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师资格证的福利来了,虽然2021年的教资考试已经告一段落,但是觉得自己发挥不好的小伙伴也不用心灰意冷,从2022年开始,山西教资考试一年两次,这算不算一波福利呢!小伙伴们还需整装待发,做好下次考试的准备。我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方面比较重要的考点——韦纳的归因理论,大家一起瞧瞧吧!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他把事件的原因归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韦纳在海德归因理论与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除了内部和外部维度外,他还提出一个新的维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总共划分为三个维度:
控制点:指的是成败的原因受内部控制,还是外在环境的控制;
稳定性:指个体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可控性:指个体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或者他人意愿所决定。
韦纳把人的成败原因分析为六个因素:能力(指个人评估自己能否胜任工作)、努力(个体在工作中是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身心状态(工作中个体当时的身体及心情是否影响工作效率)、外界环境。
这六个因素都可以用三个维度来分析,以下是三维度六因素表格:
韦纳认为,归因会影响到学生的情感状态。如果学生把成功原因归因为内部动机时会产生较强的情感反应,成功时感到满意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归因于外部因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出现太强的情感反应。因此,当一个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即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比如生活中常见的“听天由命”、“破罐子破摔”等现象。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较强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归因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努力程度,对于努力而能力低的学生给予更多奖励,对于能力高而不努力的学生给予最低评价。
学习小技巧:如何识记六因素的三个维度,我总结了一个小口诀,即一心二力属内部,难能可贵最稳定,唯有努力才可控。你学会了么?我们一起做几道题吧。
1.小勇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这属于( )。
A.内部、稳定归因 B.外部、稳定归因
C.内部、不稳定归因 D.外部、不稳定归因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韦纳归因理论。根据以上表述,可知小勇把原因解释为“自己不够聪明”,可对应到能力因素上,而能力是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选项A正确。
选项B,外部、稳定因素是工作难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C,内部、不稳定因素是努力和身心状态,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D,外部、不稳定因素是运气好坏和外界环境,不符合题意,排除。
综上所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2.在学习成败归因影响学习动机的诸因素中,激励作用最大的是( )。
A.运气好坏 B.能力高低 C.任务难度 D.努力程度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韦纳归因理论。韦纳把成败归因于六个因素,只有努力是唯一可以控制的因素,对个人影响较大。当个体把成败原因归因于努力时,成功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自信,随后学习中会更加努力;一旦失败,个体会感到羞愧,因此转化为学习动力,为了下一次成功而努力。选项D正确。
选项A,运气好坏属于外部因素,对个体影响较小,排除。
选项B,能力属于内部因素,如果长期把失败原因归于能力低会使个体产生习得性无助,失去学习动机。排除。
选项C,任务难度属于外部因素,对个体影响小,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维纳的归因理论在中学教育与能力考试中是考查的重点部分。主要是从以下几种方式出题。单选题主要有四种常见的出题方式,第一种是考查人物与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种是考查例子型单选,即题干给出某一例子,选出对应体现的归因因素;第三种是考查三维度与六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第四种是考查习得性无助感的定义。简答题部分主要的出题形式是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材料分析题部分主要的出题形式是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对材料中人物的归因方式进行分析,并谈一谈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接下来针对这一部分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一、人物介绍伯纳德·韦纳(B.Weiner,1935),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动机情绪和归因理论。发展了比较著名的归因理论。他曾发表了有关情绪和动机的许多文章和15本著作。自1965年以来,一直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他的主要贡献有:归因理论、动机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二、理论介绍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他将归因分为三维度六因素:维纳从三个维度,即内外性维度、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以及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对归因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内外性维度指的是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因素;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是指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是指行为能否为行动者或者他人所支配或驾驭。1.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能力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能力一旦形成,在一段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再次能力并不受个人的控制,不能随意提高。2.努力程度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首先努力程度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正如人们经常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见努力程度是不稳定的因素;再次努力程度可以受个人的控制,根据个人对当前活动的兴趣以及重要性认识来付出努力。3.身心状况是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身心状况是个体的内部因素;其次身心状况是不稳定的,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心理都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再次身心状况是不由个人所控制的,比如是否生病并不能由个人决定。4.工作复杂度是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工作复杂度是属于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工作复杂度是稳定的,是指一件事从始至终复杂度稳定,如考取教师资格证这件事对某人来说一直很难或一直很简单;再次工作复杂度是不可控的,并不能根据个人意愿随意降低工作的客观复杂度。5.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运气是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运气是不稳定的,时好时坏;再次运气是不收个人控制的,不能由个人决定运气的好坏。6.外界状况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外界状况是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外界状况是不稳定的,会随着外界的物理条件、人为因素等发生变化;再次外界状况不受个人的控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属于不可控因素。三、归因指导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感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抑郁状态。也就是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在这一方面不会产生什么改变,进而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例如当学生每次都把自己语文考试不及格归为是自己能力有限、智力低下的话,久而久之就会认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进而可能会放弃学习语文。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会比归因于能力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归因时,应尽量少从能力上进行归因,而多从努力上指导学生归因。因为从努力上进行归因,有利于学生日后更加努力的学习。当考试失败时,归因于努力不够,下次会更加努力;考试成功时,归因于努力,下次同样会更加努力。总之,希望大家在复习教师资格考试时,能够放平心态,勤奋学习,积极备考,做到知己知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与均衡发展,其价值取向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文化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个人本位论强调,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 2."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能够阻断代际传递,这是因为教育具有(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生态功能 D.人口功能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教育的经济功能包括 (1) 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3.格赛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儿童有效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是( )。 