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初中心理健康历年真题

feion1992024-07-24  3

2015年3月北京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心理学)(答案仅供参考)   一、选择   1、强调研究过程中应对被试者产生积极的影响,避免对被试身心发展产生伤害的研究原则是 原则。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教育性 D 系统性   2、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   A 自我实现的需要 B 尊重的需要   C 社交的需要 D 安全的需要   3、认为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的简化的遗忘理论是 。   A 衰退说 B 干扰说   C 动机说 D 同化说   4、学生学习“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这种学习属于   A 符号学习 B 事实学习   C 概念学习 D 命题学习   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体现的是人际吸引中的 。   A 外表吸引 B 能力吸引   C 相似吸引 D 性格吸引   6、个体因无法应对外界对个人能力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称为 。   A 角色冲突 B 工作压力   C 适应不良 D 职业倦怠   7、在托尔曼的迷宫试验中,白鼠在没有获得强化之前,学习以及存在,只是未表现出来,这种现象称为 。   A 操作性行为 B 辨别学习   C 潜伏学习 D 获得学习   8、用简要的词语写出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次要观点,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材料的要点及其各种观点直接的关系,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 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 复述策略 D 认知策略   9、教师一想到班级中的好学生,总是到他的优点,而很难想到他的缺点,这是人际关系中的 。   A 首因效应 B 晕轮效应   C 刻板印象 D 投射效应   10、一个学生认为服从、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优师)。同时,他还将教师规定的准则视为固定不变的。他的道德发展处于 。   A 他律阶段 B 自我中心阶段   C 自律阶段 D 公正阶段   选择答案: 1c 2a 3d 4c 5c 6d 7c 8b 9b 10a   二、填空题   11、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是计划、 、观察和反思。   12、韦纳将成败归因分为内外性、稳定性和 三个维度。   13、奥苏伯尔认为可利用性、 和稳定性是三个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机构变量。   14、长时记忆可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 。   15、在技能练习中期,练习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心理学称之为“ ”   16、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 和调节策略。   1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提出假设和 四个阶段。   18、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结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和 。   19、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包含真诚、尊重与接纳和 。   20、教师自编测验具有信度、 和区分度三个特征。   填空答案:11行动 12可控性 13可辨别性 14程序记忆 15高原现象 16监视策略 17检验假设 18 片面到全面 19同理心 20效度   三、辨析(4*5=20)   21、佛洛伊德认为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正确。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为本我服务,所以是正确的。   22、负强化的实质就是惩罚   错误。负强化是通过消除一个不愉快的刺激,从而使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增加;而惩罚则是消除一个愉快的刺激,从而降低反应发生的频率或可能性。所以两者不一样。   23、工作记忆中的信息非常牢固,不易消失和遗忘   错误。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不牢固,容易消失或遗忘。   24、移情会阻碍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错误。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会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25、中高考是典型的标准参照测验   错误。是常模参照评价。   四、简答 (6*5=30)   26、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答:(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27、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答:(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其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A.从一般到个别,渐进分化;   B.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C.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8、简述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别   (1)活动的对象不同。前者活动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后者则是头脑中的映像,不是客体本身,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   (2)活动的结构不同。前者是系列动作的连锁,不能省略,后者则可以省略或简缩。   (3)活动的要求不同。前者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的联结,后者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29、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答:(1)变通性。具有创造性的人在处理问题或学习时,总能做到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问题的思考具有比较大的弹性,思考路线并非固定在一个方向(优师),而是向多个方向发散且变化多端。   (2)独创性。独创性在行为上的表现则是超出常规,擅长做一些别人从未想过和做过的事;观念新颖独特,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敢于向挑战。   (3)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具有创造性的人,其思维敏捷、灵活、迅速,具有口若悬河的谈吐,行为快速,对事物的反应总量比一般人多。   30、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道德认知表现出具有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的特点。   (2)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的特点。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发展是协调的、一致的。年龄越小,各成分之间越一致。   五、论述   31、阐述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教学实际加以分析   答: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人表现出来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   (1) 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   (2)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八种以上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3) 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   (4) 各种相对独立的智能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即便是同一种智能,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5) 因此,我们很难找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否。   3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自我效能”。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成败经验。个体自身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很大。   (2)对他人的观察。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巨大的作用。   (3)言语劝说。它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以及自我规劝。   (4)情绪和生理状态。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也影响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C.9,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2.“印度狼孩”的事实说明,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先天遗传素质外,还有(  )。A.后天的饮食因素B.居住条件因素C.后天的环境因素D.教育因素3.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望梅止渴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4.(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A.斯金纳B.布鲁纳C.苛勒D.加涅5.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6.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7.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8.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分现象9.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1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1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12.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  )。A.焦虑B.强迫行为C.强迫观念D.强迫恐惧13.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B.学习活动C.复杂记忆D.理解14.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A.对象不同B.概念不同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1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  )。A.成就水平的测验B.能力形成的测验C.结构的测验D.智力发展的测验16.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  )。A.爱好B.忠诚C.热爱D.兴趣17.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A.S—B量表B.斯坦福量表C.韦克斯勒量表D.比纳量表18.(  )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A.