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免费领取

feion1992024-07-24  3

《【2】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数学》百度网盘资源下载

链接:

【2】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数学|8.教材梳理|7.结构化真题解析|6.结构化经典100题详细示范|5.时政串讲|4.陪练|3.结构化理论|2.真题示范|1.试讲理论|0.礼仪指导|结构化真题示范100题题本+解析.pdf|资格证面试礼仪指导.pdf|2018.11.30礼仪指导.mp4|2018.11.30 礼仪指导 凌风 (笔记) .pdf|初中数学-试讲理论2.mp4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我们学校里有一个机房里的电脑还没有连上网,现在学校想把这些电脑都连上网我们应该怎么连呢?”

同学:“可以像串糖葫芦一样把电脑一个一个连成一串的形式,也可以像穿手链一样把电脑连成一个环呢?”

老师:“同学们想想串糖葫芦和穿手链这种形式在网络中被称为什么?”

同学:“一种结构”

老师:“对,非常好,这位同学的总结能力非常强,其实在网络中这种形式被称为网络拓扑结构,接下来我们就学习一下网络拓扑结构。”

(二)新知探究

任务一:认识网络拓扑结构

首先老师先让学生自行浏览课本内容5分钟,时间到后,老师找同学回答什么是网络拓扑结构,有哪些网络拓扑结构。

老师:“同学们都浏览好了,那老师找一位同学先来回答一下什么是网络拓扑结构?”

同学:“网络拓扑结构是用来表示网络中各种设备的物理布局,特别是计算机的分布情况。”

老师:“回答很正确,这位同学对课本浏览很仔细。好,接下来找另一位同学回答一下都有哪些网络拓扑结构?”

同学:“有总线结构、环形结构、星型结构、网状结构。”

老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老师再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网络拓扑结构:拓扑这个词来源于几何学,网络拓扑其实就是网络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是用传输媒体将网络中的设备进行互联,简而言之,就是用一种方式将网络中的计算机连起来,那了解了有这些网络拓扑结构后呢,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些结构都有哪些特点呢?”

任务二: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

让同学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十分钟后老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进行回答。

第一小组:总线结构的特点是网络中拥有一个总线结构,网络中的计算机共享一条数据通道。这种结构优点网络安装简便,网络中总线上的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通信,缺点是如果共享的“总线”发生故障,整个网络就会瘫痪。

第二小组:环形结构中的计算机通过传输介质连成一个封闭的环。优点是环状结构容易安装,结构简单。缺点是容量有限,网络建成后,难以增加新的计算机节点,而且网络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都会影响。

第三小组:星型结构中各工作站以星型方式连接成网,网状中央有节点,其它节点与中央节点直接相连,特点是安装简便,外围设备出现故障不影响整个网络通信,安全性高,易维护,中心节点出现故障整个网络瘫痪。

第四小组:网状结构任何一台计算机与其它计算机都有至少两条线路相连,网络中某台计算机或线路出现故障时不影响其他的使用。缺点是不容易排查出网络中的线路故障或计算机故障

(三)巩固提高

回到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校机房应采用哪种拓扑结构,学生讨论之后得出应采用星型结构。同时请学生猜想家中路由器采用哪种拓扑结构。

(四)小结作业

1.简单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都应用在了哪些领域?

【答辩题目解析】

1.网络拓扑结构常见的局域网的有几种?

【参考答案】

有三种:总线型结构、环型结构、星型结构。

2.你通过什么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答案】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运用了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课下让学生以表格的方式整理当天所学主要内容,很好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通过复习再次巩固。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安全问题》

、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碟中谍》的片段,并提出问题——片段中的伊森的伙伴在做什么?这样对不对?有什么样的后果?通过影片,初步让学生认识网络安全存在的威胁,引出网络安全的概念。

(二)新授

展示的5个教材案例,请同学阅读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

结合上述案例或根据你的经验,小组讨论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体的信息系统可能存在哪些方面的安全威胁,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如何预防。

请同学们前后桌6人为一组,分组讨论。10分钟后请小组代表们汇报讨论结果。

1.各小组及老师共同得出问题答案为:威胁计算机安全的几个方面为:

(1)自然因素;(2)人为或偶然事故;(3)计算机犯罪;(4)计算机病毒;(5)电子对抗。

2.后果:信息安全不仅影响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全,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

3.维护信息安全,可以理解为确保信息内容在获取、存储、处理、检索和传送中,保持其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真实性。对于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来说,维护信息安全的措施主要包括保障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安全、预防计算机病毒、预防计算机犯罪等方面的内容。

(三)巩固

1.给出央视新闻:苹果手机每天记录使用手机人员的活动轨迹和时间等信息,并定期将其传回美国总部。看到这个新闻,你有什么感想,你会怎么做?

