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真题讲解

feion1992024-07-24  0

【导读】小学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答辩在教师资格证面试中非常重要,面试中会有两个方面的考察,分别是试讲和答辩,答辩在试讲之后进行,对于试讲的结果会产生一些影响,所以想要面试取得比较好的分数,答辩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提前把考官可能问到的问题进行汇总,组织好作答思路,保证遇到此类问题能够很好的作答,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小学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答辩:《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说《南京条约》的地位、内容和影响。【学科知识】

【参考答案】

《南京条约》也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8 月29 日,由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签订,是关于结束鸦片战争的条约。条约共分十三款,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 万银元;割让香港给英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抽收进出口货的税率由中英共同议定。从此,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门户。1843 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也称《虎门条约》,在该条约中,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作为鸦片战争的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不但使中国蒙受重大损失,而且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战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二、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国被侵略的历史?【学科知识】

【参考答案】

我们要让铭记历史,记住这段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历史,记住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奋斗的历史,记住中华民族反侵略历史,记住中华民族那些先烈、伟人们永远奋斗、一定要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另外我们要感恩祖先,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恩与外国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不顾身家性命、为了民族付出一切的英雄们。我们要从小学习这种精神,学习这种意志。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从中悟到怎样努力追求和平。

三、请你说一说在刚才试讲中是怎样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施】

【参考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谨记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组织学生课下通过各种途径(电影、电视、报纸、书籍、向周围人询问等)搜集关于香港的历史、引导学生课下搜集侵略军掠夺我国国宝的资料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三个不同时间段香港澳门地图变化情况,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读地图,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从变化中认识和了解中国曾遭受列强侵略的那段苦难史。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对“七子之歌”进行讨论,谈谈发现和感受。这些教学方式都实现了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谨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四、说一说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体会中国曾经山河破碎、家园被劫、人民受辱的悲惨命运。

2.学会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学会从生活中去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方法。

3.知道近代中国曾遭受过列强的侵略和凌辱,山河破碎;知道外国列强曾在中国烧杀抢掠,残害生命,犯下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五、本节课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教学实施】

【参考答案】

播放“七子之歌”,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运用了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方法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对中国被侵略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课下搜集侵略军掠夺我国国宝的资料,课上分享,运用了读书指导法的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关于小学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答辩:《不能忘记的屈辱》,就说到这里了,以上的这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好好准备,把教师资格证面试要点提前了解,提前做好必要准备,保证考试成功!

一、审材料   1.审文字材料。首先整体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所属地理模块(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仔细逐句阅读材料,分析该句涵盖的小知识模块。边阅读边批注涵盖的知识点,有利于答题。地理方面的材料和问题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一定要充分挖掘每一句材料所涵盖的地理信息才能准确锁定命题人的意图。   2.审地图材料。一张地图可以涵盖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社会经济方面城市的分布、工农业的分布、交通的分布等。自然方面可以涵盖气候的类型、山脉的分布、河流的分布、植被的分布等等。在实际的做题中我们观察材料想体现的内容可以在图例当中看出。所以一定我们面对一张地图一定要注意图例中内容。那么我们在审图片中的一般顺序是什么呢?首先看该地区的空间位置(比如经纬度、大陆轮廓、河流的形状等信息),根据位置可以关联到该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其次观察地图的总体布局和特点。再次观察局部地图的具体细节信息(比如曲线的极值,变化趋势等)。   二、审问题   1.阅读问题首先判断问题的限定条件(比如考查的是有利方面还是不利方面,还是考查影响方面需同时分析有利和不利方面)。很多情况下限定条件的大小决定了答题方向的,一定注意好限定条件答题才能避免答跑题。   2.观察问题与题干材料的关联部分。材料题中一般有好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一般都对应的是材料中的一部分内容。根据材料分析时批注的知识点与问题相结合才能最完整的答出答案所需的具体细节知识点。   三、答题方向   材料中所描述的事物的大方向,一般问题中的限定条件也是大方向。例如图中材料给的是个区域图,那么问题的限定条件是分析该地的气候特点则从大方向(如气温季节变化、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等)去分析。答题则需要从气候的概括性方向来答题才可以拿到。材料中描述的是对某一事物的细节描述往往是我们生活中很少接触的具体科研材料或者报告等信息。那么答题时就要高度关注答题时需要利用材料的数据等信息的小细节来答题。   四、规范答题   1.注意答题的字体工整和答案整洁性。文综类考试在实际答题中容易分配不好答题空间,导致文字混乱、字体忽大忽小、文字忽上忽下等等问题。注意好答题的大方向后要根据答案思路给出相应的答题空间。比如自然方面描述思路给出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相应的模块后具体填写内容就可以很好的控制好空间分配。   2.地理答题对于比较类的。如自然方面、人文方面、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等。注意进行分列描述,尽量不要一口气答到底,让老师判断题找得分点相当不容易。   3.在描述小方向答题时尽量做到利用序号,组织语言贴近考点答题,做到考点一看就出。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4.暂无。

