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日教资考前重要分析 | 教资公告汇总 | 教资备考群
2020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
二、音乐编创题(本大题1小题,10分)
31.参考答案
三、音乐作品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32.参考答案
调式调性:G宫五声调式转D徵五声调式
发展手法:鱼咬尾
乐句划分:引子1-4,a乐句5-6,b乐句7-10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5分)
33.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作品,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讨论等方式,了解“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作品风格的了解,熟悉分段的特点,并熟唱作品主题部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熟悉分段的特点,并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格林卡。
【难点】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并熟唱作品主题部分。
(2)教学过程
(一)范唱导入
教师播放俄罗斯的景色图片,并配有具有俄罗斯风格的背景音乐,提问学生:图片中是哪里?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是俄罗斯,在俄罗斯不仅有美丽景色,还有美妙的音乐和著名的音乐家,一起开启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首作品,同时讲解关于作品的相关背景。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2.教师设问:通过对《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首作品的欣赏,对于幻想曲又怎样的了解?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一种形式自由洒脱、乐思浮想联翩的器乐曲。16、17世纪的幻想曲常由弦乐器(主要是琉特)或键盘乐器演奏,多用复调模仿手法自由发展主题。其后,幻想曲常作为赋格曲和奏鸣曲的前奏,与结构严谨的赋格曲和奏鸣曲本身形成对比。
(三)深入探究
1.教师播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并提问:有几个主题的呈现?
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有2个主题,进而并提问:每一个主题音乐情绪地变化,以及所描绘的画面内容?引导学生四人为以小组进行讨论,稍后分享讨论结果。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第一主题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抒情的婚礼歌。接着是三个变奏。第一个变奏的木管、第二个加进了弦乐器,第三个又增加了铜管乐器。
第二个主题取材于欢乐、热闹的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表现了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
最后,像一般的民间舞蹈一样,速度开始加快,声部和乐器增多,好像是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这舞蹈中来。但是当情绪达到最热烈的一刻,整个乐队突然静息下来,只听到舞蹈歌曲主题的片段两次从远处传来,然后,全乐队用猛然的一击结束这首乐曲。
4.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格林卡。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介绍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的作曲家格林卡。
米哈伊尔·格林卡,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派。1804年生于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出身于富裕地主家庭。在圣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间,于1817年师从约翰·菲尔德学钢琴,同时还学小提琴与和声。1833年赴维也纳与柏林,师从西格弗里德·德恩学作曲。返回圣彼得堡后,创作歌剧《为沙皇献身》,1836年首演获得成功。1837年被委派为帝国圣堂乐长。1842年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首演。1844年访问巴黎时与柏辽兹相识,后继续旅行至西班牙,那里的民间舞蹈节奏使他心醉神驰。1847年回国,之后又多次出国旅行。1857年,格林卡在柏林去世,享年53岁。
5.教师播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并带领学生演唱作品主题旋律。
(四)拓展延伸
1.教师播放格林卡的歌剧作品《为沙皇献身》(即《伊凡·苏萨宁》),了解格林卡的作品风格。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格林卡是俄国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的《伊万·苏萨宁》是第一部真正的俄国民族歌剧,在剧中格林卡将俄罗斯民歌的特色加入到了传统的意大利歌剧的框架中。这部作品同他的另一部名作《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一同奠定了俄国民族歌剧的基础。所以称格林卡被尊称为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创始人。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之后,俄罗斯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乐大师。
(五)小结作业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欣赏的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以及他的作曲家格林卡,并让学生在课后去观赏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其他代表人物,下节课分享。最后在演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主题的部分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四、板书设计
(3)教学意图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它是俄罗斯交响乐,通过学习本首音乐作品,感受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仔细聆听乐曲段落主题的不同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力。在教学环节中,着重设计了对作品分段赏析和作者了解,在分段赏析中,通过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将作品区分出两个主题,详细说出区别,并通过后面的演唱环节加以巩固,这样的设计能够做到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紧接着,通过对作品的熟知作为基础,介绍格林卡,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了解了不同国家的音乐特色和音乐家,这样的设计能够遵循“理解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是一门“以美育人”的课程,课程中的自主的探讨和交流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引导者的课程原则。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34.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课程理念分析,张老师的做法有值得借鉴的方面,例如边播放音乐、边讲解作品,符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不符合“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讲解感到无趣,课堂陷入了吵闹嬉笑的氛围中。
第二,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在课堂逐渐失控后,张老师并未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情绪,而是通过提高声音的方式试图盖过学生的吵闹,然而并没有效果,张老师最终也十分疲惫。
第三,不符合“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在整个教学中,张老师只是自顾自地讲解知识,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脱离课堂的教学节奏。
改进建议:首先,学生感到无趣,可能是古曲广陵散较为脱离学生的认知,张老师可以通过课前搜集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发言,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其次,在学生感到无趣,课堂变得嘈杂时,张老师应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变化,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将学生的思路引回课堂中来,并多鼓励活跃的学生勇于说出自身的想法。最后,作品的表现、手法等知识较难理解,张老师可以在讲解后,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提高学生的思考力。
六、课例点评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35.参考答案
这是个问题案例。
首先,该老师的的教学设计依据了音乐课程标准的部分基本理念,但是也存在不符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基本理念。其优点和缺点如下。
该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基本理念。教学设计中,老师利用模仿练习解决弱起小节节奏问题,针对三个声部进行分声部教学与练习,并用正三和弦连接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和声听觉,这些都属于音乐实践范畴;该老师还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以上设计都符合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基本理念。
