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基本理念(实验版)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选择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作,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并进行音乐创作的初步尝试。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五声:也称“五音”,就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五音不全”里的五音,主要是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十二律简称“律吕”: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霓裳羽衣舞》就是《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
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种类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歌品种浩如烟海。
(一)蒙古族民歌
1.长调和短调
(1)长调
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在持续的长音上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时的颤动和装饰。
牧歌、赞歌、思乡曲以及一部分礼俗歌属于长调范畴。
代表作品有《辽阔的草原》《牧歌》。
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短调
轻快活泼,节奏感鲜明,音域相对窄,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和地区。
前期是公元7、8世纪以前,蒙古族先民在我国黑龙江西部狩猎劳动时产生,曲调短小,节奏整齐有力,并往往与舞蹈与打击乐相配合;后期是待蒙古人民到达蒙古草原后,在牧区和农区都产生出一些轻快活泼,节奏感鲜明的短调民歌。
代表作品有《黑缎子坎肩》《嘎达梅林》。
2.呼麦
作为一种歌咏方法,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哈卡斯(Khakass)等地区。西藏密宗格鲁派的噶陀(Gyuto)、噶美(Gyume)两寺,也有使用低沉的喉音来唱诵经咒的传承。一种借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
“双声”(潮尔)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一种有金属般质地的音。
(二)维吾尔族的情歌
维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但南疆一部分是印欧语系,文字由回鹘文改为阿拉伯字母式的文字。民歌体系从体裁上分有爱情歌曲、劳动歌曲、历史歌曲、生活习俗歌,囊括了中国、欧洲、波斯阿拉伯三个音乐体系。
维吾尔族的民歌主要采用的是波斯-阿拉伯体系。
音乐特点:采用五声、六声、七声多种音阶,多出现一些切分节奏、弱拍起唱的现象,旋律的线条多呈锯齿型,曲调的进行曲折,细腻,富于装饰性。
维吾尔族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其中闻名中外的代表作品有《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达坂城的姑娘》《送我一支玫瑰花》等。
(三)哈萨克族的独唱和弹唱歌曲
从内容上分劳动歌曲、颂赞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和其他歌曲。
从演唱形式上可分为独唱、对唱、弹唱三种。
独唱歌曲旋律优美,结构比较整齐,典型集中的表现哈萨克民族的特点,多数为带副歌的单二部曲式,多以2/4、3/4为主要节拍。
弹唱歌曲以冬不拉为伴奏乐器。
代表歌曲有《黑云雀》《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