A.遗传素质 B.学习训练 C.指导学习 D.成熟程度 参考答案:D 4.三(2)班的一些学生只要作业稍微难一点就望而却步,还有一些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经常叫苦叫累,对此班主任需要在班级加强学生 A.情绪情感的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的教育 D.思维品质的培养 参考答案:B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 ①学会生存②学会认知③学会做事④学会创造⑤学会共同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①③⑤ D.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B 6. 班主任的影响力除表现职权影响力外, 更重要的表现力为( )。 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人格影响力 D.知识影响力 参考答案:C 7.眼保健操是预防小学生近视的- -种保健方法,包括( )。 ①挤按晴明穴②揉按四百穴③揉按太阳穴和闭目轮刮眼眶④揉按涌泉穴⑤按揉风池穴⑥闭目干洗脸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⑥ 参考答案:B 8.教师在课堂上- -边讲授-边板书,同时留意学生反应,这种品质属于( )。 A.注意广度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稳定性 参考答案:C 9.小军因喜欢班主任王老师,所以喜欢她的课和她组织的各种活动。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泛化 B.强化 C.分化 D.消退 参考答案:A 10.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静的学生也往往会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是( )。 A.服从 B.模仿 C.以众 D.顺从 参考答案:C 11.小勇认为自己学xi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这属于( )。 A.内部稳定归因 B.外部稳定归因 C.内部、不稳定归因 D.外部、不稳定归 参考答案:A 1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 )。 A.全体学生 B.有行为障碍学生 C.学业成绩差的学生 D.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参考答案:A 13.因1918年出版(课程》——书而被为“现代课程理论开拓者"的学者是( )。 A.杜威 B.博比特 C.查特斯 D.泰勒 参考答案:B 14.在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应考虑( )。 A.逻辑顺序 B.心理顺序 C.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D.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 参考答案:C 15.老师建立了记录学生学xi成就,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续表现.作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的档案袋,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属于( )。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过程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参考答案:C 16.赵老师在数学《第一场雪中》时,播放了北方漫天大雪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下雪场景,他运用的教学手段属于( )。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参考答案:B 17.下列中国古式经典教育名言,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 )。 A.温故而知新 B.不愤不启、不住不发 C.不陵节而施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参考答案:C 18.某小学有计划地将当地民谣融入语文课程,这属于( )。 A.国家课程校本化 B.校本课程开发 C.国家课程地方化 D地方课程开发 参考答案:A 19.集体备课时,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和内容选择上如存在意见分歧,应首先遵从0. A.教材编排 B.课程标准 C.名师经验 D.教学指导 参考答案:B 20.作为一种常用的课程教学方法,讲授法的主要局限在于( ). A.难以呈现系统科学知识 B.难以控制教学时间 C.难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D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答案:D 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 21.简述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 参考解析: 【答案】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22.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解析: 【答案】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2)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 (3)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4)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 23.简述教育叙事研究的一般步骤。 参考解析: 【答案】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其步骤包括: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三、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20分) 24. 20世纪90年代,美国各州先后颁布相关政令,对学生速纪行为明确处罚原则,如,对学生的惩戒分为9个层次,包括训示,学业制裁、短期停学、惩戒性转学等。教育惩戒是我我国中小学管理的敏感区,面对学生违纪行为,惩戒与否,如何惩戒,固惩戒不当带来的后果,都是令学校和老师头疼的问题。因而,许多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敢采用教育惩成,唯恐由此引起师生冲突、家校矛盾。2020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为实施教育惩戒提供了依据。 问题: . (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认识。(10分) (2阐述小学教师使用教育惩戒的注意事项。( 10分) 参考解析: 【答案】 (1)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寄语教育目的,对违纪违规学生进行管理、寻到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材料中,部分老师不敢使用教育惩戒,害怕引起师生冲突、家校矛盾,这种行为 非但不会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反而会助长歪风邪气。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实施,让老师重拾"戒尺”,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其次,《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实行细化了教育惩戒的边界,让教师的惩戒有规可依,更好的把握尺度、温度和限度。 (2)小学教师使用教育惩戒的注意事项:①规范程序。②注意方式方法。③育人为目的。 25.材料: 陈老师和王老师在各自班上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 文中的谁?为什么?" “学有的学生说喜欢孙悟空,有的.. ...说喜欢唐僧...出乎意料的是,两个班里都有学生说喜欢白骨精,理由是白骨精为了吃到唐僧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但是,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却不同.陈老师的回应是:“你的想法很独特,有创意。王老师则反问那个学生:“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学生想了想,回答法:'坏事.”王老师接着问:“白骨精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做坏事,你也喜欢她吗?”学生红着脸摇了摇头。 问题: (1)对两位老师不同的理答进行评析。(8分) (2) 结合材料谈谈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12 分) 参考解析: 【答案】 (1)陈老师的鼓励学生的做法是合理的,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职业理念。王老师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我们需要引以为戒。 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材料中,陈老师认同学生的想法,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王老师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违背了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 教学观强调教学要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新课程背景下,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陈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尊重学生的想法,认为学生的想法很独特,符合教学观。王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仅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的想法,违背了教学观。 (2)①诊断功能。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也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②反馈功能。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 ③导向功能。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是指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能。 ④激励功能。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指评价能够改善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⑤鉴定功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些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检查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