其次,该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教案中大量的教学活动都是集体教学活动,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尤其是多声部音乐的学习与为歌曲编配伴奏,因此从这些活动中都能看出该老师考虑到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特点,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课标纪念理念基本要求。
当然该老师也存在以下问题。
该老师的教学设计不符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基本理念。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求能够用适当的情绪演唱歌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理解歌曲情绪,体会歌词情感,总结意境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活动组织无法看到这是一个有趣的音乐课堂,踏雪寻梅歌曲典故出自于宋《北梦琐言》,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而刘雪庵借典故创作的歌词也体现出了童年天真与童趣。而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活动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雪天踏雪,骑驴寻梅的画面感和雪天童趣。因此,不符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课标理念。
针对这一理念,老师应该利用以下教学活动组织实现。
1.导入课堂后通过聆听理解歌曲欢乐情绪。
2.学唱歌曲时,理解歌词表达画面,创造雪天寻梅表演活动,丰富课堂内容,理解歌曲意境。
3.结合多媒体表现歌曲画面。
2020下小学音乐 教师资格证 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小学音乐《大河之舞》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在开始课程之前,让我们先做一个模仿节奏的游戏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敲击与本节课有关的节奏,学生跟随模仿。注意强弱变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顺势引入课题——《大河之舞》。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多媒体播放音频,并提问:大家可以听出这是什么声音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踢踏舞步发出的声音。
2.教师多媒体播放踢踏舞视频,并进行讲解:刚刚音频里的声音是穿着一双鞋底镶有铁片的舞鞋跳舞发出的。这种舞蹈叫做踢踏舞,源于18世纪美国黑人在闲暇时做的一种脚下游戏,后来这种游戏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喜欢。19世纪时,踢踏舞被正式搬上了舞台。
(三)深入欣赏
1.教师多媒体播放爱尔兰踢踏舞剧《大河之舞》的视频,并提问:舞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爱尔兰踢踏舞台规模较庞大,舞步整齐,队形变换一致,舞者面部表情严肃,体现了爱尔兰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大河之舞》结合了踢踏舞、音乐与戏剧的艺术形式,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踢踏舞为主,营造出气势如虹、异彩纷呈的舞台场景。欣赏过程中,给你带来巨大震撼力的是音乐旋律还是舞蹈演员踏出的节奏?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好的节奏是音乐的骨架,也是音乐的基础。
2.体验踢踏舞
(1)学唱《大河之舞》的主旋律
①教师多媒体播放《大河之舞》的主旋律音频,并提问: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音乐热情奔放,主奏乐器是小提琴。
②教师弹奏《大河之舞》的主旋律,指导学生用“啊”进行哼唱,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
(2)分析《大河之舞》的音乐
教师多媒体播放《大河之舞》的视频,并提问:主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对应的舞步一样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出现了6次,每一次舞蹈演员都会踏出不同的舞步,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3)诠释主旋律
教师弹奏主旋律,指导学生分别用拍手、跺脚等方式表示重音,而后以小组接龙的形式表现主旋律,每个小组敲击两小节,四个小组循环一次。
3.教师完整弹奏舞曲,指导学生跟随音乐完整敲击演奏。
(四)拓展延伸
1.教师指导学生按照音乐小组创编节奏,限时10分钟,随后小组依次上台进行表演。
2.小组展示完毕后,学生之间互评,教师进行总结。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我们一同体验了爱尔兰踢踏舞,感受到了踢踏舞的热情与魅力。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外国优秀艺术文化,感受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课后作业:《大河之舞》中还蕴含了许多其他门类的艺术元素,汲取了歌剧、西班牙弗拉门戈舞、古典芭蕾、现代舞等的精华,课后可以进行搜集查阅,下节课我们继续进行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是怎样设计本节课的拓展环节的?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创编节奏,之后请各小组进行展示,选取生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可以巩固新学习的音乐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加深对于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升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
2.你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参考答案】
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每位教师心中都有自己的思考。我认为一堂好课至少应该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内容正确、教学方法得当、课程结构合理,此外还需要讲究语言艺术,合理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一堂好课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指引了整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如果目标不清晰或者不科学,就可能让学生感到迷惑,甚至是错误引导学生。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实际情况,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严格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教学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要想讲好一堂课,除了不断学习以外,更需要不断实践与思考。我会努力将我的课堂做得既像科学技术那样严谨,又像艺术创造那样灵动。
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考试题型有四种,详情如下:
1.单项选择题
(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2)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复习、做练习等活动,对照新内容,发现新问题,明确学习任务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
A.直接导入 B.练习导入 C.事例导入 D.温故导入
2.简答题
(1)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绍班风建设经验时谈到:“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只要学生出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要在场。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课要到;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这一制度的施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转。”可是,有的教师却对这种做法提出异议。
问题:
请运用小学班级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班主任十到位制度”。
(2)一位初任教师在进行《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要求学生归纳课文中描写猎人猎熊果敢的词句,但是,有一名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归纳,反而说猎人很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猎熊行为是违法的。
原本课文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而气恼或回避,而是因势利导,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
问题:
请结合所选择的材料谈谈你对小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及其关系的理解。
4.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周长的认识”(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二:“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三:(具体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略)
问题: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免费领取教师资格学习资料、知识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