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历史必备真题

feion1992024-07-24  0

【导读】历史科目相对其他主科目来说,难度比较小,所以在笔试通过后,面试压力相对较小,但是想要通过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还是需要认真准备,可以通过历年的考试真题来进行具体把握,总结考试规律,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2019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汉赋的风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考题回顾

1.题目:汉赋的风采

2.内容:

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撒文和暗文并用的文体。赋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

西汉早期的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等,借物抒怀,意境深沉。

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名家名作迭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这一时期赋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赋作篇幅较长,以气

势恢宏、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杨雄。东汉时期,班固、张衡的作品地位最高。东汉后期,大赋减少,各种短篇的小赋兴起。这些小赋摆脱了大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3基本要求:

(1)讲清各个时期的名家代表及主要作品;

(2)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节奏掌控适当;

(3)师生互动中有小组讨论的环节。

答辩题目

1.你知道的汉赋名家及代表作有哪些。

2.请你说说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校外历史课程资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关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故事,并提问学生:说起司马相如就不得不说到他写的赋,汉武帝还因读过他的赋提升其为中郎将,那汉赋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汉赋的背景

教师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两汉文化的片段,提问学生:什么是赋?汉赋有何特色?

学生观看后结合教材回答: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赋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

教师补充:汉初,国力较弱,思想上提倡无为而治,文化崇尚简朴,赋体文学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汉武帝时代赋的床桌走向全盛阶段。

(二)汉赋的代表及特点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汉赋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西汉早期的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最为著名,汉武帝时期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为杨雄。东汉时期,班固、张衡的作品地位最高,如班固的《长杨赋》《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东京赋》都广为流传。

教师出示材料并提问学生:汉赋四大家,一般是指西汉的司马相如、杨雄以及东汉的班固、张衡。那西汉与东汉赋的特点各是怎样的呢?

材料一 刘勰:“然赋也者, 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材料二“假象过大, 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挚虞《文章流别论》

学生回答:西汉早期的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等,借物抒怀,意境深沉;汉武帝时期的赋以气势恢宏、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东汉后期长篇幅渐少,各种抒情写景的短篇小赋兴起,从而摆脱了长篇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三)汉赋的评价

教师展示关于汉赋评价的相关史料,提出问题:有人说汉赋华而不实,有人说汉赋宏伟壮观,你们是怎样看的呢?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五分钟的讨论。

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限....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全为之....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棍亦用精金....——《马可●波罗游记》

小组代表回答:一方面汉赋辞藻华丽,但也可以反映了时代风貌,有些汉赋经典还隐含着深刻的哲理,比如《子虚赋》《上林赋》对于汉武帝的奢侈进行了批判。但汉赋发展到后期,就一味地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忽视了文章的内涵,最终走向衰落。

教师补充:汉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意义,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作业:除了汉赋,我国还有哪些古典文学形式,请大家课下查阅资料?下节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汉赋的风采

(一)汉赋的背景

(二)汉赋的代表及特点

贾谊:吊屈原赋(意境)

司马相如:子虚赋等(辞藻华丽)

(三)汉赋的评价

【答辩题目】

1.你知道的汉赋名家及代表作有哪些。

2.请你说说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校外历史课程资源。

关于2019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汉赋的风采,就给大家说到这里了,具体的答题思路以上也进行了汇总,希望大家参照以上作答思路进行训练,更多教师资格证面试要点,请持续关注本平台。

