、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等。

选项D,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具体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习工具利用策略和人力资源利用策略。

题干中强调的是对物品的归类,因此选A。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觉的定义。感觉是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个别属性的反应。这里的红、圆就是该事物的个别属性。

选项A,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选项B,知觉是直接作用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选项C,错觉是人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某种固定倾向、不符合事物本身特征受到的歪曲的知觉。

选项D肤觉指的是皮肤上的感觉。

题干中的红红的、圆圆的强调的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因此本题选A。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的外部表现一共有三个分别是:适应性动作的出现、无关动作的停止、呼吸变的轻微缓慢。

选项A,适应性动作的出现指的是人在注意时会出现相应的行为如举目凝视、侧耳倾听、凝神沉思。

选项B,无关动作停止指的是人注意紧张时,外部动作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一切多余的动作都会停止下来。

选项C,呼吸变的缓慢指的是人在注意紧张时呼吸会变的轻微而缓慢。

选项D,不属于注意的外部表现。

题干中朋友在进行心算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停住脚步,是一种无关动作停止的表现,因此本题选B。

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感觉的一般规律。

选项A,感觉对比是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器官,使感受器官发生变化的现象。题目中只有一个刺激,因此不符合题意。

选项B,感觉后效,指的是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之为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题目并没有说刺激停止了,所以不符合题意。

选项C,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而题干中是由于轰鸣声持续作用在耳朵上,使得其听觉感受性降低。

选项D,联觉指的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综上所述,因此本题选C。

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幼儿对词汇的掌握中,最先掌握的是( )。

A.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其他词汇

2.下列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

A.望梅止渴 B.闻虎色变 C.画饼充饥 D.遇火缩手

3.儿童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是( )。

A记忆力 B想象力 C思维能力 D创造力

4.制定学前教育目标应遵循的依据不包括( )。

A.发达国家教育目标 B.我国教育方针

C.社会发展的需求 D.学前儿童发展的需求

5.一名幼儿教师想要粗略地掌握全班幼儿的游戏情况,应当选择的合适的观察方法是( )。

A.扫描法 B.定点法 C.定人法 D.定时法

6.“谁不知道,如果我们像喂养7岁儿童那样喂养幼儿的话,那么原来对7岁儿童起良好作用的影响,对另一年龄的儿童会产生最有害的反作用。”这句话体现的是( )。

A.机械学习理论 B.关键期学习理论

C.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7.艺术能够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它具有( )。

A.发挥想象的功能 B.自由表达的功能 C.审美熏陶的功能 D.情感教育的功能

8.关注幼儿的内心体验和情绪情感,注重营造安全温馨的环境,这属于( )。

A物质环境创设 B.精神环境创设 C.室内环境创设 D.生活环境创设

9.幼儿的情绪障碍治疗中,系统脱敏法( )。

A.儿童恐惧症 B.儿童自闭症 C.儿童多动症 D.儿童抑郁症

10.将课程评价的结果作为新一轮教学方案调整和规划的起点,这符合幼儿园课程评价标准中的( )。

A.有利于改进和发展课程 B.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C.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D.要科学有效

二、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幼儿园课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阐述。

12.简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职责。

三、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13.为什么要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请结合实例分别说明。

四、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4.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有一天午餐后唐教师带领幼儿户外散步,老师边走一边与幼儿交流,以下是老师与幼儿交流的话语:

这朵花快死掉了,我们有办法救它吗?

草丛里有什么昆虫?你们去找一找。

为什么这片树叶比我的手掌要大,这片比我的指甲还要小呢?

踩一踩,这里的土怎么松松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请结合材料分析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以及如何将教育融入幼儿园日常生活之中。

15.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活动区有一小筐玻璃珠、几个碗和一把筷子,老师的预设目标是让幼儿用筷子把玻璃珠夹到碗里。几个男孩分别把碗倒扣过来,各自用手把玻璃珠摆到自己碗底的小口里,小心翼翼地累起来,比赛谁放的珠子多。结果不小心散落到了地上,老师看见后立即阻止,要幼儿用筷子夹珠子。幼儿没夹几下,便感到无趣,离开了活动区。

请运用相关理论从幼儿学习与发展、教师介人与干预分析此案例教师的行为。

五、活动设计题。(共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16.请围绕“春天”,为大班幼儿设计主题活动,应包括3个子活动。

要求:

(1)写出主题活动的总目标。(8分)

(2)采用诗歌“春风”(见下面所附诗歌)设计一个具体的语言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名称、目标、准备和主要环节。(14分)

(3)写出另外两个子活动的概要,包括名称、目标。(每个活动4分,共8分)

附:诗歌

春风

春风一吹,芽儿萌发。

吹绿了柳树,吹红了山茶,

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

吹得小雨轻轻地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9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