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晶体

feion1992024-07-24  0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中)参考答案与解析

【来源于网络】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参考答案】

(1)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②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缓慢增加;③T<24℃时,相同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T>24℃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2)①结果及变化趋势简洁明了。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等特点。统计图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比较;②便于理解数据关系。可直观展示统计信息变化规律,便于知识挖掘和直观感受信息结果。

22.【参考答案】

(1)概念形成策略的一般步骤为: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

呈现实例:利用教材中红磷的燃烧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两个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再利用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实验探究,发现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得出相矛盾的结论,分析原因是因为有气体生成,且为开放的空间,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确认概念:动画展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确认概念。

强化练习:呈现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发展思维技巧:通过例题讲解判断质量守恒的方法。如: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质量不变等。

(2)概念同化,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概念图策略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够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中构建“概念图”的具体策略是:设计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衔接知识、疏通思路;组织概念网络,促进新旧知识同化;反思评价,修正、发展知识结构;变式练习应用概念,强化理解。概念图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化学知识认知结构,从而使其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由“学会”转为“会学”。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参考答案】

(1)正确答案为D。

(2)学生选错可能是因为:

①没有认识到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不足时,会导致装置内氧气不能全部消耗,因此使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①不正确。

②没能准确的分析没有塞紧瓶塞造成的后果,也就没能分析得到若未塞紧瓶塞,实验装置漏气,会使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②不正确;

③没能分析清楚实验前若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造成的后果,因为弹簧夹没有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大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③不正确;

④分析时,没能清楚插入燃烧匙太慢的后果,也就没有意识到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④不正确;

以上即为学生选择错误的可能原因。

(3)通过本道题,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有:

①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大约为五分之一;

②进行该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比如必须保证红磷过来以保证氧气消耗完全,为了避免集气瓶中气体逸出,操作必须要快一些;

③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判断压强的变化情况,同时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学习到的技能如下:

①实验仪器的组装与气密性检验技能;

②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本实验操作,比如红磷的点燃操作、弹簧夹的使用等;

③实验探究与质疑能力,能够根据实验自主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并且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经过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之后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

24.【参考答案】

(1)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步,该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此外,改部分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实验1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是对比方法的引导;实验2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是知识的铺垫。这样可以降低探究的难度。实验3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以上实验探究过程中才用了实验、对比、分析、归纳、抽象等科学方法。

(3)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

教师在讲授时并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将分子的性质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从而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同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由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25.【参考答案】

(1)第一、【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建立教学逻辑体系。首先,通过【实验9-5】和【实验9-6】来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结合实验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然后,结合【实验9-6】中硝酸钾晶体的析出介绍了结晶现象。最后,结合【实验9-5】【实验9-6】,总结了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

第二、【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其中【实验9-5】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而【】实验9-6】能够说明温度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影响。

第三、实验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探究理念,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理解其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加强对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

3.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中,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体会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较强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含义。

【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会有什么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不再溶解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实验9-5、9-6实验。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按照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

教师总结:结合上述实验现象,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师提问:请学生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对上述实验中溶液的状态试着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只有部分溶解,此时是饱和溶液。然后再加入15mL水,因为又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所以此时为不饱和溶液。

教师提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生回答: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①加入溶质;②降温;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①增加溶剂;②升温。

教师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

【答案】AC。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思考“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2020下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高中化学《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在中学的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连有小灯泡和电源的两个金属片插入不同溶液中,发现有的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有的则不能,哪些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呢?

【学生回答】氯化钠溶液,烧碱溶液,盐酸溶液……都可以使小灯泡发光。

【提出问题】为什么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一起来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以NaCl溶液为例,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导电?

【提出问题】NaCl晶体由哪些粒子构成?

【学生回答】Cl-和Na+。

【提出问题】NaCl晶体加入水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表示这一过程?

【学生回答】将NaCl加入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Cl-和Na+脱离NaCl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Na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

NaCl=Cl-+Na+

(教师结合上图、学生回答进行讲解,示意图可以通过大屏幕呈现或者让学生看教材也可以。)

2.酸、碱、盐的电离

【提出问题】根据NaCl的电离方程式,写出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的本质?

【学生回答】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

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HCl、HNO3、H2SO4都能电离出H+,因此,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提出问题】试着写出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的本质?

【学生回答】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OH-

Ca(OH)2=Ca2++2OH-

Ba(OH)2=Ba2++2OH-

KOH=K++OH-

NaOH、Ca(OH)2、Ba(OH)2、KOH都能电离出OH-,因此,从电离的角度认识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小组活动】列举常见的盐,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盐?

【学生回答】

小组回答①:根据CuSO4、NaNO3、MgCl2等的电离方程式,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错误答案,该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铵根离子当做金属阳离子对待。)

小组回答②:(NH4)2SO4、NH4Cl也是盐,但是电离出的阳离子不是金属阳离子。

小组回答③:盐能电离出的阳离子有金属阳离子、也有铵根离子,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酸根离子。

……

【教师总结】由此可知盐是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出问题】从电离的角度判断Na2SO4、Na2CO3、NaHCO3是不是盐,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如何书写?