分组讨论5分钟,让大家各抒己见,然后请小组代表们汇报结果。

2.展示我国开发的有完全自主产权的信息系统,请同学思考并讨论对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有何意义。

请多位同学发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可以保障居民信息的安全,一个国家必须拥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掌握维护信息安全的主动权。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及相应的措施。

2.作业:请同学们思考在日常生活当中,除了面临网络安全威胁,是否还有其他的威胁。你会用哪些措施来防范这些威胁?

【答辩题目解析】

1.网络是什么?

【参考答案】

在计算机领域中,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网络是人类发展史来最重要的发明,提高了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2.网络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网络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代——远程终端连接,第二代——计算机网络阶段(局域网),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广域网、Internet),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业务、大数据量)。

高中信息技术《位图和矢量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假设我们写了一首新的乐曲,要把它交给唱片公司,有两种方式:把这首乐曲弹奏出来并录制在磁带上或者把这首乐曲的乐谱写下来。这两种方式的最大区别在于什么?(记录的形式不同,前者是记述性的。包含乐曲的音频信息。其中的所有信息都是固定的,如演奏速度、乐器音色等。如果你想把笛子换成排箫,那就要重新录制一遍。后者是描述性的,不包含音频信息,只包含对乐曲音律的描述。如果要改变演奏速度或乐器音色,只要在乐谱中修改一下就好。)在信息技术领域,有图像和矢量图,特点类似与此。

(二)新课讲授

(1)学生自主浏览教材,探究什么是位图,什么是矢量图?

(2)巡视观察学生掌握程度,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请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方法并加以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打开“小桥”的图片,让学生发现图像由大量的矩形点组成,排列和紧密,在不放的情况下,肉眼很难识别。之后教师进行讲授,在信息技术领域中,这些矩形点被称为像素,像素由位置值和颜色值表示。通常,把这种通过像素表示的图像称为位图,也称点阵图像或栅格图像。

教师引导学生打开杯子图片,进行放大并观察得出了什么效果,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之后由学生代表进行回答,并说出为什么?

学生:无论怎么放大矢量图,它的边缘仍然很平滑。得知,计算机用一组指令来描述构成矢量图的直线、矩形、曲线、圆弧等的形状、位置、颜色等属性。显示时,通过相应的软件来读取和解释这些指令。而无论把图形放大多少倍显示,存储的这些指令都可以精确地描绘出图形的所有属性来,从而真实地显示出图形。

由教师总结位图和矢量图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三)巩固提升

引导学生用表格的方式,总结出位图和矢量图,并进行展示,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四)小结与作业

(1)小结: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作业:利用上网,找出更多关于矢量图和位图的知识,下节课进行分享。

【答辩题目解析】

1.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教学重点为理解位图和矢量图的特性。

教学难点为学会区分位图和矢量图。

2.位图和矢量图的区别?

【参考答案】

矢量图与位图比较:矢量图与分辨率无关,不管矢量图放多大,都不影响它的质量和效果。矢量图的放大,只是参数的改变,电脑就会根据现有的分辨率重新计算出新的图像。位图的质量取决于分辨率。一幅位图放大几倍后,就会明显地出现“马赛克”的现象。矢量图可以十分灵活地进行编辑,矢量图的基本元素是对象,每个对象都是自成一体的实体,某个对象的改变不会影响到没有关联的对象。位图的编辑受到限制。位图是点(像素)的排列,局部移动了或者改变了就会影响到其他部分的点。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信息技术试题第二批

