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师资格证试卷真题

feion1992024-07-24  0

参考答案及解析

科目一(1-2)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题干中“不应该教他们如何听话,而是教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管理自己,如何挑战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创造新的制度”,意思就是说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思想有主见的人,而不是一味地顺从,强调“教育目标不是教学生如何执行别人为自己制定的规范”。因此,B选项正确。

选项A,阻碍学生进行创新,只是题干的分句“创造新的制度”的表述,表述不全面。

选项C,不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题干中并无涉及。

选项D,不注重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只是对题目中的一个分句“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教他们如何听话,而是教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管理自己”的表述,表述不全面。

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B选项。

2.【答案】A。解析: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并且能够做到因势利导,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故最符合的是A。

小学科目二(3-5)

3.【答案】C。解析:①③④为干粉灭火器使用的正确步骤,故选C。

ABD项:②是使用泡沫灭火器时的步骤,泡沫灭火器在使用时应保持倒置状态,否则会中断喷射,但是干粉灭火器使用时不能倒置。不符题意,故不选。

4.【答案】B。解析:教学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学工作管理主要包括:抓好教学组织工作、领导好教研组工作、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故选B。

A项:思想品德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计划;抓好班主任工作;上好政治课等。不合题意,故不选。

C项:教务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招生、编班、排课表、学籍管理与成绩统计、管理图书仪器和编制教务手册等。不合题意,故不选。

D项:总务工作管理主要包括:校舍的建设、设备的购置与维修、生活福利工作及财务管理工作。不合题意,故不选。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移情的概念。移情指的是某人把对父母或是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另一人身上。题干中,“小学生把辅导老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以获得情感的满足”是将对父母的感情转移到辅导老师身上,属于移情。B项正确。

A项: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的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同情是指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会产生关怀、理解的情感反应。同情以移情作用为基础。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亲情,特指亲属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不管对方怎样也会爱对方,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甚至无论善恶。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互相的,不是专一的;二是立体的,不能是单方面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中学科目二(6-10)

6.【答案】A。解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该句在强调具体个体的“修行”或“造诣”到底怎样,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个人努力,所以是在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故此正确答案选A。

B选项,表述错误,推动人发展的必然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不是教学相长。

C选项,表述错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

D选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补作用,侧重在教学过程中,而题目当中强调的是具体的个人。故不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A。

7.【答案】D。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身心发展的四大因素是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起决定性作用。

题干“出淤泥而不染”指莲虽长在淤泥中却未被污染,“近墨者未必黑”指靠近墨没有变黑,这都表明环境对人的发展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个体面对环境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选项,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C选项,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D选项。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A选项,社会活动为干扰项,社会活动包含在环境之中,是社会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

B选项,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等,但学校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承认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与促进作用,并不意味着单凭教育就能决定人的发展水平。

C选项,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D选项,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与动物共同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它是由天然存在的自然界构成。社会环境包括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的是靠近红色就会变成红色,靠近黑色就会变成黑色,反应的是外界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

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D选项。

9.【答案】A。解析: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这也是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特征。故A选项正确。

B选项,与题意不符。

C选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率先产生的一种教育模式,并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故排除。

D选项,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是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的要求之一,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BC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A。

10.【参考答案】

本题考察的是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2022天津教师资格考试每日一练(2022.5.16)

科目一(1-3)

1.乐器是指能发出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古今中外乐器多达四万余种。按照乐器不同的演奏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我国民族乐器中,古琴属于( )。

A.打击乐器

B.弹拨乐器

C.拉线乐器

D.吹管乐器

2.鲁迅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翻译多个领域都有贡献,并有相关作品结集传后世。下列属于其小说集的是( )。

A.《准风月谈》

B.《故事新编》

C.《朝花夕拾》

D.《花边文学》

3.众数是一组统计数据中的代表性数值,体现了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并且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一次考试后,甲组十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69、73、79、85、70、82、73、71、83、75,则这组分数的众数是( )。