解析:Na2SO4、Na2CO3、NaHCO3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SO42-

Na2CO3=2Na++CO32-

NaHCO3=Na++HCO32-

教师需要讲解NaHCO3属于酸式盐,电离时,电离成金属阳离子和酸式酸根离子。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思考NaHSO4的电离方程式该如何书写?酸式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有什么规律没有?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从电离的角度分析酸、碱、盐的组成。

【参考答案】

从电离的角度来看: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2.概念原理的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参考答案】

概念原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方法策略:

(1)突出证据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新概念。

(2)关注学生的原有认识,建立概念间的联系。

(3)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转变错误概念。

(4)抽象概念形象化,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

(5)优化推理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吃橘子时,岚岚说:“老师,你给我剥皮”,王老师大声说:“咱们来帮小橘子脱衣服吧,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小朋友们争着说:“好,我来!”大家争相动手起来。岚岚在模仿中学会了剥橘子皮。王老师的行为体现在善于()。

A.综合组织各领域教学内容

B.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物质环境

C.维护每一个幼儿的人格与权力

D.培养幼儿的初步生活自理适应力

2.活动课上,赵老师特意邀请几个平时不太合群的孩子表演“找朋友”,被邀请的孩子面带微笑与其他小朋友愉快的完成表演。赵老师的行为()。

A.恰当,教师应当培养幼儿遵守纪律习惯

B.不恰当,教师应当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C.恰当,教师应当关注每个幼儿发展

D.不恰当,教师应当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3.吃午饭时,孩子们抄抄囔囔,不能好好吃饭,李老师说:“咦,教室里怎么飞来这么多小蜜蜂,嗡嗡的好吵呀~快把他们请出去,别打扰我们吃饭”,孩子们听后变安静地吃饭。李老师的语言具有()。

A.教学性

B.趣味性

C.鼓励性

D.示范性

4.郑老师搜集矿泉水瓶、报纸、纸箱、塑料绳等材料,并改造成适合幼儿的教学材料,郑老师的行为是()。

A.环境创设的能力

B.随机教育的能力

C.教学反思的能力

D.教学生成的能力

5.明明午睡后又尿床,保育员张某不高兴的大声斥责:“你真烦,都大班了,还经常尿床,下次再尿床,就扔掉你的小鸡鸡!”小朋友们哄堂大笑,张某的做法()。

A.合法,教师有批评教育幼儿的法定权力

B.合法,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C.不合法,侵犯明明的隐私权

D.不合法,侵犯明明的名誉权

6.王某是某集团公司的老总,举办了一家民办幼儿园。下列关于王某举办幼儿园行为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幼儿园应依法接受监督

B.幼儿园可以以营利为目的

C.幼儿园应该维护幼儿合法权益

D.幼儿园可以自行决定收费标准

7、某幼儿园正在开展游戏活动,教师王某活动前反复提醒小朋友注意安全,活动中也一直在旁边组织、观察、保护,但是意外还是发生,小明在跳跃时摔伤手臂,王某马上将小明送到医院检查,经医生诊断,小明右手骨折。应对小明所受伤害承担责任的主体是(  )

A.幼儿园

B.教师王某

C.小明的监护人

D.幼儿园和小明的监护人

8、公办幼儿园教师张某多次申报职称未果,认为是幼儿园领导故意为难他。此后,张某经常迟到、早退,教学敷衍了事,园长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张某仍然我行我素,幼儿园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后将其解聘。该幼儿园做法(  )

A.正确,张某行为给教学造成损失

B.正确,应同时追究张某教育教学权

C.不正确,侵犯张某教育教学权

D.不正确,事业单位的人员不能解聘

9、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健康检查不合格的幼儿,可以拒绝其入园

B.幼儿一日活动组织应动静交替,以动为主

C.幼儿的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低于一小时

D.幼儿园可按年龄分别编班,也可混合编班

10、下列行为属于侵犯幼儿肖像权的是(  )

A.小红表现优异,幼儿园将其照片贴在宣传栏上

B.幼儿园网站上刊登小张在运动会上比赛照片

C.照相馆经过小明父母同意,将其照片摆在橱窗里

D.为发泄不满,小强将小明的照片当做投掷靶子   11、我国不少地方已形成为校车提供路权、路人自觉礼让校车良好风者。这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  )

A.家庭保护

B.社会保护

C.学校保护

D.司法保护

12、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下列关于学前教育发展任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办园体质

B.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

C.制定学制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

D.到2010年,有条件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13、华华在活动室不小心把膝盖摔破皮,华华妈妈投诉带班范老师,第二天园批评范老师,范老师憋了一肚子火,回班里训斥孩子们:“还不给我坐好!莫名其妙!”范老师的行为(  )

