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面试真题教案

feion1992024-07-24  3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标志重捕法的程序,尝试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估算种群的数量。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生物种群的数量特征,提高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学会观察自然界生物,尝试用标志重捕法了解生物种群数量,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标志重捕法的估算方法。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探究种群数量关系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并进行估算。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简单复习种群的概念,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提问:一个池塘中所有大大小小的青鱼组成一个种群,一块草地上的所有的黄芪也组成一个种群……种群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特征呢?(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接着提问:种群数量变化有任何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标志重捕法来模拟估算种群的数量。

(二)新课教学

1.实验原理及提出问题

设疑:播放人与自然中片段视频,提问学生,在视频中这些学者运用了一种方法了解了高原上狼群的大体生存数量,从而知道了高原上狼群的种群密度。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什么是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然后再放回到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来估算被调查种群的数量。标志重捕法常用于鸟类、哺乳动物及鱼类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继续设疑:在自然环境中,很多动物活动范围非常广,如何计算出种群数量呢?(对某种群数量调查中,假设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为M,第二次捕获数为n,其中被标志数为m,设该种群总数量为N,则该种群的数量N=n/m*M。)

2.做出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述问题有探究价值,接着引导学生作出大胆推测,做出假设: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为M,第二次捕获数为n,其中被标志数为m,设该种群总数量为N,则种群数量N=n/m*M。

3.制定实验方案

依照课前分组,小组讨论实验基本思路,教师巡视,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其他小组顺着该组同学设计思路继续推测实验预期结果。

教师进一步引导小组进一步讨论该实验的具体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和基本步骤。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教师重点强调标记后要随机抓取,抓取之前需将标记物与未标记物混合,设计重复实验。

4.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操作步骤,结合实验方案,分组动手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完成下面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叙述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分析讨论以下问题,并得出最终实验结论。

①每次抓取之前为什么要摇晃几下?为什么最好闭着眼睛抓?

(每次抓取之前要混合均匀,注意随机抓取,最好闭着眼睛抓,以避免误差。)

②哪些因素会造成实验的误差?

(选择的材料大小要一致且合适,以方便抓取:材料太大太小都不好,太大每次抓取数太少,太小计数太麻烦。质地要统一,摸抓时手感相同,以避免误差。要做重复实验,求平均值。注意细节问题,减少实验误差。)

6.表达交流

回到课前所提的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运用本节所学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将实验室恢复到原位。

(四)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思考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的数量能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板书设计

“2017高中生物教师资格面试《蛋白质的合成》教案”一文由教师资格考试栏目分享,更多信息,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理解并掌握mRNA结构特点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转录的Flash动画及动态组图,发展观察识图能力,提高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体验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核糖核苷酸、mRNA、tRNA等物质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科学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mRNA的结构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二)难点:理解转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展示一对双胞胎的照片并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个孩子如此相像,他们这些相似的性状是什么物质体现的?

学生思考回答:蛋白质。

教师设问:他们性状相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因相同。

教师设问: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二)探求新知

1.RNA的结构特点

教师设问:遗传物质DNA一般都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那么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呢?

学生回答:应该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

教师对学生的设想给予充分的肯定,随后用ppt展示这一信使——mRNA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由核糖核苷酸A、G、C、U组成,与DNA配对,mRNA上的碱基可以携带DNA上的遗传信息。RNA分子较小,可以从核孔中出来进入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62,自学tRNA和rRNA的内容并完成与DNA对比的表格,总结DNA与RNA在组成的基本单位、五碳糖、碱基、类型、分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区别。

教师将学生汇总的表格展示在ppt上,并强调每种RNA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2.DNA到RNA的转录

教师设问: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呢?

学生带着这一疑问观看一遍完整的转录过程的Flash动画。

教师再次播放转录过程动画,学生参考导学案上的问题串,即转录的场所、原料、产物、模板、配对的原则分别是什么?再次认真观察每个过程的变化点。并完成表格。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转录的过程,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出完成详细的转录过程:

①DNA双螺旋揭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其中一条链提供准确模板;

②游离的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的碱基碰撞,当核苷酸的碱基与DNA的碱基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③新结合的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④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转录的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三)总结提升

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自主绘制知识概念图。

(四)巩固提高

学生思考讨论:转录成功的mRNA的碱基序列与DNA单链模板的碱基序列和模板互补的碱基序列有什么异同?

保证遗传信息传递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五)课外拓展

列表比较DNA复制和转录的异同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这是2015年考生参加玩高中生物的面试考试,给今年打算教师资格证的考生分享的一些经验:  高中生物教案  一、 题目 :减数第二次分裂 二、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初步理解、简述、掌握、说明·······) ②技能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等)  ③情感目标:(认同······的重要意义、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 ②难点  四、 教学用具  幻灯片、XXX挂图  五、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 复习巩固;...................(5)小结 ; (6) 课外作业。  教师活动:  引导复习上节课内容  学生活动:  忆、思考、回答问题   2016上半年面试报名时间是4月上中旬,考试时间是5月中旬。各个地市面试考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具体看公告。  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8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