【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考题回顾【多版本】   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2.希腊地理位置,民主政治   3.经济全球化   4.中国古代工官和匠户制度(汉武帝盐铁专营)   5.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   6.一五计划   7.中世纪天主教   8.徽商   9.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0.雅典和斯巴达   11.文明的链接   二、考题解析【例如:文明的链接】   试讲题目   1.题目:文明的链接   2.内容:   欧洲和亚洲之间很早就存在贸易往来。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于是,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掀起了开辟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同时,市场的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就负有政治、军事等职责。特权贸易公司的活动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新航路开通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和英国的伦敦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4倍多,谷价则上涨了5倍。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地主因收取定额的货币地租,购买能力大不如前,财力和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而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获益匪浅,他们一方面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另一方面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价格革命也成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欧洲和美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麦子、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骡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与此同时,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   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它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热忱,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此,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讲清楚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1.比较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不同点。   2.你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为什么?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以及16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请学生认真观察、对比,寻找不同之处。进而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改变?这种改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种改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教师介绍: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对于黄金等贵金属的需求量增大,于是他们将目光转向了东方,想从东方获取商品和金银。   接着教师出示传统的东西方商贸线路图,提问学生:自古以来东西方就有交往,为什么此时还要另外开辟一条通道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因此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   教师补充: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掀起了开辟新航路的热潮,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为新航路的开辟做出杰出的贡献,新航路的开辟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商业革命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并进行引导:新航路的开辟使得商品贸易种类、贸易范围和贸易中心都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结合史料,总结其变化的具体表现。   材料一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出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学生根据史料,进行归纳总结,回答问题:新航路开通后,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这说明商品的贸易种类增多,贸易范围也扩大了;新航路开通后,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和英国的伦敦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这说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教师补充: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就负有政治、军事等职责,特权贸易公司的活动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这些对商业方面的影响被统称为“商业革命”。   2.价格革命   教师创设历史小剧场的情境,请话剧社的同学表演贵金属流入之后的欧洲社会的场景,同学们观看话剧,并且思考:贵金属的流入给欧洲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观看话剧,并思考回答问题: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封建地主因收取定额的货币地租,购买能力大不如前,财力和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而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获益匪浅,他们一方面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另一方面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教师继续引导:这样的结果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继续总结:因价格变动引发的一系列变动,我们称之为“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也成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其他影响   教师继续展示相关史料,并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新航路的开辟对于人类的发展进程而言,还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   (1)积极影响: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   (2)消极影响: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搜集史料,总结新航路的开辟对于中国的影响有哪些?下节课一起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文明的链接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商业革命   2.价格革命   3.其他影响   【答辩题目解析】   1.比较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不同点。   【参考答案】   (1)背景:郑和下西洋时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开辟新航路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   (2)目的: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明朝国威,加强与海外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贡赐贸易;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3)影响和后果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的伟大壮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了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西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开始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2.你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为什么?   【参考答案】   这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史料教学法。   谈话法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并且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情境教学法的使用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并将复杂问题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对史料的研读,这是史料教学法的体现,能够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并且能够让学生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31.淞沪会战

1937年8月9日,日本以虹桥事件挑起战端,13日,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反抗,淞沪会战开始。会战初期日军处于守势;8月23日以后战事迅速扩大,日军转入进攻;9月30日,日军发动总攻,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12日上海沦陷,会战结束。这次会战给日军以严重杀伤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和胜利的信心,为沿海工业内迁蠃得了时间。

32.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包括—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1937年10月初,日本华北方面军发动以攻占太原为目标的作战。10月中句至11月初,忻口会战是太原保卫战的。八路军有力地配合了会战的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军事上互相配合抗日的一次成功范例。但在日军追击下,中国太原失陷。太原会战为华北战区抵抗最坚决、坚持最久、战绩显著的会战之一,而且是国共双方军队配合最好的一个战役。

33.《瓦窑堡会议》

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12月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会后,毛泽东根据中央的决议,在共产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决议和报告分析了“九·一八”事变以来国内政治形势的基本变化,指出了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决议和报告着重阐明了建立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会议批评了党内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瓦窑堡会议为迎接抗日新高潮的到来,做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34.洛川|会议

为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纲领、方针和政策,1937年8月22-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基本任务的报告会议诵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指出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如何争取胜利的问题,而争取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反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35.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蒋介石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红军。张张、杨在哭谏无效的情况下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将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派周恩来等与蒋介石谈判;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它成为丑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6.《论持久战》

面对国民党亡国论和谅胜论的叫,毛泽东于19385发表了论持久战,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强弱优劣对比,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将经历战咯防御、战咯相持、战咯反攻三个阶段,最后胜利必将属于中图。《论持久战》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战略方针,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全国抗战及其最后胜利起了极大的指导性作用。

37.“三三制”原则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在抗日民主政权豹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备占1/3名额。“三三制”政权团结一切赞成抗日与民主的各阶级各阶层;投身到抗日战争中菜,并对汉奸和反动派实行联合专政,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8.重庆谈判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团结和教育全国人民1945年3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到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经过天的斗争,国共双方终于签汀《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为打退国民党军事进攻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人心。

39.“五四指示”

1946.54中共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指示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和减急政策改变为“耕老有其田”的政策。此后,通过清算斗争和二地改革运动,解放区2/3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广大农民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踊跃参军支前: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40.三大战役

1948.9-1949.1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火国民党军154万余人,足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大决战。其战争规模及其成果,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三大战役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胜利。决战结束后国民党反动集团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41.七届二中全会

1919年3月中共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政治、经济、外 交方面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党的工作车心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毛泽东在会上告 诫仝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惧、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七届二中全会为中共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 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4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阴确规定,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 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廷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43.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特掐我囯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仵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它包括两层含义:一 是我国社会已是社会丰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高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买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理论为我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依据。

4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就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吐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廷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

45.《论十大关系》

从1956年2月到4月,毛泽东等先后听取了国务院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计划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在听取汇报的基础,毛泽东逐渐形成《论 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报告,总结了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 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概况提出了十大关系。

46.中共八大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 行。大会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 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中共八大所制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都是正确的,它为新的历史时期社 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47.整风运动

是1941年5月开始,1945年4月结束党中央为了统一全 党思想,肃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改正党内仍然存在着的党风不正、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的问题,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而领导全党进行的 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 了空前的团结,并进一步成熟起来。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中国近代史大事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同时祝愿各位考生都能认真备考,顺利通过考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8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