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feion1992024-07-24  3

文章结构考察的内容主要有:段落、层次、开头、结尾、统领(总领)、收束(总结)、伏笔(铺垫)、过渡、照应(呼应)等。文章从结构来看主要有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和解证关系。分析文章结构的技巧可以从关键句子、文体特征、重点词语、构成关系等入手。看关键句子,一是中心句,二是体现文章思路或结构的重要语句。如果文章或段落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并抓住中心句,这样就等于抓住了段落或篇章的“纲”。开头句子一般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等作用,结尾句子是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等作用,中间句子一般是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抓住了关键句子也就分清了文章结构。不同文体,结构不同,如新闻结构的五要素、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散文的线索、小说以及戏剧的情节结构等,都可以帮助我们从文章的体裁上快速找到分析结构的依据,进而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看重点词语,可以找关系词、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找出文章的结构就简单了。看构成关系,需要弄清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部分与部分、句与段、段与层、层与部分、点与线、线与面等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外部结构标志入手,特别要注意划分准确第一层次,不要大小层次混淆。

教资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如下:

【解题思路】

1. 审题:仔细分析题干和要求。

2. 抓首尾段:快速浏览,把握中心思想。

3. 找位置,标关键(核心):找到“概念”或“句子”所在位置,画出关键信息,联系上下文逐一分析,确定概念含义、分析概括句子的含义。

4. 组织语言,书写答案。

(1)分条缕析,序号标识。

(2)表达精炼,流畅。

(3)尽量用原文原句原词,少用自己语言,切忌不要过度发挥。

【解题技巧】

1. 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把握标点提示,尤其是冒号、破折号。

3. 关注逻辑词后面的内容,如首次、其次,而,但是等。

【真题解析】

材料节选:并非出于任何愚和的保守性。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所以它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的这种特点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问清晰的对应关系,虽然汉语词汇后来逐渐走上了复音化道路,但这种字词对应关系仍是整个汉语词汇系统的根基。

其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早在《论语》中就已出现“雅言”一词。指的就是当时的“普通话”。

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并不具备精确的表音功能,这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文化的统一,进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问题:文中引用高本汉的话说“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其“适合”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找到该词所在位置,找准关键句:

关键句1:首先,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的这种特点相适应。

关键句2:其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

关键句3: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并不具备精确的表音功能,这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分条缕析,整理答案:

1. 首先,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的这种特点相适应。

2.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由以方分歧就极为复杂。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形并不具备精确的表音功能,这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躯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教资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如下:

阅读理解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的重要题型,每年都会占到14分的分值。考试时主要是以一题两问的形式进行考察。第一问,主要涉及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第二问重要涉及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或对文章信息的整合。

【考点汇总】

1、重要概念——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提问包括以下方式:

“××”(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述文中“××”(词语)的意思。

“××”(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结合文本,谈谈“××”(词语)的含义。

2、重要句子——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提问包括以下方式: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结合文段,谈谈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3、整合文章主要信息——筛选并整合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提问包括以下方式:

作者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可谓之为信”?

请结合文本,分析“没有任何借口”这一行为准则对人的品格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文章是如何写......的?

4、答题思路口诀:

词语理解题,结合上下文;理解概念义,不忘语境义。

句子理解试题,首重文中位置;考虑结构作用,结合上下文义。

运用艺术手法,思考作者意图;各种修辞手法,各有效果目的。

结合原文解答,理解深层含义;文章观点态度题,概括句子要抓住,

表达看法词语句,作者观点示意明;运用材料有用意,辨明支持或反对。

文中评述更重要,提取精要作者意;词语色彩褒贬义,态度鲜明文意明。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9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