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归因理论在教资第四章学生学习心理的第三节内容学习动机。维纳认为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纬度(内在性,稳定性,可控性)。努力程度(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任务难度(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
考教师资格证的福利来了,虽然2021年的教资考试已经告一段落,但是觉得自己发挥不好的小伙伴也不用心灰意冷,从2022年开始,山西教资考试一年两次,这算不算一波福利呢!小伙伴们还需整装待发,做好下次考试的准备。我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方面比较重要的考点——韦纳的归因理论,大家一起瞧瞧吧!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他把事件的原因归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韦纳在海德归因理论与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除了内部和外部维度外,他还提出一个新的维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总共划分为三个维度:
控制点:指的是成败的原因受内部控制,还是外在环境的控制;
稳定性:指个体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可控性:指个体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或者他人意愿所决定。
韦纳把人的成败原因分析为六个因素:能力(指个人评估自己能否胜任工作)、努力(个体在工作中是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身心状态(工作中个体当时的身体及心情是否影响工作效率)、外界环境。
这六个因素都可以用三个维度来分析,以下是三维度六因素表格:
韦纳认为,归因会影响到学生的情感状态。如果学生把成功原因归因为内部动机时会产生较强的情感反应,成功时感到满意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归因于外部因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出现太强的情感反应。因此,当一个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即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比如生活中常见的“听天由命”、“破罐子破摔”等现象。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较强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归因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努力程度,对于努力而能力低的学生给予更多奖励,对于能力高而不努力的学生给予最低评价。
学习小技巧:如何识记六因素的三个维度,我总结了一个小口诀,即一心二力属内部,难能可贵最稳定,唯有努力才可控。你学会了么?我们一起做几道题吧。
1.小勇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这属于( )。
A.内部、稳定归因 B.外部、稳定归因
C.内部、不稳定归因 D.外部、不稳定归因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韦纳归因理论。根据以上表述,可知小勇把原因解释为“自己不够聪明”,可对应到能力因素上,而能力是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选项A正确。
选项B,外部、稳定因素是工作难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C,内部、不稳定因素是努力和身心状态,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D,外部、不稳定因素是运气好坏和外界环境,不符合题意,排除。
综上所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2.在学习成败归因影响学习动机的诸因素中,激励作用最大的是( )。
A.运气好坏 B.能力高低 C.任务难度 D.努力程度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韦纳归因理论。韦纳把成败归因于六个因素,只有努力是唯一可以控制的因素,对个人影响较大。当个体把成败原因归因于努力时,成功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自信,随后学习中会更加努力;一旦失败,个体会感到羞愧,因此转化为学习动力,为了下一次成功而努力。选项D正确。
选项A,运气好坏属于外部因素,对个体影响较小,排除。
选项B,能力属于内部因素,如果长期把失败原因归于能力低会使个体产生习得性无助,失去学习动机。排除。
选项C,任务难度属于外部因素,对个体影响小,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维纳的归因理论在中学教育与能力考试中是考查的重点部分。主要是从以下几种方式出题。单选题主要有四种常见的出题方式,第一种是考查人物与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种是考查例子型单选,即题干给出某一例子,选出对应体现的归因因素;第三种是考查三维度与六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第四种是考查习得性无助感的定义。简答题部分主要的出题形式是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材料分析题部分主要的出题形式是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对材料中人物的归因方式进行分析,并谈一谈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接下来针对这一部分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一、人物介绍伯纳德·韦纳(B.Weiner,1935),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动机情绪和归因理论。发展了比较著名的归因理论。他曾发表了有关情绪和动机的许多文章和15本著作。自1965年以来,一直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他的主要贡献有:归因理论、动机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二、理论介绍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他将归因分为三维度六因素:维纳从三个维度,即内外性维度、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以及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对归因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内外性维度指的是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因素;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是指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是指行为能否为行动者或者他人所支配或驾驭。1.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能力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能力一旦形成,在一段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再次能力并不受个人的控制,不能随意提高。2.努力程度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首先努力程度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正如人们经常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见努力程度是不稳定的因素;再次努力程度可以受个人的控制,根据个人对当前活动的兴趣以及重要性认识来付出努力。3.身心状况是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身心状况是个体的内部因素;其次身心状况是不稳定的,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心理都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再次身心状况是不由个人所控制的,比如是否生病并不能由个人决定。4.工作复杂度是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工作复杂度是属于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工作复杂度是稳定的,是指一件事从始至终复杂度稳定,如考取教师资格证这件事对某人来说一直很难或一直很简单;再次工作复杂度是不可控的,并不能根据个人意愿随意降低工作的客观复杂度。5.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运气是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运气是不稳定的,时好时坏;再次运气是不收个人控制的,不能由个人决定运气的好坏。6.外界状况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外界状况是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外界状况是不稳定的,会随着外界的物理条件、人为因素等发生变化;再次外界状况不受个人的控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属于不可控因素。三、归因指导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感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抑郁状态。也就是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在这一方面不会产生什么改变,进而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例如当学生每次都把自己语文考试不及格归为是自己能力有限、智力低下的话,久而久之就会认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进而可能会放弃学习语文。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会比归因于能力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归因时,应尽量少从能力上进行归因,而多从努力上指导学生归因。因为从努力上进行归因,有利于学生日后更加努力的学习。当考试失败时,归因于努力不够,下次会更加努力;考试成功时,归因于努力,下次同样会更加努力。总之,希望大家在复习教师资格考试时,能够放平心态,勤奋学习,积极备考,做到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