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素质教育

feion1992024-07-24  0

第一章、教育观

考点1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2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6)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考点3 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1)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考点4 现阶段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偏差

(1)认为搞音体美活动,开设兴趣班就是实施素质教育。

(2)认为素质教育不需要考试。

(3)将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划等号。

(4)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否定现行教育,把素质教育当成“灵丹妙药”。

(5)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第二章、学生观

考点1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2)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3)素质教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

考点2 现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考点3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1)顺序性——循序渐进。

(2)阶段性——适应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3)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

(4)互补性——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第三章、教师观

考点1 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考点2 新课程下的教师行为观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考点3 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主体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考点4 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结构

(1)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师德修养。

(2)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

(3)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反思和研究的能力。

模块一 职业理念——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攻克本章节90%考点>>】一、宏观——国家政策保障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二、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基础教育课程,就是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017基于核心素养改革后,割裂的三维目标融和一体,共同体现为学科核心素养。(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②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的独特性的认可,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③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④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丰富评价和考试的方法,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对课程的管理包括:①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②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③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④宏观指导课程实施。地方对课程管理包括:①贯彻国家课程政策;②制订课程实施计划;③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④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2.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②创设智力操作活动③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①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②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①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②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①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②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三、微观——学校具体改革措施1.学校管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学校管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素质教育活动也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实现。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努力造就能够带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以及管理干部队伍。学校校长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作用,要率先转变教育观念,把领导教职工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职责”。2.课外、校外教育活动除学校的正式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外,还有各种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例如课外开展的兴趣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这些活动拓展了学生素质发展的领域,成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3.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班级是有组织地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基层单位。其中,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因此,班级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取决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如果班主任能够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开展班级组织管理工作、班级教育工作,那么班级中的素质教育会得到良好的实施。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考点如下:

一、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 关注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三、学生观和教师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9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