A.合理,表明她不掩饰自己情绪

B.合理,表明她善于转移负面情绪

C.不合理,表明她缺乏心理调适能力

D.不合理,表明她缺乏教学组织能力

14、兵兵动作比较迟缓,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跟他玩,因此兵兵变得越来越孤僻。对比,兵兵老师应该(  )

A.尊重其他幼儿交往选择

B.引导其他幼儿多与幼儿园交往

C.责怪其他幼儿不应该冷落兵兵

D.责令家长加强对兵兵动作训练

15、唐老师准备参加全市幼儿园教师基本技能大赛,因缺乏参赛经验,就去请常担任各类大赛评委谢老师,但被谢老师拒绝。谢老师的做法(  )

A.不流利同事间团结协作

B.促进唐老师自我发展

C.不注重同事的探索创新

D.维护比赛公正公平

16、夏老师教唱儿歌,可可总是唱错歌词,夏老师当全班幼儿的面,严肃对可可说“你怎么这么笨,脑子进水了啊!”小朋友们哄堂大哭。夏老师做法(  )

A.阻碍幼儿探究学习

B.破坏幼儿同伴关系

C.损害可可名誉

D.侮辱可可人格

17、古代社会中,对国王的称谓有很多,下列选项中,把国王尊称为“法老”的是(  )

A.古希腊

B.古罗马

C.古印度

D.古埃及

18、中国古代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性成就,深刻影响中国和世界文明进程。下列选择中,把这些发明传播到西方是(  )

A.来华的留学生

B.西方船舶冒险家

C.阿拉伯商人

D.派赴西方使者

19、人的身体里布满血管。下列关于人体血管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B.毛细血管是极细微血管,链接动脉静脉

C.动脉是将血液送到心室血管

D.静脉是引导血液流回心房血管   21、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物都可晶体状态存在,如水晶。下列物质中,不以晶体状态存在的是(  )

A.玻璃

B.钻石

C.盐

D.糖

22、下列音乐术语中表示“两个乐音之间的音高差距”是(  )

A.音域

B.音程

C.音调

D.音阶

23、数码相机出现是摄影技术重大进步,这与胶片相机有很多不同,下列关于两种相机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影像获取装置不同

B.影像记录方式不同

C.影像储存介质不同

D.影像呈现形式不同

24、通常认为《庄子》为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价值,唐代以后,人们文称这是(  )

A.《南华真经》

B.《无量寿经》

C.《道德经》

D.《华严经》

25、世界各国动画片常常以动物为主角。下列影片中猫的形像,属于中国创作的是(  )

A.《猫和老鼠》

B.《机器猫》

C.《黑猫警长》

D.《加菲猫》

26、下列选项中,关于word中“项目符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项目符号可以改变

B.项目符号只能是阿拉伯数字

C.项目符号可增强文档可读性

D.$和@都可定义为项目符号

27、在Potter point中,演示文稿基本组成单元是(  )

A.文本

B.图形

C.工作表

D.幻灯片

28、找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26、24、15、12、(  )、9”空缺处的数字,正确的是(  )

A.8

B.7

C.6

D.5

29、下列选项所表述内容,是含在“只有理解别人,才能被人理解”中的是(  )

A.除非被别人理解,否则没理解别人

B.只要理解别人,就被别人理解

C.没被别人理解,是因为没理解别人

D.要想被别人理解,就得去理解别人   30、材料:

分组活动时,姜老师正在辅导一部分小朋友跳绳。瑜瑜跑过来说:“姜老师,元元他们往滑梯上吐唾沫,不让我们滑。”姜老师抬起头来,果然看见几个男孩围着滑梯议论着什么,姜老师急忙走了过去,刚要开口,忽然听到元元嚷道:“快看,唾沫往下滑了”。姜老师把要说的话咽了下去,站到这群孩子背后。“真的在滑,就是太慢了。”恺恺头也不抬说。迪迪问:“唾沫为什么会滑下去呢?”“这个问题提的好,谁知道为什么呀?”姜老师插话,听见姜老师说话,几个男孩转过头,懵懂地看着姜老师。姜老师笑了笑说:“想一想……”见姜老师没批评他们,孩子们活跃起来。迪迪说:“我知道,因为滑梯是斜的,很光滑,唾沫像水一样,所以就滑下来了”。姜老师摸了摸迪迪的头说:“迪迪说的对。但是,你们往滑梯上吐唾沫,对不对呢?”“不对”“随地吐痰不对,往滑梯上吐也不对”“不讲卫生”。小朋友们抢着回答。那几个男孩说:“我们以后不随便吐了,咱们把滑梯擦干净吧”恺恺从口袋里拿出纸将滑梯上的唾沫擦干浄。

滑梯前又排起了队。

一个小女孩的玩具车刮倒一位老人,老人坐在地上与孩子家长理论,有人录下现场视频立即传至网上,不少人认为是碰瓷。老人被送医院检查后,确诊桡骨骨折,事实是老人并非碰瓷,还婉拒女孩家人更多的赔偿和照顾。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论说文。

要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9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