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考题回顾【多版本】 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2.希腊地理位置,民主政治 3.经济全球化 4.中国古代工官和匠户制度(汉武帝盐铁专营) 5.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 6.一五计划 7.中世纪天主教 8.徽商 9.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0.雅典和斯巴达 11.文明的链接 二、考题解析【例如:文明的链接】 试讲题目 1.题目:文明的链接 2.内容: 欧洲和亚洲之间很早就存在贸易往来。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于是,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掀起了开辟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同时,市场的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就负有政治、军事等职责。特权贸易公司的活动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新航路开通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和英国的伦敦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4倍多,谷价则上涨了5倍。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地主因收取定额的货币地租,购买能力大不如前,财力和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而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获益匪浅,他们一方面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另一方面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价格革命也成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欧洲和美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麦子、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骡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与此同时,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 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它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热忱,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此,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讲清楚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1.比较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不同点。 2.你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为什么?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以及16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请学生认真观察、对比,寻找不同之处。进而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改变?这种改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种改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教师介绍: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对于黄金等贵金属的需求量增大,于是他们将目光转向了东方,想从东方获取商品和金银。 接着教师出示传统的东西方商贸线路图,提问学生:自古以来东西方就有交往,为什么此时还要另外开辟一条通道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因此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 教师补充: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掀起了开辟新航路的热潮,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为新航路的开辟做出杰出的贡献,新航路的开辟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商业革命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并进行引导:新航路的开辟使得商品贸易种类、贸易范围和贸易中心都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结合史料,总结其变化的具体表现。 材料一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出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学生根据史料,进行归纳总结,回答问题:新航路开通后,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这说明商品的贸易种类增多,贸易范围也扩大了;新航路开通后,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和英国的伦敦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这说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教师补充: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就负有政治、军事等职责,特权贸易公司的活动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这些对商业方面的影响被统称为“商业革命”。 2.价格革命 教师创设历史小剧场的情境,请话剧社的同学表演贵金属流入之后的欧洲社会的场景,同学们观看话剧,并且思考:贵金属的流入给欧洲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观看话剧,并思考回答问题: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封建地主因收取定额的货币地租,购买能力大不如前,财力和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而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获益匪浅,他们一方面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另一方面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教师继续引导:这样的结果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继续总结:因价格变动引发的一系列变动,我们称之为“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也成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其他影响 教师继续展示相关史料,并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新航路的开辟对于人类的发展进程而言,还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 (1)积极影响: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 (2)消极影响: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搜集史料,总结新航路的开辟对于中国的影响有哪些?下节课一起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文明的链接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商业革命 2.价格革命 3.其他影响 【答辩题目解析】 1.比较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不同点。 【参考答案】 (1)背景:郑和下西洋时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开辟新航路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 (2)目的: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明朝国威,加强与海外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贡赐贸易;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3)影响和后果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的伟大壮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了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西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开始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2.你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为什么? 【参考答案】 这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史料教学法。 谈话法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并且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情境教学法的使用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并将复杂问题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对史料的研读,这是史料教学法的体现,能够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并且能够让学生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一、考题回顾【多版本】 1.实践的含义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 3.两点论重点论统一 4.群众观点 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6.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7.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8.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二、考题解析【例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试讲题目 1.题目: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2.内容: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适当的提问环节;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答辩题目 1.请举例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请你谈一谈本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分别展示:购买奥运纪念品、写信反映校门口的交通状况、免费参观博物馆等图片,请学生感受这些分别属于我们生活的哪些领域,并思考这些领域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进而导入新课: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教师针对导入时多媒体展示的图片讲解:购买奥运纪念品这种经济活动和奥运会这一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而一国能够承办奥运会又和自身的综合国力、国际政治影响力不无关系,但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活动一:在此基础上,请同桌之间任选导入中的其余两个案例或生活中自己熟悉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案例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情形。在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注意结合高一所学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内容。 随后请学生代表进行作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师生最后总结得出:在社会生活的这三个领域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二)文化反作用 活动二: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1.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思想和制度对当时欧洲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2.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对于五四运动以及后期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生前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案例中表现出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哪些不同影响?这些不同影响又可以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学生讨论后,各组派代表作答,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1.先进、健康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2.落后、腐朽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有人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 请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思考后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通过评析认识到文化虽然由经济、政治决定,但并非简单的是前二者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请学生代表结合教师板书及自己的笔记,对本课所学进行总结,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作业:1.课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影响,并形成书面结论,下节课分享; 2.