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考题回顾【多版本】 1、木兰诗 2.沁园春雪 3.散步 4.陋室铭 5.天净沙秋思 6.《春》仿写比喻句 7.望月 8.范进中举 9.最后一课 10.《陋室铭》 11.石壕吏 12.水调歌头 13.杜甫望岳 14.河中石兽 15.我微笑着走近你 16.我的叔叔于勒 17.行路难 18.苏州园林 19.少年正是读书时 二、考题解析【例如:《行路难》】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板书标题)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3.教师解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三)小结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3.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四)作业 课后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答案】 对于《行路难》这一课,我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为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了解李白生平和作品风格。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会多次引导大家诵读本首诗歌。《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领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安排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学生便能够从中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最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2.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脍炙人口的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去实现理想的佳句,意思是: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破”“挂”二字极富气势,传神地表达了作者不因一时之失意而气馁,而是极为乐观,对自己的仕途理想充满信心。 以上几点都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希望能够和学生分享,也希望学生能从中受到陶冶和启发。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小池》原文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小池》教案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小池》教学反思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