5.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A.由水电离c(H+)=1×10-13,Na+、Cl-,NO3-、S2-

B. c(H+)/ c(OH-)= 1×1014,Ca2+、ClO-、NO3-、K+

C. pH=11,CO32-、Na+、AlO2-、NO3-

D.中性溶液,Fe3+、K+、Cl-、SO32-

6.在Fe2O3和CuO混合物ag,与足量CO反应,生成金属4.16g,产生的CO2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产生9g沉淀,则a为( )。

A.4g B.5.6g C.6.4g D.8.0g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B.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为6.02×1023

C.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可利用Kc判断反应达到的限度

D.一定温度、压力下,可利用△G来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8.恒容密闭容器,1:1加入碳和水蒸气生成水煤气,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变化一定能判断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是( )。

A.逆反应速率减小 B.化学平衡常数K减小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D.反应物气体体积分数增大

9.暂无

10.X、Y、Z、W为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Y和W的质子数之和为25,则( )。

A.原子半径:Z>X>W

B.Z能形成碱性氧化物

C.氢化物的稳定性:Z>W>Y

D.W的某种氧化物有漂白性

11.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主学习不需要老师的指导 B.接受学习没有价值

C.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D.合作学习就是主动学习

13.在质量守恒定律当中,下列是属于情意目标的是( )。

A.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B.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C.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D.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14.在化学平衡当中,我们常用“等、动、定、变”,用这四个字来去表示化学平衡特征。它当中体现的化学学科的思想有( )。

①宏观与微观相结合;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③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相统一;④结构与性质相统一相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在教学设计当中,需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不包括的是( )。

A.知识基础 B.学习方法 C.教学策略 D.学习动机

16.“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体现了我们的化学教学当中,不能只注重( )。

A.化学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培养学生品德

17.暂无。

1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重视发展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条件较好的学校,要努力开展实验,鼓励多做实验

B.在初中阶段,教学条件受限的学校可以选择3到4个典型实验

C.鼓励开展家庭实验和微型实验

D.环境保护和实验安全教育

19.在化学教学当中,化学教学思想当中( )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A.科学思维相统一

B.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统一

C.发展实验探究和启迪思维相关的

D.掌握能力和发展双基

20.暂无。

二、简单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在课标中,课程目标化学是发展学生能力,右图为溶解度曲线图(氯化钠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图60摄氏度60g)(1)从右图中你能能获取哪些信息?

(2)请简述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图表用的优点。

22.材料:化学概念学习可以有概念形成策略,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概念形成策略包括三个阶段。

(1)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简述概念形成策略的应用。

(2)简述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的主要内容。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这个选项应该选什么?

(2)学生为什么会选错?请逐个分析。

(3)学生学会了什么知识与技能?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

24.学生在物理中已经学习过分子和原子,老师让他们回忆了一下,有3个同学说,一个同学说可能是花香,另外一个是扩散,第三个是两个铅块放在一起久了,会融在一起;老师带领他们做了3个实验,实验1:在盛有烧杯的水中加入氨水;实验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氨水、再加入酚酞;实验3:用一个大的玻璃罩罩住两个小烧杯,其中一个烧杯中放放浓氨水,另外一个烧杯中放酚酞溶液。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以及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有同学问:为什么用大玻璃罩罩住两个小烧杯,其中一个变色,另外一个不变色?老师建议学生课下查阅资料。

(1)分子和原子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2)老师做三组实验的作用是什么?老师用到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

(3)老师用到了什么教学理念

五、教学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25.材料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材料二、

材料三、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溶质和溶剂。

(1)实验9-5和实验9-6的教学作用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写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9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