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分为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每项的目标中,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内容合起来加于制定,用上这样的一些动词:感受、理清、揣摩、了解、领悟、培养、理解、体会、体味、学习、品味、积累、把握、引导、激发、认识、感悟、感知、熟读、体验、识记、表现等词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撰写教书学目标必须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把握原则,掌握方法。
三维目标的关系它是一个有机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
撰写教学目标的原则教学目标的撰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书写规则。由于我们现在新课改和课程标准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书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二是行为动词的选择。三是书写技巧。如知识与技巧,即课本主要知识与本节课需要运用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如学习过程:小组讨论式、发现式、分组竞赛式等;探究能力:获取、分析信息能力,提出问题、假设的能力,交流与表达,团队协作能力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比如培养了学生某种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求知欲、道德情操等。
撰写教学目标的方法一是知识与技能知识:主要是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一般可分为四种: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知识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开发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方法: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可分为七类:情绪、热情、兴趣、动机、求知欲、道德体验、美的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总之,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必须会撰写教学目标,这是进入教师序列不可回避的重要步骤,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必要技能。
那么就应该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写,要表明出自己的立场。
一、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七点,包括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造就平等的公民、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 基础教育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任何有助于并促进身体发育顺利进行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相反.就是不好的教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中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化,逐渐成为一个能够独立面对社会.介入周围世界的主体。 3.造就平等的公民 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而中小学教育又要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因此,基础教育有必要根据现行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规定.确定自己的现实目标。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素质教育着重于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能够独立面对社会.具备生存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时代.素质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自我学习并且愿意自我学习。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我国已开始向法制社会迈进这一事实,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真正具有法制意识和观念。对中小学教育中的学生来说,法制意识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使守法用法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行为。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现代技术的根源是科学,而科学的本质是对真理的追求,对事实的尊重。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这是我们基础教育尤其要着重变革的一个方面。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五点,即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1.面向全体 我们国家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适龄学生,让每一个适龄的学生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知识是重要的.但是知识不能限制人们的思维空间,而应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能力的基础,应该把知识融人人的认知结构中。因此,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素质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要想有所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