你151可以7542问0894问问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今天我讲的课是《正数和负数》,关于学生以前所学数的知识前面的李娜老师已经作了很好的梳理,我现在只就本节课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说课。一、 我对课标要求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安排在小学的第二学段初步认识负数,这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新增加的内容。很久以来,负数的教学一直安排在中学教学的起始阶段,现在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生活基础。因此《标准》将这一内容提前到小学阶段教学。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他们以往认识的整数、分数和小数都是算术范围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这样,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四年级第八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正数和负数》。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感受学习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拓展对数概念的认识。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产生以及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负数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二、 研读教材的结果1、以前认识的数教材在1、2册安排完成对10以内、20以内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后在第4册安排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在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完成多位数的认识,至此,完成了对正整数的认识。在第6册和第8册教材中分两次安排了分数与小数的初步认识。。2、以后将要认识的数以后逐步又在第8册和第10册分别又对小数和分数进一步认识,在11册一次完成对百分数的认识。3、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以上的这些数在第二学段即四年级第二学期第8册中出现了负数的认识,负数在数轴上显示都是“0”左边的数,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的有理数,这是小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开始。4、下面就是单元教材分析和课时教材分析以及在分析基础上的有效整合。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变化的量。要确切地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仅仅运用原有数(自然数和分数)就不够了,还需须把这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于是产生了正数和负数。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表示相反方向的量,是数的发展的一个飞跃,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过去安排在中学有理数中学习,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京版教材这部分内容呈现的顺序及方式是:利用主题图引入负数、利用温度统计图加深对负数的认识、通过温度计上不同刻度的位置顺序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利用海拔知识的介绍进一步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关系的量,通过知识窗的介绍让学生负数的发展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需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需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体会负数的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点则是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正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通过描述性定义认识正数、负数和“0”,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关键就是通过学生已有知识的转化,来认识新知识,使知识网络得以完善。三、 通过研读教材,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体现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数感是负数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课标》对数感的阐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依据《课标》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力图通过一些有效的环节,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如: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数量。1)赢利10000元,用+10000元表示;那么亏损10000元用()元表示。(2)如果向东走10.5米,用+10.5米表示;那么向西走10.5米用( )米表示。(3)球队胜利4场,用+4场表示;那么失败3场用( )场表示。(4)零上15度用+15度表示;那么零下15度用( )度表示。通过正数和负数的对比,感受负数的意义,初步感知负数和正数是相反的量,负数可能比正数小。2、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游戏,叫做《对对子》。小游戏,作用未需小。它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信息感悟。我特别提供了一组信息,让学生在横线上填上意义相反的词。这样的设计让两个数量的相反意义凸显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把这种事件转化为词组,使之表达更加简洁。接着启发学生设计新的记录方法,并展示出来,这些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直到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我预设会有部分学生用正负号的方式记录。请一位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表扬这位学生——“你用到的符号跟数学家现在用的一摸一样。” 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时,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3、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密切。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正、负数,会读写正负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而“理解负数的意义“是本课难点之一。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学生常见的温度计,在学生认识了温度计上刻度的之后,设计如下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指名学生读出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然后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温度下降,学生回应“越来越冷”的感觉。通过温度计上不同温度水银柱的高低让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数比负数所表示的温度高。新颖有趣的活动教学效果显著,既深入体会温度计表示温度的特点,同时暗伏了负数大小比较的后继知识。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4、体现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的严整性。本节课我是将“认识负数”与“负数的意义”两节教材有效进行整合,在一节课内使学生对正负数的知识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我认为既然本节课让学生认识了负数,就应该尽可能地在一节课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升华,而不是零零散散地将它放在下节课再进行完善。因此我把负数大小的比较、值等后续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温度计教具突显出优势。在上面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初步明确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的认识是浅显的、体验是感性的。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用圆圈把所有的负数或正数都圈起来,要不要把省略号也圈进去呢?简单而又巧妙的设问给学生创造了体验的机会。通过小小的省略号充分体现了无限的观念、集合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认识数轴另本课另一难点,我用课件巧妙的演示温度计顺时针转90?后把它与直尺建立起联系,又把直尺进一步延伸得到了一把数轴尺,然后让学生齐读数轴上的正.负数。利用小人左右运动使学生感悟到数轴越往右边数越大,反之越往左边数就越小,而“0”是它们的分界点。在读数、观察、体会等一系列活动中,不仅区分了正、负数,渗透了“无限”的思想,也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集合圈、数轴、无限等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网络得到了扩展。5、体现数学知识中渗透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数学知识中如果能有效结合教材实际对学生进行精神和思想教育,那就更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了。本节课我就结合了负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负数的渊源历史,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一课内容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但是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正负数的概念不便下定义,因此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环节:孩子眼中的正负数。这一内容不仅是对本课所学负数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正负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印象很深。四、 结束语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86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