直接强化B.外部强化C.自我强化D.替代性强化19.下列属于影响迁移的个人因素的是(  )。A.认知结构和态度B.智力和学习环境C.年龄和学习材料D.学习目标和态度20.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是(  )。A.标志动作并组织活动的进行B.巩固与进一步概括动作表象C.外部言语转化为内部言语D.改变动作方向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反思过程D.互动过程E.管理过程2.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  )。A.专制型B.开放型C.说服型D.放纵型E.民主型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  )。A.强化B.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C.消退D.惩罚E.分化与泛化4.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  )。A.效果强化B.直接强化C.间接强化D.替代性强化E.自我强化5.以下代表人物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的有(  )。A.桑代克B.贾德C.安德森D.加特纳E.吉克6.陈述性知识又叫描述性知识,如(  )。A.字词B.人名C.时间D.观念E.怎样骑车7.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三个阶段,即(  )。A.动作的定向阶段B.认知阶段C.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D.联结阶段E.自动化阶段8.一般来说,元认知策略可分为(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计划策略D.监视策略E.调节策略9.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可以从哪些方面人手?(  )A.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B.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C.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D.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E.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10.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__________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2.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__________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3.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_________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4.教师的威望是由其资历、声望与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决定的。5.教学环境包括__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__环境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6.在认知风格中,与“场独立”相对的认知风格(方式)叫__________。7.学生大多数成绩不良的实质问题是__________。8.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__________、__________。9.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10.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主要依据__________。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教育心理学2.学习3.问题情境4.学习迁移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教师如何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成心智技能?2.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3.应当如何理解品德的含义?4.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5.简述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六、论述题(本大题其2小题。每小题9分.其18分)1.论述应当怎样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试述青年期的心理特点。一、单项选择题1.C【解析】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为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为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2.C【解析】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遗传和环境。3.D【解析】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4.B【解析】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强调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5.B【解析】为教师的期待而学习的动机是低级的动机。6.B【解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正迁移,高等数学对初等数学而言,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7.C【解析】略。8.C【解析】在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高原现象。9.D【解析】画线是复述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10.A【解析】根据问题的定义,选A。11.D【解析】品德是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2.B【解析】反复检查是动作,所以这种行为属于强迫行为,选B。13.D【解析】领会属于理解。14.B【解析】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差生、后进生、优秀生都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故两者概念不同。15.A【解析】略。16.B【解析】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17.D【解析】比纳量表,又称比纳一西蒙量表。18.C【解析】题干为自我强化的概念。19.A【解析】认知结构、态度、年龄、智力属个人因素。20.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言语在心智技能中的作用。二、多项选择题1.ABC【解析】略。2.ADE【解析】鲍姆宁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3.ABCD【解析】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等四个。4.BDE【解析】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5.CDE【解析】桑代克和贾德是早期迁移理论的主要代表。6.ABCD【解析】E选项为程序性知识。7.BDE【解析】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形成经过了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8.CDE【解析】复述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是认知策略。9.BCD【解析】AE属于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0.AC【解析】在选项BDE中,应当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三、填空题1.强迫观念2.教学环境的设置3.行为与结果4.才能、品德5.物质、社会6.场依存7.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或应用上存在障碍8.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9.感性概括、理性概括10.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规律四、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学习: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3.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五、简答题1.要想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成心智技能,教学中必须注意:(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然后,再逐渐缩减。(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4)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2.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指认识与行为的统一。4.根据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5.(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六、论述题1.【答案要点】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2.【答案要点】青年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精神生活空间扩大。青年期突破了少年期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的活动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青年人开始独立与社会交往,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中,社 交结构也由简单向复杂化发展,跨越了一个较大的心理跨度。青年离开家庭、跨入社会,同时,开始了以智力生活为重要特征的精神生活。他们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 了解过去,观察现在,预测未来,无限地扩展视野。其二,心理发展显著,认识能力明显提高。随着实践活动的明显增加,青年的思维活动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从逻 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出现了特有的独立批判性和创造性。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理想、信念、人生观初步形成。由于自我意识基本成熟,青年的自我 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以及对别人与社会的评价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当然还不成熟和全面,所以还会产生种种复杂的矛盾。其三,性机能成熟。性的问 题,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问题。由于性机能成熟的前倾,出现了很多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内心情感体验。但因缺乏必要的性科学知识,对性冲动又缺乏心理上 的准备,从而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羞耻心及不安感等心理矛盾,随之又会产生对异性的向往和爱慕。这是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四,情感日益丰富。青年的情感发展日益丰富。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都有很大发展,爱情的体验也已出现。但遇事仍易激动,不善于用理智控制感情,表现出情感动荡不定。若受不良思想支配,易导致不轨行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8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