预习下节课,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板书设计】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二、文化反作用 积极——促进 消极——阻碍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举例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参考答案】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顺利申办就是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关系的典型体现。我国能成功举办08年奥运会,并且能顺利申办冬奥会,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得以健康、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综合国力以及国际政治影响力迅速提高,所以才能顺利申办此类文化活动和赛事。而此类文化赛事的成功举办或者申办又能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内需,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2.请你谈一谈本课的三维目标。 【参考答案】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知识、学生特点,我设置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2.理解经济对政治和文化的决定作用及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反作用。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分析概括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2.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升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明确文化对经济政治的重大作用,并重视文化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版本一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图、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冰原景观图,请学生猜测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出现在什么气候类型下,引导学生得出这是不同气候下形成的景观,进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气候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气候的特点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总结】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并补充说明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教师活动】气候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引导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教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 【问题】 (1)为什么赤道与两极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 (2)为什么地中海沿岸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教师总结】 (1)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2.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出示以莫斯科和伦敦为例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教师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气温年较差和全年降水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伦敦与莫斯科的气候有何差异?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师生总结】伦敦气候常年温和湿润,莫斯科寒冷干燥。主要受距海远近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水热特征不同,因此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气候类型。 (2)洋流因素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回顾全球洋流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伦敦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思考这些气候类型与所经洋流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洋流对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着显著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一般地,暖流经过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3)地形因素 【教师过渡】其实,海陆位置、洋流,都属于下垫面。同学们,还能想到下垫面的因素中还有什么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吗?并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温度高,阴坡温度低。 【过渡】像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都属于自然因素,那么人类活动会不会影响气候呢?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观看课件中呈现的火电厂释放大量废热图片、工人铺设水泥路图片,并前后4人为一组按照之前分析自然因素的方法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也会影响气候。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思考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差异、洋流、地形等。 人为因素:工厂废气排放,对下垫面性质的改变等。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答案】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 版本二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的影响,思考在城市发展中与交通布局影响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进而引出购物,从而导出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总结】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功能的商业中心。 (二)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形成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中国城市分布图” 【提问】 1.思考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重要城市的分布位置有什么特点? 2.中国当前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3.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布局有什么影响?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师生总结】城市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汇处。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与重要铁路公路干线,以及沿海地带。 (三)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北京市1980年城市布局示意图”以及“2018年城市布局示意图” 【提问】 1.两个阶段中北京市大型商场布局有什么变化? 2.两个阶段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有什么变化? 3.导致商业网点布局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总结】北京市商业网点由最初的集中于市中心西单、王府井,扩散为各个交通环线周边均有布局。北京市的交通发展呈现“环—线”式分布。 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发展,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交通运输的发展,传统中心商业区出现衰落。 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城市的发展过程与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商业网点的变化之中有哪些联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课下查找本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商业网点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通枢纽地带,同时在沿海地带也有广泛商业网点分布。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全球变暖”的教学中,教材指出“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教师可对此提出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4)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故意设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命题,对此教师可设计“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更替”的错误命题,让学生去判断正确与否,最后学生认识到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更替,只不过是一年只有一次昼夜更替。 版本三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新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林业相对发达,提问学生,东北的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进而提问东北的农业与林业种植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在PPT中展示建国前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作物的照片。 【提问】 (1)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什么业为主? (2)建国前后农作物的种植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分析,思考交流。 【师生总结】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建国之前主要是旱作杂粮,建国后结构更加合理主要是玉米、大豆。 1.结构完整、耕作业为主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东北三省粮食产量构成”图。 【提问】 (1)为什么说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分析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的特点。 (3)分析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构成的特点。 【师生互动】读图思考,教师提问。 【师生总结】 (1)东北三省的农业产值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牧业,占32.9%;渔业占8.9%,林业占2.3%,所以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中,以粮食作物,其次分别为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 (3)粮食产量构成中,谷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豆类和薯类。谷物类中,玉米比重高达65.76%,其次为稻谷、小麦。 2.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展示材料】PPT展示“东北地区商品粮、糖、油、棉基地县分布”图。 【提问】 (1)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2)东北地区的主要糖料作物是什么?商品糖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内? (3)东北地区商品粮油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师生活动】学生读图,教师引导总结。 (二)林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地区林地分布”图,结合教材内容思考。 【提问】 (1)东北地区的林木有哪些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东北地区有哪三大林区? (2)针叶林、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什么规律? (3)经济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师生总结】 (1)林木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针叶林主要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以东,松辽平原以北广大山地。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3)经济林主要是在辽东半岛以及辽河平原。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东北地区农林业发达的原因是什么?跟土地资源有什么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东北地区农林业在建国之后的发展历程,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东北地区山区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参考答案】 (1)存在问题:采育失调,以采伐为主;毁林开荒,森林火灾。 (2)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为保育的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工业。 (3)发展重点:林木,人参,养鹿,林蛙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好处呢? 【参考答案】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