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单词笔记

feion1992024-07-24  2

-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概述 1.1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2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的著作是由旁宗岳在1908年翻译的日本小泉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新生四个时期。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2.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3.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两种形式。 人案法是对单个被试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认知过程

一、感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2.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4.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三、注意

(一)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二)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3.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四、记忆

(一)记忆的分类

1.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

(1)形象记忆(2)情绪记忆(3)语义记忆:(4)动作记忆

2.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

(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1)陈述性记忆(2)程序性记忆

(二)遗忘的规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三)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五、思维

(一)思维的种类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1)直观动作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1)直觉思维(2)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1)聚合思维(2)发散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1)再造性思维(2)创造性思维

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1)经验思维(2)理论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①流畅性;②变通性;③独创性。

六、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2.迁移3.定势4.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6.动机的强度

七、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第1章 心理学的性质 01.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02.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03.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04. 范式,是科学界广泛用来了解经验领域的一种宽泛系统的理论假设。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心理学的观点和范式一样,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 05. 20世纪初,第一个心理学派,结构主义起源于德国,兴起于美国。起代表人物是e. b. titchener(1867-1927)。w. james(1842-1910)所倡导的功能主义心理学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受德国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功能主义则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有关。 06. j. b. watson代表了行为主义的发展。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b. f. skinner指出,所有行为都可以理解为习得反应,行为因其后果而得到选择。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必须用实验室实验获得资料。 07. 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08. 认知观点关注人们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方式。信息加工指从环境中得到输入,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输出。认知观点将心理比作配有软件的电脑。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09. 人本主义心理学号称“第三势力”,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应是了解人性潜能,追求自我实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79512