A.72

B.73

C.74

D.75

科目二(4-10)

4.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A.教育原则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5.义务教育是受教育者的权利,国家、社会、学校必须依法予以保证。对不履行义务教育的行为,国家依法强制执行。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具有( )

A.基础件特征

B.公共性特征

C.普及性特征

D.强制性特征

6.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班主任把班会课、自习课等能利用的时间平均分配给了这三科教师用于补课。这种做法( )。

A.正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B.正确,有利于提高班级教学质量

C.不正确,不和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D.不正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下列关于义务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义务教育是自愿接受的教育

B.适龄儿童青少年有接受教育的义务

C.国家社会有义务保证儿童接受教育

D.义务教育是带有强制性的教育

8.根据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可以将教育目的分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其中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此观点代表人的有( )。

A.福禄贝尔

B.凯兴斯泰纳

C.卢梭

D.罗杰斯

9.教育目的的制定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体现了教育的( )社会属性。

A.相对独立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教育的本质

10.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简答题)

参考答案: 2022天津教师资格考试每日一练答案(2022.6.27)

【1元】知识点快记手册

科目一(1-2)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观。

选项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其中,顺序性是指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题干中并未体现顺序定向的特点。故排除A。

选项B,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规律的,阶段性是指不同阶段学生有不同特征,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和发展任务,要分阶段教育,不同阶段不能搞一刀切。题干中父母面对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体现了阶段性。

选项C,学生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

选项D,学生具有独特性,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因为每个学生的文化经验、生活背景、个性特征不同所以学生具有差异性。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选B。

科目二(3-10)

3.【答案】B。解析:选项A,因材施教原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成绩、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其次还应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选项B,启发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选项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的是教学要以学习基础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随机应变,不能太过于死板,活学活用,并且坚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选项D,巩固性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复习,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教学过程中贯彻此原则的应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巩固的形式要多样化。复习的原则要求即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进行教学,以此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

题干中老师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就告诉学生不要问那么多,只要记住这个答案就可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反而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的要求,故选择选项B。

4.【答案】A。解析:选项A,讲述法指的是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叙述和形象描绘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又分为科学性讲述和艺术性讲述。

选项B,讲读法指的是教师把讲述、讲解同阅读教材有机结合,讲、读、练、思相结合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用于语文、外语教学中,也可用于数理化学科教学。

选项C,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选项D,讲解法指的是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论证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在自然学科教学中运用较多。

题干中教师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来传授知识,符合讲述法的定义,故选择选项A。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理论流派对应的代表人物。

选项A,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

选项B,社会本位课程论注重社会功能性知识,即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社会本位课程论有两种变式,一是“社会适用”型,二是“社会重塑”型。与题意不符,不选。

选项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杜威,以杜威认为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同时强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选项D,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该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景。他们强调,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要。因此,人本主义课程又称为人性中心课程。

BC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分类。

选项A,根据内容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选项B,根据课程的实施要求或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选项C,根据组织方式,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选项D,根据课程任务,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故此项不选。

ACD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B。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迁移的种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题干中后来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对先前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的影响为逆向迁移。故排除A、B选项。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题干中后学习的内容“深化”了先前的学习内容,属于正迁移。C项排除。

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

A项,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如体操运动、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B项,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依次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性程度可划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

C项,言语信息的学习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D项,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题干中,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应用题属于智慧技能分类中的高级规则(解决问题),故本题选择B项。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点。

选项A,经典性条件反射由巴甫洛夫提出,强调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强调先有刺激再有反应,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B,联结反应由桑代克提出,强调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C,操作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强调先有反应后有刺激。题干中小杰先主动回答问题是“反应”,后有老师的表扬是“刺激/强化”,接受多次强化之后逐渐养成了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这体现的心理机制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故C项说法正确。

选项D,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C。

10.【参考答案】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量力性原则;

(7)巩固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相关试题: 2022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9月29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8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